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当童工
黄白莹,原名黄冠义,笔名白莹、欧阳丽娜。原籍为广东省南海县沙头镇。1917年9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一个广东厨师家庭里。父亲黄显明,毋亲芦四金,共有兄弟三人.白莹排行老二。1924年7岁的白莹入广东人在天津集资创办的旅津广东小学读书。1929年,白莹的父亲因所开饭馆亏蚀负债过多,无法继续经营,抛下妻儿只身逃亡上海。铺底用具被债权人查封拍卖后,他们母子4人的生活,就陷入艰难困苦的境地。亲友曾劝他的母亲,带3个孩子回广东老家另谋生路,但因筹措不出4人所需的巨额路费,不得不继续留在天津。当时,白莹的哥哥只有13岁,他12岁,弟弟仅9岁。为了生活下去,起初,母亲常让孩子们拿着破口袋,到熟识的广东饭馆乞求一些烧焦了的大米锅粑回来煮粥吃,要不到的时候就只有挨饿。后来,母亲以为讨饭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托人把老大送进一家饭馆当学徒;把白莹送到一户有钱人家做杂役。看孩子,主家只管吃饭,不给工钱;母亲自己到成衣铺里找些零星活路来做。这样母子4人勉强生活下来。
黄白莹在那户有钱人家干了不长时间,便不堪忍受女主人的虐待跑回了家。母亲劝他回去,他坚决不肯。母亲无奈,又托人把他送到仙宫理发馆当学徒。白天,他在理发馆打水、扫地、接待顾客,十分忙碌。晚上下班后,他不顾一天的劳累,坚持到私立刘廉士英文商业学校学习簿记、会计及商业知识。
4年后,逃亡上海的父亲返回天津,在北安利广东饭馆当厨师,白莹离开理发馆随父亲学徒,家庭生活从此逐渐转向安定。白莹仍然白天工作,晚上到天津众成商业学校读书学习。在商校,每次考试他都名列第一,各科成绩均为优秀,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父亲见白莹读书如此用功,成绩又好.便不让他再到饭馆做工了。从那时起,白莹把全部精力都投在读书上,并开始学习写作。青年白莹激情奔放,具有咏词作诗的天赋,经常咏诗言志。
用诗战斗
黄白莹从幼年到青年生活在天津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都市里,耳闻目睹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封建买办官僚、反动资本家等欺压人民、鱼肉百姓的种种罪恶行径,纯洁的心灵早就埋下了反抗民族压迫和黑暗统治的种子。而进步书刊的引导,爱国知识青年的影响,又使他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方向,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5年,北平(今北京)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波及全国的“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黄白莹和广大爱国学生走出校园,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怒潮之中。12月18日,白莹参加了由天津爱国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去天津市政府示威。队伍行至金刚桥时,遭到反动军警的拦阻。12月19日,全市各大中学校学生举行总罢课,黄白莹带头参加罢课斗争,反对日寇对华北的进一步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1936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北平成立。不久,天津也成立了“民先”组织,黄白莹即被吸收加入“民先”。5月,为反对日本增兵华北,在天津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推动下,天津各界举行抗日大示威,爱国学生罢课3天,黄白莹又是积极的参加者。
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国斗争中,黄白莹逐步受到了锻炼,写出了不少鼓动抗日救国的战斗诗篇,在天津文学界已小有名气。同年6月,他参加了天津“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天津海风社”,担任《诗歌小品》月刊(1936年10月10日创刊)的散文编辑。这个刊物1937年改为《海风》月刊。他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诗歌为武器,沤歌劳苦大众,揭露黑暗统治,为抗战擂鼓呐喊。黄白莹与他的朋友简凌出版的诗歌选集《海河夜之歌》中,有许多描述天津劳动人民的诗作,如《出力者之群》、《啊好壮的手》、《船家女》、《卖唱女》、《换破烂的女人》等。他的《出力者之群》(1934年2月作于天津)一诗,以凝重的笔触,表现了旧社会天津搬运工人的悲惨命运。诗中写道:
他们披着污秽而残破的旧衣,
突出的酱黑色的胸脯,
象征他们有使不尽的雄力,
这出力者的群中,
有从深重的地方奔出的,
有从罪恶的城市中坠落下来的,
他们忧郁着,
烦恼着这生活,
生活使他们积着无限的悲哀。
从这些简短的诗句中,我们不难体味诗人对劳动人民浓烈的阶级情感,更可见白莹对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满腔义愤。他的许多诗篇,以激昂奔放的语言反映了“一二·九”运动的火热斗争。如《怕么?》、《镇风》、《艰难的跋涉》、《姜家井的黄昏小景》等。在《镇凤》(注:1936年10月作)一诗中,白莹以雄浑豪壮、粗犷刚健的诗句,向人们发出了奋起抗战的庄严呼唤:
我们不再是软弱的华夏子孙了,
我们不再是牛马般的黑奴了,
我们不再是独裁者的驯民了,
我们要牵起一条坚固的链
……
我们跋涉在冰雪大地,
我们隐于在椰子林中,
无一丝的恐惧,
无毫发的惊惶,
伟大的铁先队啊!
