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权传记1:踏上革命征程

三工北月 发表于2016-08-25 11:56:19

童    年

    1915年9月27日,刘贤权将军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富田乡江背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

    这是中国内忧外患交织,灾难最为深重的时代。就在刘贤权出生的这一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卖国条约“二十一条”,并迫不及待地上演着一幕恢复帝制的历史丑剧。民愤如炽,讨伐四起。后来袁世凯在举国的唾骂声中惊恐地死去。中国又出现了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的局面。大江南北,到处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景象。

    刘贤权(原名刘贤耀)将军的家乡,位于井冈山东南的山区,这里青山叠翠,绿水长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合稻谷茶桑等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然而由于战乱和天灾,使缺田少地的穷苦农民,终日劳碌,流尽血汗,也仍然生活在衣食难继的忧惧之中。

    刘贤权的家庭世代赤贫。他的生父刘兴榜年轻时身强力壮,可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得靠在地主家当长工糊口,直到他27岁时,才有好心人为他提亲。

    刘贤权的生母曾新莲原是一个穷苦的寡妇。她的第一个丈夫几年前在贫病交加中故去。她以自己的勤劳贤惠,带着年幼的儿子,用单弱的双肩苦苦支撑着这个破碎飘摇的家庭。世道本来就不公平,贫困的孤儿寡母所受的艰辛与熬煎就比常人更多更重。几年来在苦水里挣扎,到她30岁时,又被狠心的公婆卖给了刘兴榜。列兴榜一贫如洗,只好东借西凑娶了亲,却从此背上了一-身重债。按说婚嫁是人生的一大事,可是刘贤权父母的婚事却办得十分屈辱和凄楚。当地的封建习俗,特别歧视寡妇再嫁。曾新莲在改嫁这天既没有鼓乐的吹打,也没有坐上轿子,而是在夜深人静之时,由刘兴榜约上几个同样穷苦的亲友,用竹筐把她抬进了家门。

    新莲嫁到刘家含辛茹苦,操劳持家,先后生下了四个男孩。刘贤权排行第三。父母没有文化,孩子生下好久也没有正式起名儿。后来父母就向村上的一位私塾先生求援。老先生听说孩子是在旧历8月l9日酉时出生的,想到这是中秋过后不几天的一个夜晚,正是月光皎洁,辉耀四海之时,也想到世人对子孙未来荣宗耀祖的期待,于是便给这个孩子起名为刘贤耀。不过,贤耀的父母并不敢对孩子持有什么奢望。穷人家生一个孩子,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刘家的日子越发艰难了,连吃糠咽菜也难以维持,父母整日愁眉不展,一次又一次的商议,也想不出什么办法。为了让孩子能够活命,并换回两担稻谷给全家糊口,他们含悲忍痛把刚刚四岁的小贤耀过继给了本村一位堂叔刘兴善。这时刘贤耀就有了养父和养母,又给他起了一个方便的小名叫捡生。

    四岁的孩子,是父母的连心肉,突然要给别人,全家人都痛彻心肺。孩子死拉住母亲的衣角不放,发出裂肺的哭喊,母亲的泪水流在心里也湿透了衣襟。忍受过这巨大伤痛的刘贤耀,对此已经是刻骨铭心,终生都没有忘记。

    养父母没有儿子,只生有两个女儿先后出嫁了,起初对捡生倒也十分疼爱。逢年过节,小捡生都高兴地跟随养父母到姐姐家去看看。但是已经开始记事的捡生总是时常想念自己亲生的父母。稍大些时,一有机会就背着养母,溜回去看望亲人。有一次捡生发着高烧,更是想家心切,就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妈妈一见紧紧搂着他流泪,发觉他浑身像火炭一样发着高烧,又是惊恐又是伤心。可是又哪里有钱给孩子治病。焦急之中想到发汗可以退烧这个土办法,就只好哄逼着他跟父亲,哥哥去打场。没想到他干了一会儿,真出了一身汗,居然退烧了。

    还有一次,他听说生父提了一些田鸡(青蛙)改善生活,就偷偷回家吃了几个。没想到这事叫养父母知道了,引起了他们的不快。打这以后,捡生就多了一些顾忌和畏惧,再也不敢随便回家或去吃什么了。

