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中旬,当我们接到急速入关的命令后,立即在部队深入进行思想动员,传达毛泽东主席关于就地歼灭华北之敌的战略部署,宣传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提高对迅速入关作战战略意义的认识,克服了辽沈战役后尚未休整的困难和部队较普遍地存在想松一口气的思想,广大指战员纷纷要求立即向关内挺进。
我纵2l师于11月24日由鞍山出发,25日,19师、20师和独立12师等由辽阳一带出发。部队夜行昼宿,边行军边整顿,所到之处,受到东北人民和冀东老区人民的热烈迎送,给部队以极大鼓舞。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行程800余公里,于12月中旬到达芦台一带集结,并向塘沽方向展开。
缓攻塘沽 改打天津
对平、津、塘之敌,中央军委最初的作战部署是先打塘沽,切断敌人由海上逃跑的通路。为此,东北野战军总部于12月上旬令我纵会同2纵、9纵夺取塘沽,由7纵司令员邓华和我(当时任纵队政委)统一指挥。当部队进到北塘后,我们进行了现地勘察。
塘沽东面靠海,南和西北面皆为临海的宽阔草地、盐田,沟渠纵横,冬不结冰,不便徒涉,难以接敌,更不便大兵团运动。敌以塘沽外盐滩地为防御前沿,从正面向纵深层层设防,并有陆上和海上炮火作掩护。我进攻部队虽可利用盐堤作为冲击出发地,但发起冲击后就进入平坦的盐滩,部队完全暴露在敌火下,伤亡必然很大,不好打。当时一些干部战士说,不怕敌人多,不怕敌人硬,就怕使不上劲。
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我们一面命令部队不断进行侦察,同时决定用少量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在试攻中,虽占领了几个村镇和一些盐滩地,但伤亡较大。20师攻击海滩车站,歼敌700余,自己伤亡600余人;21师配合友邻部队攻占塘沽西北的新河镇,歼敌140余,自己伤亡400余人。我们在认真分析试攻情况后,命令部队暂停攻击。
12月24日晚,我们纵队的几位领导同志进一步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电话与2纵刘震司令员磋商。第2天,我们又与2纵、9纵首长共同勘察地形,深入分析敌我情况,一致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打塘沽,部队伤亡太大。经过反复调查和慎重研究,由7纵并代表2纵、9纵向东总如实反映了情况和意见。
12月26日,东总参谋长刘亚楼、特种兵司令员肖华率作战处长、参谋人员,乘车来到北塘我纵指挥部,并立即召集会议听取我们对塘沽敌情、地形和打塘沽得失利弊的分析。会后又一起察看了地形,研究了敌情,一致的看法是,打塘沽得不偿失,攻取天津对切断北平之敌东逃的去路更为有利。缓打塘沽,即使敌人跑掉1个军也无关大局,扭转不了蒋、傅部队覆灭的命运。当晚,刘亚楼、肖华和我们又进一步反复商议,共同签署报告,详细陈述了塘沽地形和敌守备情况,正式提出了缓打塘沽的建议。12月29日,中央军委给东总来电说:“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5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于是,东总立即命令:除以少量部队(12纵两个师)监视塘沽之敌外,l、2、7、8、9纵于12月30日开始向天津逼近。我们接到命令,即由纵队副司令员曾克林和参谋长高体乾与各师领导同志到天津前线察看地形,并组织各师侦察分队侦察天津地区情况,部队也随即向天津方向开进。纵队指挥部进驻天津东南之军粮城。
(攻克东局子 激战天津城——平津战役中的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