飓风摇撼山岳了,
群之潮流在大地奔腾了,
奋起啊,
有铁血的同志,
我们要扫荡起洗刷宇宙的狂风!
1937年,天津的局势日趋紧张。日军和日本浪人到处为非作 歹,“海河浮尸案”、“日本浪人贩毒走私案”等污辱、杀害和毒害中国人的罪行屡犯不止。国民党汉奸特务四处搜捕反日爱国人士,邵冠祥等3位爱国文艺工作者于7月被捕.面对严酷的现实,黄白莹不退缩、不畏惧。而是以更加铿镪的文字直抒自己与日月同辉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痴情:“我们容忍这一刻,/月亮没毁灭,/太阳还有光,/我们斗争的高潮永远高涨!”(《没有自由的地带》1937年7月作)为了宣传抗日,他有时背上铺盖卷出去几天不回家,还勇敢地跟国民党“职业学生”(特务)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有一次他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盯梢,几经规避,最后丢掉了衣服和行李,才脱离险境。
天津沦陷后,爱国青年学生们开始向南撤退。黄白莹根据“民先”南下抗日的指示,于一个初秋的早晨,告别家人,和同学们由天津乘船到达山东烟台,后又辗转来到济南。
抗日在山东
1937年9月,济南的平津流亡学生和一部分留日学生,组成“平律学生流亡同学会”,在“民先”山东省队部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平津学生流亡同学会还组织了抗日剧团,先后在济南街头、山东省民众教育馆剧场等场所 和鲁西南、冀南、豫北一带演出了《放下你的鞭于》、《打鬼子去》、《烙痕》、《张家店》等抗日剧目。黄白莹参加了街头宣传队,教群众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中国》、《救亡进行曲》、《淞花江上》、《全面抗战》等抗战救亡歌曲。他还到火车站救护由沧州前线撤下来的抗日负伤战士,到济南各医院慰问伤员。
同月,在中共山东省委和中共山东联络局的推动和帮助下,国民党第三路军政训处开始筹办政治干部训练班,.动员民众,培训抗日的干部。政训班由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望兼任主任,原西北军进步人士余心清任副主任,共产党员黄松龄任教务长。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市委和“民先”山东省队部积极动员“民先”队员和爱国青年参加训练。黄白莹参加了第一期训练班。10月中旬结业后,他和其他200多名爱国青年被分配到聊城山东省第二专署范筑先部政训处,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他们到达不久,日军攻占了山东德州一带。韩复渠为保存实力不战而退,并命令黄河以北的专员、县长和地方团队,全部撤往黄河以南的东阿鄄城地区。范筑先将军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军人,在日军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纷纷南撤的形势下,他接受了共产党的建议,决心不退过黄河,并发出了震动全国、振奋民心的坚决守土抗战的通电。在中共鲁西北特委的帮助下,范将军重建抗日政权,发动民众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军,在鲁西北勇敢地树起了抗日的旗帜。