    养父刘兴善有薄田两亩,家境还算过得去。他们开始把捡生看同亲儿子一样,希望他将来能够有出息。在小捡生7岁那年,养父把他送到本村一所私塾求学。这时虽已是民国时代,但落后的农村仍然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几本“新书”。苦难的家境,使得捡生心灵敏感,懂事也早。他知道自己本没有可能上学,既然现在有机会读书,就该好好用功。在小伙伴中,他聪明、好学、本分、勤快,无论多大风雨,也从不耽误学业。先生规定要背的书,他都常常背得滚瓜烂熟。捡生又懂得尊重师长,他看先生孤独一人过日子,很不容易,就时常帮助他做些家务,因此颇得先生的喜爱。

    养父对捡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对他的学习要求很严厉,光在“私塾”背书不算,回家来还常要接受检查。有一次背《百家姓》时,他忘了l句,养父就把铜钱撒在地上,叫他跪在上面念一炷香的时间。结果捡生的两个膝盖跪出了一个个钱坑,一连痛了好几天。从此他就更加认真。养父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学业也大有长进,心中很是欢喜。

    但是,灾难和不幸,接连不断地落到了捡生生身父母和养父母的两个家庭里,这个幼小的孩子也一次又一次蒙受那无尽的苦痛。在捡生9岁那年,养父因为得罪了本村的一个乡绅吃了一场冤枉官司,坐牢半年,染病身亡。由于家境十分困窘,捡生也从此辍学。

    养父的死,使捡生的养母龙季秀伤心过度,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刺激。她投诉无门,忧愤成疾。加上她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竟把丈夫的不幸看成是捡生的命运所累,总认为捡生是个“克星”,克死了她的丈夫。后来她精神上渐渐发生变态,把养子当成出气筒,一天到晚看他这也不是,那也不好,张口就骂,抬手就打,总看他不顺眼。弄得这个孩子整天提心吊胆,心情忧虑,变得寡言少语。

    捡生12岁时,更大的不幸降到他的头上。生父刘兴榜一病不起,全家人吃了上顿无下顿,地主还三天两头前来逼债。生母面对种种苦楚,眼巴巴地望着重病的丈夫一筹莫展。悲痛过度的妈妈再也无法忍受生活的折磨,她在最后一次含泪为丈夫和孩子祈祷祝福后就悬梁自尽了。母亲的早逝又一次在年幼的捡生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母亲是寡妇改嫁过来的,惨死之后不准葬在刘家的祖坟地,就被草草埋在村头路旁的一个土凹里的群坟中。后来捡生每次路过村头都要到妈妈的坟前停立很久。他想到母亲和自已的种种不幸,禁不住潸然泪下,在心中呼唤着苦命的妈妈。

    养父和生母相继去世之后,小捡生无人疼爱,心情很是抑郁。养母更是认定捡生的命凶,骂他克死了养父,又克死了生母,就对他倍加虐待。每到年关,养母都要数落他的种种“不是”,跟他“算总账”。算完账就把他按倒在地,扒下裤子,用竹扫帚猛烈抽打,直到把扫帚打散了才肯住手。后来她更加容易暴躁动火,三天两头要对这个苦命的孩子施以暴虐式的折磨。捡生长期生活在这种悲惨的境遇中,养成了沉默、倔强的性格。开始他总是咬紧牙关,任凭养母怎么打骂,也不肯作声,被打得遍体鳞伤也硬挺着绝不哭喊,不求饶。后来他终于忍受不下去了,决心反抗。那是捡生年满13岁的那年秋天,养母又给了他一顿痛打。这次,捡生没有流一滴眼泪。他手一撑从地上爬了起来,冷静地望着养母,恨恨地说:“你再打我,我就跑出去永不回来了。我就是去讨饭饿死也不认你这个妈了。”养母没有想到这个从来本分老实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勇气和决心,她惊呆了。她唯恐失去这个最后的依靠,不由得放声大哭起来。捡生的反抗和邻居们的劝说,使养母开始醒悟,也逐渐恢复了良心和理智。从此,捡生就再也没有受到养母的责打了。他也变得更加坚强懂事。

