马石山,位于威海乳山市境内,早先属于烟台管辖,主峰海拔高467.4米,山势蜿蜒险峻,岭长谷深,山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42年冬,日本侵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大“扫荡”时,在这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英雄的抗日军民同“扫荡”日军展开了英勇斗争。被围在网内的少数八路军指战员,为了人民群众,舍生忘死,反复冲杀,掩护大批群众突出重围,八路军指战员血洒马石山,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这悲惨的一幕,对于没有亲历的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对于莱州市驿道镇东赵村的于福田(曾化名于尚志)老人来说,却是记忆犹新,甚至是刻骨铭心。
1921年出生的于福田是驿道镇东赵村人,他1939年入伍,跑过乡公所,干过联络员,给部队送过粮食、柴火,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当地共产党秘密组织的捉奸队,后去社会部便衣特务队,从社会部调警卫员,又去给西海区党委书记余已午当警卫员,后调去给林浩警卫班任副班长,又在胶东抗大学习半年,之后分配到了胶东区公安局警卫三连任三排九班的班长。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日军对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据于福田回忆,日军大扫荡采用的是“铁壁合围”战术,其间,疯狂的日伪军依仗着人多武器好,分成多股分进合击,密集平推,对马石山周围地区实施拉网合围。
班里12个人突破 “铁壁合围”
随着日伪军包围圈一天天紧缩,部分地方干部、八路军的伤病员及少数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战士被逼得朝马石山上跑。马石山山势蜿蜒险峻,大家本以为这里会安全一些,却没想也成为日军扫荡的主要目标之一。日军将来不及转移的群众和部分八路军战士和伤病员包围在马石山上,向马石山主峰发动总攻,边战斗边搜山。
1942年冬的一个晚上,于福田跟着人事科科长韩民(原胶东公安局人事科科长)与日军激战,于福田带领九班的同志以及一些老百姓突围,由于敌人火力太猛,于福田九班的12名同志没有立即突围出去(韩民突围出去挂彩),他们撤到马石店西南山半山腰的一个洞里,并在老百姓的帮助下换了便衣,然后伺机突围。第二天中午快12点时,趁日军吃中午饭的时间,于福田带领战士从山上冲下来,当时的山很高、很陡,前半段很顺利,没想到冲到半山腰时被日军发现,敌人疯狂地朝于福田他们开枪。
身边响起密集的枪响,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其中一颗子弹把于福田的帽子打飞了,于福田迅速卧倒并指挥大家沿着山崖跑,最后全部突围出来。而战友王殿元带一部分战士到马石山顶,居高临下,仍顽强地战斗,直到子弹打光了,面对敌军蜂拥而上企图活捉,为了不当日军的俘虏,王殿元等人砸毁枪支后抱在一起,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之后,于福田又折回到山顶上,只见山上树木倒地,石头散落,黑烟钻天,不少战友们的遗体横卧在山坡上。他们为掩护当地群众突出重围,舍生忘死,反复冲杀,最后血洒马石山,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90岁老人心念老战友
从马石山成功突围后,于福田他们到马石山附近的田家村集合,在那里找到了韩民,韩民后让于福田去侦查2科做侦查工作(便衣),并把最好的匣子枪给了于福田,大概是在日本投降后,组织又安排于福田到烟台公安局工作,再到华东警官学校学习,建国时在济南市公安局工作。
于福田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希望寻到并肩战斗的战友。当年马石山突围战中,他们班12个人成功突围,后奔赴不同岗位,已失去联系。老人当时20余岁,班里的战友中,年龄小的16岁,大的也不过18岁,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这么多年过去了,战友们的名字老人已经想不起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越来越怀念出生入死的战友们,一直非常惦念他们,希望通过本报找寻到失散的战友。如果您是马石山突围的亲历者,或者您有相关线索,请与我们联系。(记者 徐安军)
浏览:10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