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备粮第一仗
1951 年初,伴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国电务抢修大队成立,抽调沈阳工务工程总队电务课长兼电务队长孟繁祥担任抢修大队队长。 抢修大队下设两个分队,每个分队约一百人。第一分队由金万成分队长率领,由安(丹)东过江,抢修新义州至平壤间的电线路。第二分队由许继斌分队长率领,随同孟繁祥队长由辑(集)安过江,取道熙川,进驻顺川,抢救新成川至元山间的电线路。 由于铁路屡遭破坏,从边境到熙川就走了三天。到熙川近郊时,因敌机刚刚轰炸,站内到处是尚未排除的定时炸弹,列车被阻。孟队长带领四名队员冒着定时炸弹随时爆炸的危险,找到了熙川分局,并与球场军管局取得了联系。上级发给抢修队三八式大枪数支和九包棉大衣,要求抢修队快速到达顺川,尽快修复通信线路及车站设备。
时值隆冬,遍地积雪,铁路附近既无人烟,也无水源,入朝后的五六天中,队员们都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勉强充饥。抵达顺川后情况更糟,不仅炒面吃光了,连完整的房舍都找不到,只能在一个仅剩残墙断壁的学校里栖身。技术员霍维道肺病发作,口吐鲜血。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孟队长向大家作了动员讲话:我们抢修大队是保证朝鲜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畅通的主要力量,肩负着人民的重托!铁路通信信号畅通,作战物资才能迅速、及时、安全地运达前线!我们的工作干好了,志愿军就少流血!我们不能倒下,我们要为保卫祖国而战! 孟队长讲话坚定了大家的信心,鼓舞了斗志。讲话后他布置了工作任务:马上搞到粮食,以便开展抢修工作。 在孟队长部署下,工程师王云庆带二名同志去中坪兵站运粮。驻地离中坪兵站有二十多里路,需翻过二座小山,路途不熟,又无运输车辆。三人拿了一支三八式大枪天黑后出发,找到兵站已是晚上10点多钟,当即领到四麻袋高粮米、两箱豆付于和两箱萝卜干,又找来朝鲜老百姓的牛爬犁,装好后急速往回赶。哪想半道爬犁脱节,怎么也修不好,王云庆只身下山找车,另两人拿枪护粮。山下到处是残墙断壁,杳无人烟,终于找到志愿军的一个营地,在志愿军帮助下找到一俩牛车和赶牛车的老人。老人说,中国同志急用车,我应该马上出车。但这几天向前方运粮很急,我已三天三宿没睡觉了,如果你能赶车,我把牛套上,你就赶走,明天把车交到顺川里委员会就行了。 王云庆一再道谢并写了一个条子给了老人,套好车就出发了。尽管从未赶过牛车,竟也把车赶回了驻地。全体队员们看到粮食都欢呼起来,孟队长高兴地说:有了粮食,线路通不通就看我们的了!
千辛万苦抢修通信线路
朝鲜通信线路被破坏十分严重,有些地段既无电线也无电杆,况且入朝时只能带一些主要工具和零星材料,加上白天美国飞机频繁轰炸不易施工,抢修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孟队长召集抢修队商量对策,研究施工办法和抢修方案,集思广益,决定边调查,边施工,一边准备伪装用的白包皮,一边就地取材,抢修二对线。 全体队员进入了紧张的抢修战斗,调查、做爬犁、撤线分头进行。孟队长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没有运输材料的车辆,他带头背。在他的带领下,无论干部还是队员,能背就背,能扛就扛,实在太重就用爬犁拽。一天傍晚,抢修队正在江桥附近撤线,突然飞来八架敌机,队员们就近跑入涵洞,离涵洞较远的队员只好就地躺在路基旁,盖上白包皮,在敌机足有20分钟的轰炸中竟然无恙。条件异常艰苦,吃不应时,睡无固定房屋,草垛上、门洞里、残墙断壁下都是抢修队员的栖身之处,棉衣棉裤一直穿在身上,每人身上都生了虱子,但从无人叫苦。 孟队长不仅在工作中有勇有谋身先士卒,而且非常关心爱护下级。一次,他带领一名队员去车站检查电线路,突遇敌机轰炸。两人急忙到一间小破房里躲避,孟队长不顾自己的安危,用身体掩护队员。事后该队员同孟队长结成了生死之交。
援朝的头一个春节,抢修队领到了祖国人民支援前方的大米、白面和猪肉。孟队长决定发给二分队一部分,另一部分运往安州慰问一分队。慰问品堆在顺川车站铁道旁的露天地上,需要有人看管,偏巧这天火车一宿没来。孟队长让别的同志去休息,一个人冒着风雪守护了一夜。 春节后上级调来一台卡车,给抢修工作带来了方便。但夜间行驶,易遭敌机袭击,通过敌机封锁地区时危险性更大,孟队长要求干部跟车指挥,自己以身作则,提高了抢修效率,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在孟队长的带领和指挥下,全体队员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提前抢修了通信线路和设备,为指挥军列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六月份的庆功大会上,电务抢修队荣立集体大功6次,小功12次。孟繁祥队长个人荣立大功两次,小功三次,调任军管局电务部助理部长,被选为哈局工会常委。
孟繁祥,男1906年8 月生,1945年参加革命,1947年入党,曾被评为一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英雄一等奖等。担任电务抢修大队长期间,立下卓越功勋。抗美援朝结束后,电务抢修大队的相当一部分骨干到了1953年成立的铁道部新建工程总局通信信号工程公司(通号集团公司前身)和铁道部设计局电务设计事务所(通号设计院前身),孟繁祥担任通信信号公司第二工程处处长兼党委书记,是通号公司的元老之一。
注:本文转自中国通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