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抗平日老兵父亲王平

玉合 发表于2016-11-02 08:38:28
2008年,在秋菊盛开的时节,我的爸爸走了。他静静地、安详地被无数朵洁白的“香水百合”簇拥着、身着橄榄绿色的戎装,在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衬托下,伴着轻缓的《在另一个王国》的钢琴乐曲,在众多的战友亲朋注目之中走向了另一个世界…….这是他戎马一生留给我的最后一幕。

自从爸爸一九四一年十七岁时,他从河北遵化铁厂村老家,在他的小学老师,一位中共地下党员的引领下,秘密投身革命的那一天起,便义无反顾,跟随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的走完了六十四年的革命征程。享年85岁。

他老人家留给我的最初记忆,大概要从我四岁上幼儿园开始。六十年代初,军队生活管理仍然延续着战争年代的模式,孩子入托、上学有自己的幼儿园。我们全家当时虽然已经跟随爸爸从46军机关调到蛟河县136师,但是因为长我两三岁的哥哥姐姐去军里的八一小学上学了,大妹妹小我五年以后才出生,所以我不用急着上幼儿园,在家里过了很长一段老小的快乐生活。印象里,白天大人上班没人约束我,我闲来无事,最热衷干的事儿就是尽情的撵着各家饲养的公鸡、母鸡满营房大院跑,直到把它们累得搭拉下来翅膀为止。那时的我,怀抱着真实的肉肉的小动物,抚摩着那色彩斑斓的羽毛时,那种感觉说不出的畅快。后来,我觉得让我最温暖,最期盼的事,还要算是在我目不识丁的时候,爸爸陪我看“小人书”。

大妹妹出生后我就上寄宿幼儿园了,但是每个星期天的早起之前,是我和爸爸固定的“读书时间”,记得妹妹在一边嗷嗷待哺,我却照例钻进爸爸温暖的被窝,在他浓重的“唐山老忐儿”的朗读声中,度过一周以来最愉快的时光。他每次都是耐心的一页一页、一行一行,抑扬顿挫的念着书中的注解,每句话的结尾如果是“了”(le)字时,他都念“了”(liao),尾音拉长还带拐弯儿,极具韵味。我当时就只知道读书是我很高兴做的事情。这也算是我上学之前爸爸给予我的启蒙教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爸爸的认识和潜移默化地受到他的影响,有几件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情。

好儿女志在四方

 1974年,我即将高中毕业,面临着是否立即随学校下乡插队。当时我所在的吉林十中八班的班主任受年级领导委托找我谈话。看上去,既有摸底的意思,也有准备动员一番的阵势,画外音则是担心年级里像我们这些干部子弟不会那么轻易离开城市和父母以及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肯定下不了这么大的决心去农村经受艰苦的磨练。当时,我没有等他吞吞吐吐地表达完他的意思,就给了他一句干脆的回答,“我已经做好下乡的准备了”。听到我的话,班主任惊讶的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脸上的表情复杂的让我不好形容。后来我想,它主要还是为他自己释怀,“一个难剃的头没想到这么容易被拿下!”。实际上,我们这帮军人子弟,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怕吃苦,那样“骄、娇”二气。我们虽然生活条件比别人好一些,但家庭影响,教育环境仍然也是中国传统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甚至比一般家庭有过之而不及。因为我们祖辈出身也是穷苦人家。再则,爹妈经历的战争年代的历练对我们的影响甚至要比其他家庭的孩子还多一条,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那时,在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我的思想简单到近乎什么也没想,只是认为“时刻听从党召唤,上山下乡很光荣”。爸妈也没有丝毫的犹豫。我老爸一句话“好儿女志在四方”。这句话,不光当时激励我愉快地走向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甚至影响了我一辈子,每当遇到与父母的每一次分离,或是工作中,生活中的选择,我都做到了能够乐观地、坚强地对待。后来,我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工作要离开家乡了,临走时还撒娇地对我说:“妈妈,我以后要想家怎么办呀?”我也用当年老爸鼓励我们的话激励她,让她知道,她的人生旅途从离开家的这一天就真正的开始了,必须要学会独立、学会坚强。    

想着别人的好处

这是爸爸在我少不更事时,教导我如何与人相处时说过的一句话。几十年过去了,一直铭记在心。回顾走过来的路,不管在哪个集体里和与他人相处时碰到什么问题,这句话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想着别人的好处”,意味着平和自己,宽容别人。只有降低对他人要求的期望值,才能经常保持自我心情的良好状态。特别是当你诚心诚意为别人付出了,反而遭遇了对方的不珍惜、怠慢甚至以怨报德时,要平和地看待,全当作对方无意或疏忽,用别人曾经对你的好处去冲淡或抵消自己心中的不平衡。

“想着别人的好处”,也意味着不要忘记报答。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别人之所求,要尽心尽力而为。

