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的世纪女性

Admin 发表于2015-02-04 21:33:53
 半个世纪以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我国大地,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年仅14岁的武曼丽,满怀抗日救国的豪情,在1939年6月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同年8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她和同志们一起,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发动与组织妇女参加各种救亡活动。
    1942年,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武曼丽这个年轻的区妇女干部和母亲一起被驻扎在泰安城的日、伪军捕进了牢笼。她们被关押在泰安城1个多月,经受了精神和生活上的种种折磨。她和母亲,在敌人面前,坚持民族气节,战胜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不久,被党组织营救出来。后来,党组织培养武曼丽上了中学。在学校,她品学兼优,威信高,被选为学生救国会的宣传委员。中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冀鲁豫日报》工作,从此开始了她的新闻工作生涯。
    武曼丽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在《冀鲁豫日报》、《平原日报》,她从做通信联络科科员做编辑、社会服务科科长,不管环境怎样恶化,工作、生活条件多么艰难困苦,她都紧密结合实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回答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53年,她被调到新华社总社工作,并准备派她出国当记者。组织上告诉她,出国以前要学外文、学国际新闻业务、学中文译电、学打字和会计等。当时她已28岁,是4个孩子的妈妈,学习这些她不懂的新东西,其困难之大是可以想象的,但她毫不畏惧,经过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完成了大学学业和其他学习任务。1956年,她和爱人奉命到罗马尼亚建立新华分社。那年,由于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引发一场国际间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波兰、匈牙利事件。新华社急于了解和反映苏联、东欧国家的情况。因此,他们走得很匆忙。适值以彭真为团长的中国人大代表团和北京市人委代表团即将访罗。他们到达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后,首先联系好向北京发报的国际线路,办好发报手续后,向我大使馆借了一部打字机,就开始投入工作。武曼丽是分社集采访、写稿、译电、打字、会计、对外交际、外籍人员管理于一身的一位记者。首席记者常常到外地采访,她就在首都承担起了分社的采访、发稿等全部工作。分社人少事多,她埋头于大量工作,没有一个节假休息日。在罗马尼亚两年,她甚至没有离开过首都;在南斯拉夫的4年,她也没去过几个地方。那些美丽的旅游胜地,好像距她十分遥远。她对自己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工作感到十分坦然,她说:“分社是设在驻外国的气象站,主要任务是向总社发稿,起到耳目喉舌、气象员的作用,不管多么辛苦,能完成这一任务,我就感到最大的安慰。”
    后在新华社国际干部处工作。从此,她离开了新闻业务,专职从事干部工作。一干就是近20年。
    新华通讯社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在国际上是有巨大影响的大通讯社之一。它需要、而且在中央的关怀下已经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国际干部队伍。多年来,武曼丽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她在党的领导下,和同志们一起,为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熟练、作风过硬、德才兼备的国际干部队伍呕心沥血,付出了全部精力,做了大量深入细致、默默无闻的工作,保证了国际新闻业务的不断发展,赢得了同志们的好评。
    武曼丽已是六个孩子的母亲。离休后,武曼丽没有闲在家中颐养天年,而是拿起画笔,挥毫泼墨,开始了她晚年喜爱的国画书法创作,并且多次参加中央直属机关和新华社的各类书画展,生活充实而幸福。正如她的诗中写道:“年老志犹存,发白头不昏。读书又绘画,做个快乐人。”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86年、1997年先后两次向她颁发了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证章。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她荣获新华通讯社献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离休干部“功勋永驻”奖状。其传略被辑录在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编辑出版的《传媒中的世纪女性》一书中。
                                                                                 (文/玉  明)
浏览:45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