    捡生从9岁失学后,逐渐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常常要随养母下地干各种农活,为家里挑水、砍柴、喂猪。有时还得挑担柴往返几十里赶集换盐巴。劳动很苦,不过也锻炼了他的体格和坚强的意志。

    两年私塾的学习,使他认识了不少汉字,也培养了他喜欢阅读的好习惯。离开学堂以后,他仍然向往读书,一有时间就去看望先生,向先生借书,并帮先生干点零活。先生很同情也很喜欢这个老实好学的少年,乐于借书给他看,也常给他一些指导,讲些尽忠报国、杀富济贫、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给他昕。捡生对本乡民族英雄文天祥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忠烈气节极为敬佩,对侠义小说也饶有兴趣,非常崇拜那些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武林英雄,痛恨厌恶那些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家伙。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除暴安良的武士啊。

    村里的小伙伴们大多没有读过书,见识也少。相聚时,捡生常把他听到的和在书中看到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很受大家的欢迎,不知不觉他成了小伙伴们的领头伢。

    捡生在和小伙伴们相处的时候,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高兴。在这里他享受到了平等和尊严,也得到了纯真的友情。小朋友有了什么烦心事都愿意跟他说,受到欺负之后还常请他相助。每当捡生听到伙伴受到委屈和欺凌,心中总是忿忿不平。家里大人管得严,他总是谨慎小心,从不在外面主动惹事,但如果真正欺侮到头上来,他也决不会示弱。

    村里一个刘姓豪绅的两个儿子特别蛮横,时常欺侮穷苦农民的孩子,有的小朋友常常无缘无故遭到这对兄弟的打骂。有一天捡生和一群小伙伴打柴回来,在村口休息时被他俩拦住。兄弟中的老二比捡生大一岁,长得圆圆滚滚,他堵在狭窄的路口上,双手

叉腰岔开两腿,要小朋友们从他的胯下通过。捡生被这种无理的羞辱气红了脸,厉声地说:“凭什么?大路朝天,一人一边,快让开!”老二虽然听说捡生常和小朋友玩摔跤,但他认为捡生不是自己的对手,就痞里痞气地对捡生说:“伢子,不从胯下过,那你敢同我一跤么?有种的就摔,没种的就趴下过,叫我三声爷,让你回家!”

    捡生被这个小无赖激怒了,把心一横:“摔就摔,老子还怕你?”衣袖一卷就扑了上来。这时小伙伴们都帮捡生呐喊助威。老二没料到捡生这样威猛,刚一交手就被摔了个嘴啃呢,躺在地上哭哭咧咧不起来。老大见弟弟吃了亏,跑上来报仇,只几个回合又被捡生照样摔倒在地。小伙伴都禁不住拍手大笑。

    刘豪绅闻声赶来,一看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吃了亏,护犊之情和羞恼之气交汇成一股无名之火,抡起棍子就朝捡生没命地打来。捡生机灵地一闪身,棍子打空了。豪绅又抡起棍子,捡生猛然一头撞了过去,把他撞得一个趔趄,踩在自己儿子的脚上。刘家父子三人哪肯罢休,蜂拥而上推打捡生。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个个心怀不平。有的人愤怒地喊道:“爷儿仨欺负一个伢仔,像话吗?!……”那豪绅慑于众怒,也自知理亏,只好拉着孩子悻悻地溜走了。这场风波在小小江背村曾引起村民们长久的议论。从此,那对兄弟再也不敢找茬寻事了。

    少年时期的捡生一心想着要扫尽人间的不平。然而,到底怎样才能让人间平等,让所有的穷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让苦伢子们都能吃饱、穿暖、有学上呢?他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答案,就是他认为最有学问的教书先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14岁的共产党员

    历史在社会冲突的曲折中行进。当捡生在山村苦度时光艰难成长的时候,中国社会的民主革命运动正在激烈地开展。“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消息也陆陆续续传进了捡生所在的家乡。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就发生在江西省境内或邻近省份,更是引起本省城乡的震荡。

