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平,乳名道石生,学名赖俭锦,参军时改名赖智山,长征后开始叫艾平。一九一五年一月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西郊乡(今象湖镇)绵塘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二五年入维新学堂读书,后转到东关小学就读。一九三零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一九三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通信员、宣传员、政治指导员、青年干事、科长、支队政治部主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旅副政委兼主任、师政治委员等职。
红军长征时,艾平在红三军团四师政治部宣传队任宣传员,沿途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方针政策,在战场上瓦解敌军和作宣传鼓动工作。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又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在战斗和工作的实践中,他详细地记录了红四师师长洪超在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时壮烈牺牲的情形;红三军团参谋长邓平在二打遵义战斗中英勇捐躯的经过;少数民族青年参加红军的场面……后来他撰写了《第六个夜晚》、《占领古陂圩》、《梦笔山头的雪莲》、《倮倮投军》等十一篇生动具体的回忆文章,并刊载于一九四二年延安出版的《红军长征记》中。
一九四零年,艾平从山东纵队调往延安军政学院学习。次年,军政学院整编,艾平随编到中央党校一部学习。直到一九四五年党的“七大”闭幕后离校往冀东军区。艾平在校的五年中,他刻苦用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特别是参加延安整风,他对《改造我们的学习》研究得最多,这在他的思想理论水平上产生了飞跃,为尔后的工作实践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还喜欢看小说、史书。当时党校图书馆有些中外小说、史书,他都看过,哪本书写的是哪个国家什么地方、时间、内容,他都记得很清楚。他还喜爱书法,经常练毛笔字,帮忙书写开会的会标、大幅标语。与他共事的战友都说他能说会写,像知识分子干部。
离开党校,艾平到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任政治部主任,一九四七年一月又任冀东十旅副政委,八月即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二十五师政委,直到十一月牺牲。两年多来,他以出色的政治工作本领,保障了部队不断打胜仗。他本身也具有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素养和气质,在部队中负有很高的威望。每次战斗前,他都亲自给部队作动员,加上他的政治鼓动简明有力,干部战士都爱听他讲话,相信他的话。
他很重视宣传工作和总结经验,对师办的油印小报《前卫》更是关心,不仅经常过问编辑工作,而且有重要文章和社论,他都亲手执笔撰写。他要求办报人员深入实际,将当天涌现的好人好事,就是加班加点也要在第二天见报下发部队。战斗后,他都亲自动手写总结,给部队作报告。一九四七年五月的滦东战役,歼敌一千七百余,《冀东子弟兵》报曾以整整一个版面刊登了他写的滦东战役之昌黎攻坚战经验的文章。
凡是和艾平同志相处共事的战友,都觉得他待人热情坦率,善于团结同志。他和师长曾雍雅合作得很好,彼此互相支持,从不计较个人的性格。后来,曾雍雅同志回忆道:“我们在一起虽则两年,但相处得很好,友谊很深厚”,“他自己(性格)非常开朗,有事就会找我商量。凡是经我们商量决定了的事,他总是不折不扣地拼命地去干。这一点,我对他很钦佩。”艾平虽然是政工干部,又长期在机关工作,但他很愿意参加战斗,在战斗中很勇敢。对作战颇有研究。能准确地判断情况,定下正确的决心。战斗打响后,他又总是靠前指挥。在冀东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军队“蚕食”的日子里,艾平先后参加指挥了古北口和香河保卫战、夜袭顺义、攻克武清等战役战斗。四六年一月,国民党军队以十倍于我的兵力沿平古路进犯古北口,企图直取战略要地热河省城——承德。十三日下午七时,敌向我发起进攻。艾平亲率十四分区十六团镇守古北口,经一夜激战,于十四日上午七时将敌赶回石匣地区,和友邻部队一起,这一仗共歼敌一千五百余人,保卫了热河解放区。八月,装备精良的敌九十二军向我十四分区通牒,要我让出香河县城。为保卫香河地区这一冀东解放区的前哨,艾平亲临前沿临战动员。他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寸土不让,坚守阵地,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大大激发了部队杀敌斗志。四日,香河保卫战开始,十四分区部队即以我近战之长,待敌近我百米之内时,突然集中火力射击,歼敌二百余,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通县是一个军事重镇。它距北平仅二十公理,连接平古(北口)铁路和平津公路,大运河从它境内通过,是北平向东的交通枢纽。当时,敌九十二军的老窝就安在那里,通县成了反共内战的前哨,因此,攻克通县,既可迫胁正对我冀东路南地区进攻的敌九十二军主力,又可震撼平津之敌。四七年一月,冀东独十旅在曾雍雅旅长和艾平副政委(政委徐光华因病未随队)带领下进入香(河)武(清)通(县)三角地区隐蔽待机。
一天,根据我通县县委送来的敌情,曾旅长高兴地说:“证明敌人还是麻痹大意”。
“你是不是在打通县的主意?”艾平副政委看出了曾旅长的心思。
“让你猜着了,你看怎么样?”
