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毅回忆平津丰台之战:一、千里进军、隔断平张

Chief 发表于2016-10-29 18:45:06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战略决战阶段,党中央和毛主席适时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把国民党长江以北军队的主力基本消灭,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加速了革命胜利的早日到来。平津战役是继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发起之后,由中央军委组织领导、统一指挥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在华北地区进行的,消灭蒋介石、傅作义部队52余万人,解放整个华北,取得伟大胜利,开创了新局面的一次战役。在战役过程中,参战的野战军、地方武装、民兵以及地方党的组织,坚决执行了中央军委的战役方针,把蒋傅军抑留华北,不使其南逃西撤,采取分割包围“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最后就地歼灭。在这次战役中,我第5纵队在上级的指挥下,经过千里进军,英勇奋战,胜利完成了隔断平张,抢战丰台、围困北平的任务,为纵队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辽沈战役后,华北蒋傅军60余万,分布在东起津塘,西至张家口500余公里的一字长蛇阵上,占据着华北重镇,分割我东北、华北的联系。傅作义集团虽是全国蒋军唯一的机动兵力,但在我辽沈、淮海战役威慑下,唯恐我东北大军入关,已成“惊弓之鸟”,惶惶不安。对他们的去向,蒋介石主张南撤,加强京沪、保住老巢;美帝则梦想扶植傅作义扩大实力、固守华北,牵制东北、华北我军兵力,使我军不能南下作战,以便建立美在中国的殖民地和反共反苏基地;傅作义自知是华北的地头蛇,南撤难以带走土著官兵,更怕被蒋介石吞并,故想留在华北,借助美援,以观时变,必要时西撤归绥,保存实力。他们对我军辽沈战役后的行动,也作了错误的判断,认为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激战两个月,伤亡很大,急待休整补充,至少要3个月或半年才能人关。因此,蒋、傅和美帝都想利用此时机或南逃,或西撤,或现地固守,扩大实力,正处于举棋不定,踌躇摇摆之际。

我中央军委毛、刘、周、朱等领导同志,用兵如神,计高一筹,根据中央11月军事会议精神,正确而锐敏地分析了敌情,巧妙利用敌人的侥幸心理,从全国战局出发,决定坚决抑留蒋傅军于华北加以消灭,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介石集团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无法组成。华东、中原两路我军既可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也便于东北野战军南下,直捣长江。军委要求参战部队采取隐蔽、迅速、突然的行动,分割包围敌人,防止敌人南撤、西退。我作战的基本原则开始是围而不打,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的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这一系列正确的战役方针,指导着整个的行动,迫使敌人按照我们的计划,步步处于被动,我军则步步取得胜利,最后圆满实现战略计划。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原计划休整月余,我们第5纵队在义县、阜新、彰武地区正抓紧时间进行补充。后来中央军委和东总命令,为了抑留蒋傅军于华北,就地消灭,不使其西撤,决定抢在敌人行动之前乘其不备,出其不意,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挥师南下。东北野战军除先遣兵团率4纵、11纵及步骑4个独立师已第一批人关进至冀东,配合华北部队粉碎敌人进犯平山、石家庄我中央及华北政府的企图外,主力于1948年11月23日起分数路,取捷径隐蔽入关。我纵队为东野右路先头部队,从辽宁的义县、阜新、彰武地区出发,分两路开进,一路沿龙王庙、羊山、喜峰口、遵化;一路沿阜新、朝阳、叶柏寿、凌源、喜峰口之线行动。各部队隐蔽伪装,夜行晓宿,不顾天寒地冻、风沙袭击,连续作战的疲劳,披星戴月,忍饥挨饿,背负着沉重的武器行装,夜行晓宿,踏上征途。许多东北籍同志离别了自己的家乡,大家只有一个目标,以最快速度向平津奔驰,去接受新的消灭蒋傅军的任务。经过10余天的连续行军,行程千余里,12月10日先后到达河北的蓟县、三河地区集结。

12月10日,纵队党委在三河县东南闵家店子召开了紧急会议,部署了新的任务。纵队政委、党委副书记刘兴元同志主持了会议,我首先在会上作了情况介绍,提出下一步的任务。除了13师进军途中车辆出了严重事故,师长徐国夫同志负重伤,政委李辉同志牺牲(同车的政治部主任胡寅同志也光荣牺牲)未能出席外,其他党委委员都出席了会议。我根据上级通报介绍了以下情况:中央军委为了抓住傅部,拖住蒋系部队,不使其西撤南逃,已命令华北3兵团于11月29日包围了张家口之敌孙兰峰部约5万余人,现时不重在歼灭,而重在包围,诱使傅作义调兵西援。果然,傅急调驻丰台之王牌35军及驻怀来的104军一个师分泵汽车4百余辆,星夜驰援,30El已到张家口。12月4日傅作义飞抵张家口,亲自召开高级军官会议,部署防卫作战。调怀来的104军主力靠近新保安,接应35军,把昌平、南口的16军调至怀来,掩护104军,同时又将驻天津、唐沽之62军、92军、94军调北平外围,分驻丰台、清河、南口等处以加强北平的防御。这就是傅作义的所谓“连环套”用兵方法。然而,他哪里知道这正是中了毛主席的诱兵之计。