    富田占称文物之邦,贤能辈出。南宋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就诞生在这里。他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为许多人所熟知,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报国的青少年。富田北距“八一”起义的南昌市210公里,西距革命圣地井冈山110公里,南距著名的兴国县50余公里,东南距红都瑞金120余公里。身居家乡的捡生也常能听到那些地方关于共产党和红军的各种消息。虽然在他十三四岁的年龄,还不能十分懂得这场革命的意义,但是对于“共产党领导穷人翻身”、“武装工农”、“打土豪分田地”这些宣传听得津津有味。每当大人们议论起这些新闻时,他总是感到振奋,看到了希望。

    人是社会环境的构成者、改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当社会环境改变时也常常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捡生的情况就是这样,他后来命运的转折与变化,就发生在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开辟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岁月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红军的队伍不断发展,并向赣南和闽西进军。吉安县在大革命失败后就已组成由李文林等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2、第4团,并在该县的东固建立起小块的秘密苏区。这里党和群众基础较好。1929年春,随着苏区的发展,捡生家乡富田乡成立了区委,9月,区苏维埃政府成立,领导贫苦农民开展了抗租废债活动,很快又发展到打土豪、分田地。不久,红军也来到了乡里。革命活动的消息在富田地区广为流传,种种见闻使捡生感到欢欣鼓舞,心里也越来越亮堂。他意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英雄好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挺直腰杆,走出苦海。他对共产党从心眼儿里涌出一股热爱和相依的感情,开始向往自己能投身到这场革命风暴中去。

    不久,江背村也成立了少先队,小伙伴们一致推选捡生当了少先队长。于是,他就带着少先队员们扛着梭镖站岗放哨,盘查身份不明的人,防止“白狗子”和奸细混进。在各种革命的宣传中,捡生对男女平等、破除封建迷信最有独特深切的感受。他从母亲和家庭的不幸命运想到许多穷人的苦难,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神灵的一点保佑,于是他想着要在乡里带头破除迷信。一天早上,他把少先队员召集起来对大家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小伙伴们积极响应。于是,他领着这支队伍,手持铁锨、木棍,唱着“打倒列强……”

的歌,喊着破除迷信的口号,进到各村,一·声令下,砸毁了神像,扒了小庙。这些少先队员,虽然弄得满身灰土,一个个像小泥猴似的,但心里却乐滋滋的,认为是为革命做了一件大事。

    农民运动初起之时,这种激烈行为并不罕见,很受一些年轻贫苦农民的赞成。但是也有些人持反对态度,而且跑到乡苏维埃告了领头人捡生的状。养母见孩子闯了大祸,很是担心受怕,一方面流着眼泪埋怨他惹事生非,要他去认错;另一方面又到处求人说情。

    捡生这时已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主意,他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庙里的神有什么用?它和土豪一个鼻孔出气,啥时候保佑过我们穷人?为什么砸不得?”

    养母的眼泪和求情没有得到告状人的谅解,也没有使捡生屈从。不几天,上面来人做了工作,不仅没有责难捡生他们,反而表扬了他们,说破除迷信是革命行动。捡生在这场轩然大波中获得了胜利,带领少先队闹革命的劲头就更大了。这支小队伍配合赤卫队打土豪、挖浮财、传送文件,成了村里革命组织中一支活跃的力量。从此捡生走上了革命道路,步入了人生中的新起点。

    村里的党组织十分关注捡生的成长。党员们对这个少年本来就知根知底,对他在革命斗争中的积极勇敢和踏实的表现尤其看重,便把他列为培养和发展对象。1929年11月初的一天,同村的刘孝忠同志按照组织意图,悄悄地把捡生叫到自己家里。刘孝忠先是向捡生讲了共产党最终的奋斗目标和在苏区当前的任务等许多事情。捡生听得心潮滚滚。这时刘孝忠十分严肃地向捡生提问:“你愿意参加共产党吗?”

    捡生一听不禁喜出望外,心里好一阵激动,眼里闪出光辉,立即坚定地回答说:“愿意,我愿意!”。

    “你要知道,入党是为了干革命。现在打土豪分田地,要是白狗子打来了,那是要杀头的!”刘孝忠说。

    “我不怕!”