“想着别人的好处”,还意味着对人的评价要全面和客观。不能片面地以个人好恶去衡量和评价他人。否则既伤人也不利己。

“想着别人的好处”,又意味着珍惜友情、热爱集体,顾全大局。

老爸是这么教育我的,他也是率先垂范这么做的。记得只要是我的同学来家里,爸爸基本上都是亲自接待,陪我们一块儿聊天,问问学习、问问家庭情况,非常平易近人。以至于中学阶段班里有几个家庭状况不太好,但和我很要好的女同学,特别愿意往我们家里跑,有的甚至多次住在我们家里,和我挤在一个床上。对此,爸爸妈妈看起来好像和我一样觉得自然、平常。现在想起来,实际上是他们很迁就我,只要是有利于我和同学们、好朋友团结、愉快地事情他们就支持。

还有一件事,更能看出他朴实、善良的的一个侧面。七十年代他随部队拉链住在一个朝鲜族老乡的家里。大概是为了报答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和老房东的照顾,同情农村的小孩子没有去过城市,临走时把我们家的住址留给了这家房东。后来,房东家的小姑娘连续两年冬天住到我家,尽情地享受着城市的生活和“温暖的冬天”。还嘱咐我到照相馆与这个小伙伴留了一张合影,一直保存在我家的影集里。

但是有两件事,至今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过分了。一件事是,有一年我们班级里准备清明节做花圈,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我就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拉到家里,弄得屋里屋外都是花圈,父母当时心里肯定不会舒服,但是一点儿也没有表示出来。第二件事是,在下乡插队的一个春节前,公社号召知识青年过年不回家,在农村和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我坚决响应,和家里打了招呼,“过年不回来了”,当时看出爸爸有些不舍的表情,但他却没说不同意的话,我就真的“舍小家,为大家”在东北农村过了一个冰冰凉凉的大年。现在我理解了,老爸当时绝对是为我着想,怕给我留下“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的不良的思维习惯。只好牺牲自己的儿女情长,成全了我和我的集体。   

诗意地生活

爸爸虽然在他们那个年龄段且出身贫寒的人群里,念书不算少,但毕竟只读了个高小。可他在我眼里却是一个很有文化内涵的人。虽然是“土包子”出身,但在生活中却不落时尚的脚步。我记得,六十年代,爸爸在北京后勤学院学习一年,每次假期回到蛟河那个小县城,给我们带回来的礼物都是我们最想得到的,时下最时尚的款式。比如,染色的毛毽子、花格布的单肩背书包、彩绘木制文具盒等,着实让我们在同伴中炫耀了多时。但一直纳闷,他咋那么懂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想来,老爹出身农村,一辈子穿军装,貌似“土老帽”,其实,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学习先进理念,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的人。  缺少文化知识并不等于没有文化。有知识也不等于有文化。文化的概念多年来一直是学者、专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而我比较倾向于其中的一个解释,“文化,是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文化,是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行为)方式”的定义。虽然我们父母比不上一些大知识分子读得书多,但是他们却通过自己实际的言行,给我们从小就开拓了更光彩夺目的视野,创造了一个更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

记得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星期天爸爸经常把家里的“留声机”打开来,我们全家围在一块儿,将一大摞唱片挨着播放……有歌曲、舞曲、还有相声等,反正那个年代的流行的作品听了很多。《喜洋洋》是我耳熟能详的曲子。直到前些年,我老公在现代音响中播放这个曲子时,我立刻叫出了它的名字,并且在他得知,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曲子,他很是慨叹,我也非常之得意。

直到八十年代,城里居民不允许养家禽以前,我们在爸爸的指导下一直在院子里养鸡,从毛绒绒、鹅黄色的幼仔养起,充满了乐趣和劳动、收获的喜悦。至今爸爸那副每每在收获了新鲜冒热气的大鸡蛋的那一刻时的灿烂笑容,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再后来,养鸡换成养鸟了。爸爸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养了一只很通人性的小鸟,能一蹦一跳地跟在他的身后。有一年,也可能是老天奖赏我们的善意,我们家的“鹦鹉”鸟笼挂在院里,竟引来另一只同类的鸟,站在笼子上不肯离开,爸爸把笼子门打开,它竟然跳了进去。从此,他就快乐的成为我们家的一员。入冬了,爸爸找人给这对小鸟做了一个小木屋,到第二年开春,偶然发现小木屋的洞口伸出了好几个小鸟的脑袋,哇!这对鸟儿成家繁衍后代了,虽然他们和我们语言不通,但从他们唧唧喳喳的叫声中,可以想象得到,他们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很快乐、很幸福。这样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景很多。大自然里的小动物我们还养过刺猬、啄木鸟、松鼠、和平鸽、兔子。植物类还养过月季、野山菊、玫瑰香葡萄、石榴、君子兰(至今已经繁衍了很多代。好多是爸爸把成熟的花籽放在沙子里发芽培植起来的),虽然家里院子不大,设施也很简陋,但却充满了鸟语花香、春色满园的温馨景象。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爸爸晚年被宣告不治后,妈妈嘱咐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家外摆了很多淡雅的菊花、百合、“勿忘我”等花草,让它们簇拥在他的遗像周围,散发着阵阵清香,以此缅怀着他、纪念着他,同时,并期待着以这种轻松、浪漫的的方式,冲刷着家人和来宾们沉重的心灵。