12月5日,东北先遣兵团攻克密云,并继续向平张线逼近。傅作义由张家口飞回北平,发现东北野战军隐蔽人关,极为惊慌,更出他意料的是,我东北大军已越过了长城,进入冀东,这使他预测到了自身的危急。于是急令35军突围于12月5日赶回北平,令13军放弃怀柔、顺义,撤至通县,令101军由保定撤至宛平、丰台,企图固守。此时我华北第2兵力主力正紧紧抓住新保安之敌35军,围而不歼,东北先遣兵团第4纵队、第11纵队(每纵队5万余人)及独立师12月8日已进到延庆地区,正向南口西北铁路线急进,紧密协同华北2、3兵团作战。

关于我纵的任务,中央军委的电令是:杨罗耿兵团正在新保安围歼敌35军,敌104军由怀来西援正猛攻华北3、4纵队阵地,敌16军在怀来、康庄正准备西援,敌94军已到南口,敌13军在通县、顺义等处。程子华、黄克诚兵团以1个纵队协同杨罗耿四个旅歼灭104军两个师,另1个纵队在怀来、康庄之线阻隔敌16军、94军。在此情况下,我们第5纵队西进南口方向是必要的,12月13日晨要到达南口以南抓住南口之敌,防止北平之敌北援,并在南口以南寻机歼敌。东总电令:我3、5两纵有抗击由北平向南口、怀来增援之敌和堵击由怀来向南口、北平退却之敌的任务。5纵应立即出发以强行军插至南口以南通向北平的路上,截断敌人,并构筑向南向北防御的阻击阵地。

我介绍情况后,大家都十分兴奋,进一步认识到中央军委战役方针的正确,为实现战役方针,军委决定从西线开刀,作战指挥英明果断,迫使傅作义于不知不觉中随着我们的作战计划、着着陷于绝境。我纵是胜利之师、从出发到入关、情绪十分高涨,人人磨拳擦掌,决心打好人关第一仗,把蒋傅军消灭在华北地区。我纵队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本纵队的具体部署,经常委几个同志研究后作了以下决定:要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及东总交给的任务,切断平张线东段,首先攻歼昌平、沙河之敌,并于12月12日凌晨进至南口及以南地区,攻歼南口之敌,占领南口及八达岭有利地区,坚决阻击北平向北增援之敌,保证4纵、1l纵兄弟部队在平张线上作战的安全。纵队决定以13师从三河现地出发,沿顺义、昌平路线前进,攻歼沙河以北之敌后,在沙河南北地区寻歼敌人。14师沿顺义以北路线进至昌平南口地区,占领昌平、南口、八达岭有利阵地,向北堵击怀来、康庄南逃的敌人,保证南面13师作战的安全。以15师、独9师为纵队2梯队。15师在13师后跟进,并以独9师为纵队预备队在14师后跟进,根据情况听候纵队命令投入战斗。各部队均于12月10日18时出发,以最快速度前进。纵队指挥所在13师后跟进。大家一致同意以上部署并保证完成任务。

刘兴元同志在发言中还强调了以下几点:

1、万毅同志的部署意见大家都同意,这是我纵人关的第一仗,也是贯彻中央军委战役方针,消灭华北蒋傅军的重要一仗,一定要打好,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2、中央军委给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我们进入敌人纵深,地形人情不熟,敌情不甚了解,又是运动中作战,情况瞬息万变,要求部队各级指挥员行动迅速,指挥当机立断,要克服困难,发扬辽沈作战精神,坚决完成任务,再立新功。

3、我纵作战地区逐步接近北平,这里是数百年来几代王朝建都之地,城里城外、远近郊区文化古迹很多,丰台、长辛店、石景山是重要工业区,北平有名的大学不少。要严格教育部队,加强纪律,既要完成作战任务,又要很好保护这些目标,使其不受损失。对工人、工厂、管理人员、教职人员等要很好保护,对各种重要目标和物资必须原封不动,随时上报听候处理。对友军对地方党的同志要尊重,多听取他们意见。我各级党组织、政工人员、指挥员都要认真做好工作,严格掌握政策,保证在全战役中圆满完成任务。

4、为加强各级的指挥,纵队领导同志分工掌握各师,各师也要加强各团,指挥靠前。

纵队党委会后,各师迅速开始行动。13师连续26小时强行军140公里,沿途虽遭敌机轰炸扫射、炮火拦截。但部队边对空射击,边继续前进,于12日上午10时到达沙河、温井地区,正遇上敌16军109师和交警13总队沿平张线南逃,当即与敌展开激战,至12时将交警总队全部歼灭,战至14时,歼灭109师一部,余敌大部逃往北平。共毙、伤敌300余,俘敌800余。

14师从三河地区出发,以急行军向西奔驰,昼夜兼程,沿途不顾敌机的袭击,仍一往直前,于12日上午10时到达昌平、马池口地区。因敌主力已在怀来、康庄地区被兄弟部队歼灭,只有小股敌人南逃,14师将其歼灭,俘敌400余并占领南口、八达岭。该师主要是面向北,准备堵击由怀来、康庄溃逃之敌,同时面向南,准备支援13师作战。其他两个师待机作战。

 


谁在收藏
浏览:130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