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深入敌后到鲁西,沿途多是敌人封锁区,行程十分困难,在敌人眼皮底下钻过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一路上,彭晓林总是尽自己的力量去掩护同志、救助伤员。一次夜间通过敌人封锁区,队伍以很快的速度前进,一位正在闹肚子的同志身体虚弱晕倒在路旁,掉了队。队伍已经走出7.8公里才发现这位同志没有跟上来,彭晓林决定把他找回来,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只身折回敌人封锁区,找到了那个掉队的同志,背着他赶上了队伍。彭晓林来到鲁西,已是1940年的4月份。从那时到1942年8月,他先是在鲁西区党委筹备出版《鲁西日报》,后又任鲁西行政公署教育科长,朝城、阳谷县政府秘书等职。1942年9月至1946年6月,彭晓林先后任东阿县泰西(后改为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武装大队长。在此期间,他不仅团结群众和开明士绅,还动员3名亲属奔赴鲁西参加革命(其中一位以后慷慨就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攻敌楼、破据点,与敌伪进行了殊死斗争,创建了东阿抗日民主根据地。
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7月,彭晓林奉调到冀鲁豫第一专署任主任秘书,1947年随同刘、邓大军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曾任新县财经部长等职。当时环境十分恶劣,斗争异常困难。彭晓林不畏艰险,发动群众,筹措粮款,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1948年1月,大别山全区解放,彭晓林任潢川专署副专员,领导全区军民剿匪反霸,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地方封建势力,巩固了豫南大地。
建国后,刚解放的淮河流域,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党中央和毛主席于1950年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国务院决定成立治淮委员会。同年10月,彭晓林奉命担任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工程部部长,1953年升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仍兼工程部长和省水利局长,1955年省治淮总指挥部与省水利局合并成立省水利厅,他任第一任厅长兼党组书记,直至1966年。1959年彭晓林曾受水利部派遣,率队赴苏联考察水利,1960年兼任省委委员,1966年兼任省委副秘书长。
彭晓林在河南水利战线上指挥战斗17年,始终克勤克俭,忠诚地执行党的治水方针。他展宏图、谋大事、抓关键,率领全省广大水利职工转战淮、黄、江、海四大流域,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基本上改变了河南省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局面,取得了辉煌成就。1975年8月河南省发生了特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相继失事,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甚巨。晓林同志不顾年迈多病之躯,毅然多次亲临河南视察灾情,帮助河南省组织抗洪救灾,指导群众生产自救。由于操劳过度,脑癌剧变,抢救无效,于1975年12月10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临终前还为未能搞好河南水利而自责,频频询问救灾善后工作。
彭晓林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河南省水利事业的卓越领导者、开拓者、奠基人。他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激励着河南的水利工作者奋勇前进。
(文/杨河平)
浏览:5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