暖水瓶似的爱

据说爸爸在工作上兢兢业业, 做事雷厉风行,思维逻辑缜密,言语不多却是善于用行动去表达的人。然而,我与他接触更多的是在生活中,他是一个虽然简朴但是崇尚品位的人。他在严肃,内敛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解人意,体贴、细腻的心。我的妈妈当年十八岁从军,二十岁嫁给二十八岁大龄未婚的他,风雨同舟五十六年,对他的为人,我妈妈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暖水瓶似的爱”——外边凉,里边热。妈妈经常会回亿当年他们那个年轻时代的浪漫时光。爸爸当年追求年轻漂亮、积极上进的文化教员的妈妈,不好意思面对,托旁人传话。当时部队正值广东炎热的夏天,爸爸还会默默地买了毛巾被送给妈妈。然而,最终感动妈妈的是,在她心里,爸爸虽然文化程度赶不上自己,但他善于学习,思路敏捷,口才很好,领导能力很强,经常会议讲话,不用写稿,口若悬河,让她佩服不以。在他们近六十年的婚姻生活里,我们作子女的从没有见过他们夫妇有过争吵,这中间,不可能没有认识不一致的地方,但展现给我们后一代的是,丈夫为家庭的承担和妻子对家庭的奉献。用当今的标准,爸爸就是一个工资全交,孩子全管,对老婆全心,不抽烟、不喝酒、不花钱的好男人。             

爸爸在我们大家族中,是公认的孝子。兄弟五人排行老三,对待父母的需求,主动承担,责无旁贷。对待老家的亲属,尽心尽力。有一年,他回老家探亲,心疼我大伯一辈子在山沟里没有享过福,临走时倾其所有,把所有能留下的东西都留给了他大哥。连身上穿的毛裤,随身携带的老花镜也都留下了。在晚年卧床不起之前的那几年,每年都要回老家去探望我的奶奶。甚至到了头脑不是很清楚的时候,会经常吵着要回老家看看。我们几个子女结婚,他都会嘱咐我们要为奶奶寄去礼物以表孝心。对家乡、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深深感染着我们下一代。他影响着我们对长辈始终以孝字为大,影响着兄弟姐妹之间相互体贴、相互礼让。影响着我们秉持接人待物要真诚,要用实际行动以诚相待。

对待我们兄妹五个孩子,他不闲孩子多,负担重,对我们无比耐心。记得我哥哥小时候喜欢吹笛子,滑冰,我爸爸会亲自领着他去跑并不熟悉的文化用品店买来,在文化学习和业余生活方面都非常关心、支持孩子们的成长。记得我小时侯经常扁桃体发炎,每次发病严重时就要卧床几天不能上学。我爸爸只要在本地,就会下班回家时给我买点好吃的东西默默地放在我的床前。有时晚上临睡前,他会放几块糖块在我的枕头底下,嘱咐我:“如果夜间饿了,吃点管用”,然后才回去休息。我大妹妹当兵入伍临走前,我亲眼目睹了爸爸深夜挑灯为她一针一线的把棉军衣边包好。后来,我们四个大的都接连离开家去了外地工作,每到我们探家时,接站或送站,他只要在本地,都会一一前往,让我们充分地享受到了什么叫人间暖暖地父爱!  

虽然爸爸的离开让我的心一直很痛很痛,甚至经常麻痹和提醒自己不要再想他。但是他留给我的烙印太深太深了。特别是他走过的光辉道路,他为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他们这一代人付出流血牺牲得到世人的尊重,一直在荫福我们,我们以他们为荣,我们也因他们而荣。所以,我们应该永远感谢他们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永远感谢他们给了我们幸福快乐的童年和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要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了我们无比正能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那就是,人活着,要有远大的追求,要坚持自己正确的信念不动摇,勇往直前。要忠诚自己的事业,努力奋斗,步步向前。要珍爱身边的亲人和战友,无怨无悔,始终如一。要严格遵守党规国法,作一个正直的人,对社会有用的的人。每当想到这些,我会平复自己的内心。由衷地感到无比的富有和充实。所以,我今后一定要把爸爸的富于思考、精于概括,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爱生活、从容淡定的高贵品质继承过来,延续下去,以此作为对他的最好报答和纪念。

王平次女王玉合于济南 二○○八年十一月初稿,二0一五年七月修改。


浏览:845次

下一篇:王平纪念照片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