    “那好。”说着,刘孝忠从衣兜里掏出了一张纸,郑重地放在捡生手里,“你把自己的情况写清楚,在这张表上按个手印。”又吩咐他要写上自己的大名。

    捡生把这张珍贵的表格小心地藏在衣袋里,回到家里后,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又是跳又是唱。是啊,捡生自从当上少先队长参加革命工作以来,他已知道了不少新道理,此时的他已不再幻想着做一个武侠英雄,而是有了两个真正的心愿:一是加入共产党;二是当红军,扛起枪来为穷人打天下。见捡生如此心喜若狂,养母奇怪了:这孩子一向老实,不爱说话,今天是怎么了?他当然不会向母亲吐露真情。已经懂得了这是党的机密和纪律,他必须严格遵守。

    填表后的第二天,富田乡党组织为新党员捡生举行庄严的入党仪式。刘孝忠和刘贤盼作为人党介绍人,带新党员举行宣誓。这时,刘贤耀同志平生第一次面对绣有镰刀斧头图案的党旗,郑重地举起了右手,随着领誓人一字一句铿锵地宣读誓词:“共产革命,阶级斗争,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只觉得有道道热流在周身穿流激荡,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昨天他还是穷孩子一个,受尽欺压的少年,今天在庄严的党旗下,他被称为同志,成了党的人,和成千上万的同志们一道担起了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光荣使命。从此,他把自己的生命同党的事业连在了一起。

    刘贤耀虽是在小小的年纪加入中国共产党,却已具备了比较深厚的政治思想基础。1952年底,作为47军政治委员的刘贤权,在朝鲜前线写下的《我的历史思想自传》中,曾作过如下回顾:“我参加革命是受红军在兴国、东固游击队的影响。自己是个穷孩子,常受地主、土豪的欺压,仇恨地主阶级……旧社会穷人生活不下去。我在地下党的组织下到处闹革命,我在这种革命影响下光荣地加人中国共产党,做了一年来的地下工作,初步认识到了阶级社会的丑恶,提高了阶级觉悟。在这些活动中对我教育最深刻的就是要有共产党的领导,离开了共产党是不能生存的。所以当时红军要扩大,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就在党的号召下带领少先队参加了红军。”

    刘贤耀入党后即为正式党员。不久又被选为区青年委员会委员,这时的他思想有了飞跃。他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每天要做的事情也更多了。不仅要常出去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也还要起早贪黑干好家里的各种农活。养母见他这样的懂事和辛劳,也很是高兴和关心,母子关系也变得和谐起来。

   1930年2月,毛泽东、朱德从东固来富田,在高竹园召开了万人大会,欢迎罗炳辉起义部队,号召群众配合红军攻打吉安城。在红军首次攻打吉安的战斗中,刘贤耀也带领少先队员手持红缨枪,支援前线,配合部队作战。他们刚刚到达区苏维埃时,敌情发生了一些变化,需要人立即到红军所在地的东固去送信。东固距区苏维埃有30里山路,地形复杂,中间还要穿过白军的封锁区。显然,这个送信的任务很紧迫,也非常危险,需要一个勇敢而又机智的人来承担。正当区苏维埃主席刘文山考虑派谁去最合适的时候,刘贤耀挺身而出:“我去!”刘主席一看是他,信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接着嘱咐说:“快去快回,注意安全,万一有紧急情况,就把信销毁!”

    刘贤耀从小在这一带活动,对这一带的地形和道路很熟悉。上路后他在丛山密林中机智地穿行,绕过了白军的岗哨,顺利地把信交到了指定人的手中。通过这次任务的胜利完成,他又经受了一次锻炼。他像一只羽毛已经丰满的雏鹰,渴望振翅到更广阔的天空中翱翔。1930年8月,红军队伍要扩大,当“扩红”运动一开展,他立即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几名少先队员参加了红军,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二次飞跃。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军旅生涯。

浏览:244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南之木
    南之木
  • 漂流者
    漂流者
  • 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