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开始向解放区全面进攻。从这年下半年开始,到 1948年9月,宁津开展了三次大参军运动,共有12423名新军开赴前线。
1946年上半年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大参军运动,动员参军的口号是:“保卫胜利果实,打退蒋军进攻”、“好男儿武装上前线,保家乡,求和平”、“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对广大群众进行形势教育、阶级教育和两种前途教育。通过党员和积极分子带头,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参军运动。有些村的民兵整班整排的参军,有的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各村为新兵佩红戴花,骑马骑驴,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的欢送新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全县就有3424名青年开赴前线。
1946年春节前后的大参军是第二次。这次参军是在土改的基础上进行的,口号是“反蒋保田”。于农历十月下旬开始,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参加主力部队的有3423人,参加县区武装的576人,共3999人。
这次参军是怎样发动的呢 ?
运动开始时,正值蒋介石企图沿津浦铁路向北进攻,我们教育群众要“保饭碗,保土地,就要打老蒋”,让群众懂得“蒋必败,我必胜”
和“我们要不受二茬罪就打老蒋”的道理。
通过动员发动,掀起了全民参军的热潮。有的提出了“民变”的口号,即“扛锄的变成扛枪的,民兵变成主力”。有的说:“不干就没脸了,没血没肉了”。在这种气氛中,出现了许多兄弟同参军、父母送子、妻送夫的动人场面。陶家巷产村“一锅端”,30余名青年都参了军,编成一个排,自己推选出排长。长官街的回民,单独编成了一个回民连。
在参军中,很多干部都自动报了名。象城关镇的政指、镇长、农会主任都报名参军。长官区区委书记路书义同志亲自带500名新兵,开赴了保卫延安的前线。
第三次大参军,是1948年9月至10月
当时解放战争已进入了反攻阶段,毛主席发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号召,并提出了“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这对参军运动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这次参军是在整党的基础上进行的,做法仍然是采取先党内后党外,由干部到群众,从上而下层层动员,号召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带头。由于刚刚进行了整党,党员和积极分子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5000名青年踊跃参军,并立即开赴淮海前线。
浏览:19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