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回忆宁津县土改、参军、支前运动(下)

林宕小宝 发表于2016-09-03 17:05:43
大参军运动
振华县是老解放区,因此,在抗日战争中,全县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解放战争期间,全县人民为支前参战又做出了新贡献,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新的光辉灿烂的篇章。
1946年7月,内战全面爆发。经几个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将重兵置于山东和陕甘宁两个解放区。同年11月上旬,蒋介石调重兵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在迫使我中央机关撤出延安后,又调重兵进攻华北,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保卫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振华县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了大参军 运动。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支援解放战争,保卫胜利果实的总动员,提出了:“保卫陕甘宁,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土地,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很快在全县掀起了群众性的参军热潮。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 夫、兄弟双双参军和全村青年集体入伍的动人场面。长官区的田庄,是一个大村子。在报名参军大会上,田庄党支部书记首先报了名。在他的带动下,田庄及周围几个村的党员和青年也纷纷报了名。新兵成 立了一个连,由田庄党支部书记任连指导员。陶家庵村的青年集体报名,成立了一个新兵排。长官街的百余名回族青年,成立了一个回民连。在这次大参军运动中,仅长官区就有500多名青年报了名,被编为一个营,由带头报名的区委书记路书义任营教导员。这个营一路作战奔赴陕甘宁边区。在宝鸡阻击战中,路书义身先士卒,冲在了最前面,不幸壮烈牺牲。
1948年,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蒋介石孤注一掷,把兵力集中到徐州,妄图阻止我军南下。我华东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党中央指示,中原、华东、华北三大解放区,全力以赴支援淮海战役。振华县委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一面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支前;一面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第二次参军热潮。在党员和干部的带动 下,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参军任务。新兵很快开赴前线,为淮海战役增加了兵源。

支前运动
全国解放战争开始后,振华县的广大人民立即开展了支前运动。县委为了加强对支前工作的领导,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供应,县成立了支前指挥部,区成立了支前小组,具体领导支前工作。振华县自1946年到1948年底,全县数以万计的民工开赴前线,跟随华东野战军,转战于冀鲁豫皖苏鄂等战场。
第一批支前民工团约有1500人,后来由于伤亡失散人数较多,民工团长又回县组织了5个营的大型民工团。临行前,在誓师大会上,团长咬破了手指,写下了“不获全胜,决不归还”的血书。这个民工团开赴前线后,随军转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在战场上,在枪林弹雨中冒死抢救伤员,在阵地上同战士并肩战斗,表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他们凯旋归来时,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授予他们一面奖旗,上面绣着“你们在民族解放史上永垂不朽”十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1947年春,振华县一支运输队,在运粮途中遭敌机轰炸。有的队员被炸伤,有的被炸死。没有受伤的队员,一面回县组织民工补充上去,一面冒着敌机的轰炸继续前进。他们决心军队打到哪里,粮食就运到哪里。
由振华县民工参加的渤海分区担架队,在淮海战役中得到华东支前委员会的奖旗6面,得到其他方面的奖旗59面。
在支前运动中,为了保证在物力、财力上支援前线,振华县委向全县党政军民发出了“节衣缩食,把节约下来的粮食支援战争”的号召。在干部中开展了献钱献物活动。一家在当地的干部有的献出了家俱,有献出了粮食。一家在外地的干部有的献钱,有的甚至把身上穿的毛衣献了出来。振华县的农民除了交纳公粮外,还开展了献粮活动。有的村将丰收后的小麦一粒不剩地全部献出。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节衣缩食,勒紧腰带支援前线。”据统计,仅1947年上半年,振华和乐陵两县就支援前线粮食5亿斤。
积极发展生产,是支援前线的关键,振华县在完成土改后,领导全县人民掀起了大生产热潮。当时,振华县大多数青壮年都参军或参加了民工团。而且土改还处于复查阶段。因此,恢复和发展生产面临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充分发挥了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县委提出了“生产、复查两不误,生产、支前双胜利”的口号,并要求广大妇女努力做到不荒亩地。在县委的广泛发动下,广大妇女迅速行动起来,投入了农业生产中去。她们白天搞生产,晚上搞复查,做到了生产、复查两不误。同时,妇女们还组织起来,为前线磨米磨面,做衣服鞋袜,支前和拥军、优属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妇女们自豪地说:“男同志能干的,我们妇女同样能干。”充分显示出了解放区妇女的觉悟和力量。
英雄的振华县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永远忘不了英雄的振华县人民所经历的那一些轰轰烈烈的日子。

浏览:113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qiheL
    qiheL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