“双手赞成,我看可以打!”艾平同志满怀信心赞同地说:“根据通县的情况,除了距北平近,交通方便,敌人的增援可能快,其他条件和前次打武清差不多,城墙还不如武清高,而且北面的城墙有溃破处,易于攻击,我们可以出敌不意,击其不备,打进去,速战速决,把敌人消灭。”
“你说的对!”
接着,曾旅长和艾平副政委又经过几次反复核实情况,勘察地形,定下了攻克通县的决心和战斗部署。
部队向通县城外开拔。在行军路上,曾旅长和艾平来到三十四团二营三班。艾平亲切地问三班长:
“郭班长,你们是尖刀班,能突进去吗?”
“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能够登上城打进去!”
“相信你们会像一把锋利的钢刀插入敌人心脏!”艾平鼓励他们说。
攻城战斗在打响。曾旅长和艾平带旅部指挥所随三十四团二营率先进到城内北大街的一个商号里。靠前指挥。十日凌晨五时二十分,持续了五小时五十分的攻城战斗基本结束。将城内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及五十六师留守人员和警保部队共千余人围歼。攻克了通县,迫使敌人停止对我路南地区的“扫荡”,大大鼓舞了冀东军民反蒋自卫作战的斗争情绪。
五月中旬,参加冀察热辽党代会的艾平,随冀东军区代表团返回冀东,在赤峰西南乌丹县柴火栏子村宿营时,遭到解放围(场)隆(化)未肃清的土匪骑兵千余人的突袭。因护卫营已向东北方向远出十多里警戒赤峰之敌,代表团陷入了重围。艾平即协助军区李中权主任,组织起所有的警卫员,利用院墙、洞穴抗击匪兵。持续了二个多小时,代表团被逼迫到一个小院落里,敌人上了房,掏房顶挖墙壁,手榴弹满院飞。情况危急!冲出去,决不当俘虏。李中权、艾平等领导带着警卫员硬向外突,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小院,直奔村外,迎上了闻声来援的我热中骑兵团,艾平付了轻伤。
八月,冀东军区所属独十旅、十一旅、九旅依次改为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师,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五师师长曾雍雅、政治委员艾平。
曾雍雅和艾平率部进入辽西。二十三日,配合兄弟部队进行了杨杖子战役,在旧门地区歼敌四十九军四千余人。二十六日转向绥中担任北宁路沙河至山海关地段的破交任务,二天内将铁路沿线高岭、前所、万家屯、大石桥等敌据点攻克,中断了敌铁路运输。
二十五师担任攻打朝阳城东门、西门、北门任务。三次猛攻未克。次日上午,曾雍雅和艾平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总结教训,调整部署,重新勘察地形和选择突破口。当日二十一时再次发起攻击,经一个多小时激战,两个突击队在城北和城西并肩突入,解放了敌人所谓“金城汤池”的朝阳城。
在我军攻朝阳的同时,敌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四十三师沿锦义铁路北进,企图增援朝阳,并解北票之围。我军决定乘敌立足未稳将其消灭。将敌包围在义县西头道河子与岱官堡地区。二十五师奉命夺取二道河子及二六二高地,先断敌退路,再分割歼灭之。,战斗部署就绪后,艾平在指挥所发现敌有突围企图,便带上警卫班几个战士上山,要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他一个劲地向山梁上走,敌人发现了艾平一行,即集中炮火射击。警卫班的同志担心首长安全,劝艾平不要再靠前,可他全然不顾,还边走边喊七十四团一营教导员:“高长禄,快带部队冲上去!”突然一发炮弹打来,艾平受重伤。他倒在地上,仍继续高喊:“高长禄,敌人要跑!快冲上去!”
当日十八时,艾平不幸逝世,时年三十二岁。
(作者:江西省委党史办 谭丙生 谢建蓬 文稿提供人:艾平烈士子女苏延平、陈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