黄白莹最初在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政训处任上尉“服务员”。11月初,鲁西北各县相继建立了以共产党员为主的县政训处。黄白莹、徐茂里(山东临沂人,留日学生)、高境(山东诸城人,后任范筑先纵队七团政委 作战牺牲)和吴鸿渐(辽宁人,后任平阴县委书记,作战牺牲)等20人被派往冠县。这时黄白莹已被党组织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候补党员。不久,宋哲元的二十九军经冠县南撤,地方秩序立即陷入混乱。此时,中共鲁西北特委遵照北方局和山东省委的指示,在各地建立发展抗日武装。黄白莹所在的冠县政训处,配合冠县县委许梦侠、郭英、朱目同、孙洪等同志在八里庄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当时,冠县“抗日”武装,名目繁杂。而党拉起来的游击队,虽人数不多,却纪律严明 被老百姓称之为“学生杆”。为避免被地主武装吃掉,这支游击队遂与陆子衡的部队合编。黄白莹、吴鸿渐等政训处人员调回聊城政训处。
在中共鲁西北特委的领导下,范筑先部政训处于1937年11月创办了油印报纸《山东人身》(三日刊),不久停刊。年底,由黄白莹负责办起油印报纸《抗战日报》。刊载武汉电台每天早晚广播的战讯和本地区军事政治新闻等。该报每期2000字以上,日出100至150份,分送司令部各单位、各县政训处和各游击部队,并在聊城的重要街市张贴。在济南、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外地报纸绝源的情况下,黄白莹主办的这张油印报纸,曾起过重要的宣传作用。它的编辑、刻版、印刷、张贴和寄发等具体工作,都是由黄白莹一人承担的。1938年5月1日,这张《抗战日报》改为四开铅印,成为鲁西北共产党人所领导的第一张铅印报纸,日出数千份,发行到鲁西北、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数十个县,也寄往延安和武汉,成为党在鲁西北的有力宣传武器
赴延安学习
鲁西北地方党和范筑先的统一战线形成以后,1938年3月,范筑先采纳鲁西北特委书记张震之的建议,派成润去延安汇报了鲁西北抗战的情况。中共中央复信赞扬了范筑先精诚团结,共同抗日的壮举,同意调干部去鲁西北工作,批准鲁西北特委派干部到延安学习。4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先后派出两批干部赴延安学习,已成为正式党员的黄白莹也被派往延安。5月7日,黄白莹一行由聊城出发,背着行李徒步南行过黄河,经郓城、定陶、曹县,从兰封乘火车到开封,又辗转到达西安。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住了几天后,步行去延安。在七八天长途跋涉中,黄白莹像一位老大哥似的照顾着同志们。6月初,黄白莹抵达仰慕已久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古城。
在延安,黄白莹进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五大队十中队学习,住在罗家坪。学习期间,黄白莹等聆听了毛泽东主席所作的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报告。半年学习期满后,于 1939年初春,黄白莹等离开延安,由陕北葭县渡过黄河,经山西临县、兴县,绕道晋东南,越过日军数道封锁线,才回到鲁西北。白莹在山东敌后写给留在延安的战友的信上说:“我们经过千山万水,历经艰辛,终于回到山东,但是老家(指聊城,1938年11月15日为日军攻占)已经不可能回去了,敌人正在加紧扫荡,形势险恶,每个夜晚几乎都要转移几个地方。”
牺牲在东平
回山东后,黄白莹被分配到中共泰西地委任宣传部副部长。其间,宣传部的工作主要由他负责。为了培养干部,他常到泰西地委党校讲课,并写出了鼓舞人们坚持持久抗战的许多诗篇和歌曲,给干部群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来,他担任了泰西地委宣传部长。1941年3月21日,在肥城西南莲花峪战斗中,黄白莹和同志们被日军包围,突围时地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4岁。战斗结束后,地委机关为黄白莹举行了追悼会,把他的遗体浮厝于莲花峪。
浏览:14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