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武和轩

Admin 发表于2015-02-04 21:40:40
武和轩.jpeg

抗战时期,武和轩(右一)与中共泰安县委部分领导合影。

    我们的父亲是一位不苟言笑、性格倔强、秉性耿直、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很具传统观念典型的山东人。一辈子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为人豪爽,尊长好客,讲信义、务实朴实,一辈子都把心思扑在了工作上。
    1938年秋,父亲从泰安县边院后武家南仇村入伍,是一位地道的穷苦出身的“土八路”。
    他从13岁参加革命,到1986年离职休养,参加革命整整48个春秋。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常年奔波在外、辛苦劳作的一生;是和家人分多聚少、抛家别女忘我工作的一生。对于父亲,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既敬佩又敬畏,既亲近又好像相隔甚远,好像雾里看花,虽朦朦胧胧,却又是真真切切。他48年的战斗历程,主要经历了戎马生涯与国防建设两大阶段。也许因为我们是女孩,父亲很少与我们说他的戎马生涯,不过当他脱去上衣裸露出宽厚的臂膀时我们发现,他身上有不少伤疤和弹痕,由此可知父亲是经历过枪林弹雨的人。1960年,在共和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组织上把父亲从贵州军区调到了北京接受新的工作。记得当我们姐妹兴致勃勃瞻仰了天安门城楼,来到京郊我们的新家时,才发现这里原是一片荒野,一片正待开发建设的处女地。我们家搬进了刚刚完工的第10号楼,11号楼每天还在敲敲打打地兴建着……但父亲却对这里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热情和信心,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这里的科研生产与建设,白天、黑夜,夜以继日。以后我们才明白,这里就是我国研制国防尖端科学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航天导弹科技的摇篮。
    1965年,当我们居住的地方已是百座楼房耸立,初具规模时,组织上又调父亲到四川去建设“三线”,建设我国国防科研的大后方。那里更是穷山恶水人烟稀少。父亲是地道的山东人,几十年转战南北,乡音不改,口味不变,而当时四川却是吃糙米、吃辣椒,常年淫雨连绵。父亲只身一人,背井离乡,在那荒野的山区指挥建设,呕心沥血,平添了许多疾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父亲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凭着山东人特有的勤奋与聪明,苦学不辍,刻苦钻研,竟然在知识分子成堆的科研单位担任了科技部长,主抓科研工作。说到这点,一直是我们做子女引以为豪并由衷感到骄傲的。等父亲再回北京时,他已经头发花白了……
    父亲离休病重时,很郑重地给我们讲了两点想法:第一,他自己攒了几万元私房钱,想捐给老家的希望小学;第二,他去世后,希望能葬在老家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武家南仇的故土。对于父亲的两点想法,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都没有赞同……但是父亲的心愿我们完全能够理解。尽管他一辈子转战南北,远离家乡,可在父亲的思想和感情中,山东永远是他生死相依、难以忘怀的故土,他的心永远牵挂着生他养他的土地,他永远是山东人民的儿子。(文/武曙光  武红光)

浏览:1199次

评论回复
  • 四师后人

    2022-12-18 10:19:40 四师后人

    希望在泰西抗日祠堂为您家老人树立牌位和他的战友一起供奉

最新来访
  • Admin
    Admin
  • 四师后人
    四师后人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