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高粱红了,鬼子来了……日寇的铁轮辗过我们的身躯。一个叫孟维平的燕京大学学生上了道,路上腥风血雨,他说他要到达一个叫摇篮和圣地的地方。这是孟维平的目标,明灯如虹,照亮路程,一走就是60年。
———编者·题记
“玲子和我父亲他们趴在墙头上,看着任副官在空场上教唱抗战歌曲。父亲身矮,脚下垫了三块土坯才能看到墙里的情景。玲子把秀挺的下巴支在土墙上,紧盯着沐着朝霞的任副官。任副官教着队伍唱:高粱红了,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了,东洋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同胞们快起来,拿起刀拿起枪,打鬼子保家乡……”
这是莫言小说《红高粱》里面的情景,中国人的记忆不断地被拉回到1937年。这一年,高粱红了,鬼子来了,对于我们的历史来说,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这里记录的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历史。
八路军拉大栓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
一群群用钢铁般身躯融入中华大地破碎山河的不屈灵魂,他们有的白发双鬓,有的年华正茂,高粱红了,让他们的血管燃烧,并不屑于将自己置于冻馁的荒野和血溅沟壑的处境,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就如《红高粱》里面“玲子和我父亲感动得脚底生热,恨不得腾跳”的情景一样。
高粱红了,到处都有我们的灵魂,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是1937年的中国人。
在这些生长着中国灵魂的人当中,有一个28岁的年轻人,他叫孟维平。战火烧到孟维平家乡的时候,他还是燕京大学的学生。
孟维平原名孟宪温,1909年出生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孟寨村。1934年,孟维平考入燕京大学读书,成为进京就读的秀才,进京秀才最初的梦想就是能光宗耀祖。
高粱红了,鬼子来了,一切都改变了。
“一二·九”后,他转到了郊区、农村,继续投入活动。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北平卢沟桥,抗战的烽火燃烧在祖国的山河。这一年,有一群宁死不屈的中国人唱起了自编的歌谣:“一九三七年哪,鬼子进了中原,先打开了芦沟桥,他后进了山海关,那火车道修到了济南唉嘿呦。鬼子就放大炮哇,八路军就拉大栓,瞄了一个准,叭,打死个小日本儿,他两眼一瞪就上了西天那唉嘿呦。”
这首歌谣叫《八路军拉大栓》,讲的是八路军“打鬼子的那些事儿”。
一首朴实的歌谣让中国人挺起了脊梁,八路军拉大栓让孟维平热血沸腾,他洗去了身上的书卷气,决定弃笔从戎———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矜,高唱战歌去从军,誓扫敌寇不顾身。这是孟维平的心底之声。
1938年,孟维平离开燕京大学。他有一个信念,并且看准了目标,一直往前走,往前走……
到达延安:从燕京大学到抗大
1938年5月,孟维平到达延安。
孟维平考入了抗大第四期学习班,后来成为第三大队第六队的学员,任副班长。从燕京大学到抗大,这是他的第一个转折点。抗大是孟维平的一次精神上的全面洗礼,军事和政治课让他从燕京大学的书生迅速成长为一名战士。
1938年8月,孟维平入了党,毕业后留校,任抗大第三大队党务干事和抗大第三分校干训队指导员。1939年7月10日,抗大的学生毕业上前线,孟维平到了陕北绥德,任抗大总校干训队、第三大队六队、第一大队一队政治指导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兴奋的孟维平在抗大又唱起了那首熟悉的“黄河之滨……”的歌曲,他唱的有点前倾后仰,欣喜若狂,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胜利日”。
雪白血红:铁马征程的一道道辙
1945年,土地还在燃烧;1945年,高粱依旧是那么红;1945年,黄尘厚土,奔腾着千军万马。
雪大好个冬,黑土地上的第一个冬天,给孟维平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刀锋与淬火相伴着天地风雪,遍地的血色残阳,它预示着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
抗战胜利后,孟维平离开陕北,转战东北。
东北四处蔓延着战火,孟维平被任命为六十六团政治处主任。在吉林、黑龙江省,他与部队清剿土匪,支援农村土地改革,并与敌军进行艰苦作战,歼灭一批又一批敌军,壮大解放区。随后,孟维平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师第五团副政委,率领部队在吉林同敌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
1948年,孟维平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师五团政委,率领部队在吉林公子岭一带歼灭敌军,乘胜解放吉林省重要的城市四平。孟维平带领全团官兵先后参加东北人民解放军四次解放四平的战斗,全歼敌军,取得四平战斗的辉煌胜利。接着,又参与成子街战斗,消灭敌人,取得解放成子街的胜利。同年9月至11月,孟维平率领全团指战员参加了辽沈战役和辽沈追击战斗。
1949年1月初,孟维平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第二师五团政委,率所部队参加平津战役。首先参加的是天津攻击战斗,守敌天津指挥官陈长捷拒绝放下武器,试图凭借深沟高垒顽抗到底。孟维平带领部队参加1月14日的总攻,活捉了陈长捷。
在孟维平的解放战争铁马生涯中,他先后参加过十二场的战斗,在辽沈、平津战役及追击战中立下了卓越战功。1949年春,孟维平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沿途征战,经河北、河南、湖北,到了湖南长沙,任第三十八军两广(广东、广西)工作队政委。
铁马路上的一道道辙,印有鲜红的齿记。最漫长的路,却常常是通往胜利的必然之路。
一路南下
1950年,孟维平任广西军区百色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与清剿股匪,消灭敌军残余部队、消灭土匪等战斗。当时百色部分地区无自来水、无电灯,生活较艰苦。他鼓励官兵战胜困难。
随后,他任广西军区百色军分区政委、第二政委,加强部队政治工作,使当地军政、军民关系良好,共谱军民鱼水情。
随后,孟维平任广西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政委,不久任政委,致力于广西军官的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军事水平。1960年任广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65年,孟维平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广州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1972年,孟维平任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革委会副主任。
1980年11月,孟维平离休。他仍关注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教育下一代要奋发向前。病重时,留下《遗言》:“老年去世,是自然现象,后事新办,唯物不唯心,不留骨灰,望有生气的像片留几张作纪念,足矣……”
1997年2月17日,孟维平与世长辞。
(特别鸣谢:孟维平家人提供文献资料 作者 沈舒何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