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屡战不利,被优势之敌压迫到闽赣边境。党中央、中央军委开始做退出中央根据地的准备,于1934年7月23日,给湘赣省委去电指示:“中央书记处及军委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
1934年下半年,部队开始西征,由江西转移到贵州,寻找贺龙将军红二军团部队,并开展湘赣鄂苏区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
经过充分地准备,红六军团于8月7日下午3时,全军9000多人,由遂川的横石出发,踏上了西进的征途。黄振荣跟随部队日夜兼程行军,通过藻林、左安、高坪等地,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突围胜利。
9月8日,红六军团在西延车田接到中央军委的一个训令,要红六军团在城步、绥宁、武冈山地区打击敌人,至少坚持到9月20日。然后沿湘桂边境行动,与红三军联系,在凤凰、干城、永绥地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训令的主要意图,是要红六军团钳制敌人,直接与即将长征的红一方面军配合行动。
随后,红六军团战胜了贵州和广西、湖南敌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34年10月24日,于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三军胜利会师。
黄振荣参加了这次西征行动。历时80多天,跨越敌境5000多里,历尽千辛万苦,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起到了侦察、探路作用,西征为此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1934年10月开始,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
1935年11月19日,黄振荣以红六军团十七师参谋身份,随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1.7万人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又随部队行军二万里,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在1936年2月,即将渡过金沙江时,黄振荣被提拔为红六军团十七师五十一团三营营长。
全军渡过金沙江后,黄振荣带领全营随红六军团进入格罗湾进行短暂休整。这里已属康藏高原,人烟稀少,周围都是高山。
这个时候,红军虽然摆脱了敌人的“追剿”,但面前又有了新的困难,要翻过高耸入云而又常年积雪的横断山脉。对于这支部队,让他们翻越终年积雪、严寒冰冷的高山,那将是非常艰苦的事情。
所以,为胜利爬过雪山,黄振荣带领全营随红六军团在格罗湾休整几天,一是解除连续作战的疲劳。二是做好翻山的一切准备工作。全营准备了棉衣、粮食、药品和翻山时必要的蒜、辣椒、姜等,来应对这个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
从爬山开始,红六军团成立了由王震、萧克和张子意等组成的军事委员会,王震任主任。黄振荣率全营随红六军团为右路纵队,经定乡、理化、瞻化向甘孜前进。
5月2日,黄振荣带领全营随红六军团,翻越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中甸雪山。“雪山海拔5300多米,上山50余公里,下山20余公里。山势陡峭险峻,积雪一二尺厚,异常寒冷。山顶空气稀薄缺氧,呼吸困难,行进十分艰难。军团宣传员们走在队伍的前面,不顾高山缺氧,头疼脑涨,站在寒风刺骨的山顶雪地中,呼着口号,打着竹板,鼓励部队前进。黄振荣带领全营战士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相互帮助,相互勉励,终于翻过了第一座大雪山。
5月3日,黄振荣带领全营随红六军团向中甸前进。从中甸到甘孜,还有漫漫的长途、皑皑的雪山。沿途仍然峡谷纵横,雪山重叠,地势险峻。单是那怪异的气候,就足以把一个部队拖垮。位于滇西北的中甸属于康藏高原,横断山脉南北横亘,到处是崇山峻岭,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5000米以上的高山终年积雪。那里人烟稀少,交通闭塞,贫穷落后,史有“关山险阻,羊肠百转”,“地险路狭,马不能行”的记载。在中甸县城外的归化寺,是云南最大的喇嘛寺,也是中甸地区的统治中心。归化寺的大小喇嘛和中甸地区的藏民愿为红军过境北上抗日尽力,卖给红军5万公斤粮食以及食盐、红糖等,为红军继续翻越雪山进行艰苦的长征解决了一定的困难。
这期间,黄振荣带领全营战士进行了休整,按上级布置召开了会议,讨论了政治工作,进行了纪律检查,要求全营严格执行对待藏民的政策,命令全营不准住经堂,不准毁坏经典、神像及祭仪,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汉官压迫”等口号下,在藏民中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同时为继续北上翻越雪山积极准备。
5月9日,黄振荣带领全营随红六军团,从中甸出发向哈巴雪山进军。到了海拔3000米左右,大家就越来越感到步履艰难,身上的背包、枪支等也就变得更加沉重了。爬到4000米时,积雪越来越厚,氧气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天色也越来越黑,有的同志精疲力竭牺牲了。
12日,黄振荣带领全营翻越上下山约60公里的大雪山,山上刮着狂风,下着大雪,空气稀薄,呼吸困难。爬到5000米高度时,由于山上气压低,氧气少,太阳辐射力强,许多人感到头晕、恶心、胸闷、气短,有的同志头发全部脱落,有的同志口鼻流血,还有的同志猝然死去,情况异常危险。此时,黄振荣也感到身体不适,他知道,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停下来。他便命令大家坚持,只要走,只要迈动步子那就是胜利。雪山最后被征服了,但在翻越哈巴雪山的几天时间里,六军团就有600多名指战员倒在山上,再也没有爬起来。
黄振荣带领全营随红六军团翻过雪山,离开云南,来到西康定乡县境的易窝。
5月19日一21日,黄振荣带领全营随红六军团全部进驻定乡县城。这里人口比较稠密,粮食也比较多。当地藏民群众送来麦粉、青稞粉欢迎红军。然后经硕楚河向稻县前进,途过义司田、沙村、归日、水洼(今刀学)、百根,沙古、相店,翻越郎上坡雪山,翻山时下起大雪。沿途尽是大山,气候寒冷。于22日,下午1时进入稻县县城。“
5月30日,黄振荣带领全营随红六军团由稻县县城起程,经冉子、大桥、那波继续前进。6月2日,翻越了上、下山共75公里的最后一座大雪山,进至藏坝。
自渡金沙江,到进抵藏坝,一路行军都是高山峻岭,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仍有许多指战员牺牲在雪山上。黄振荣带领全营战胜了罕见的寒冷、缺氧、缺粮等困难,跟随红二方面军在云南、西川、青海境内至少翻越23座雪山。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这段经历给所有亲历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1936年7月5日,红二方面军在组织上进行了调整。黄振荣所在营为红十七师五十一团,进驻东阁进行补充粮食,准备过草地。川西草原的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气温夏秋季为11〜17摄氏度。
7月8日,红十七师五十一团黄振荣所在营到达日庆后,才知道四方面军给二方面军留下500头牛、900多只羊。这些牛羊由红十八师第三营看管,是二方面军唯一的食物来源。可是由于放牧者用口哨把这一大群牛羊给呼唤走了,二方面军看管牛羊的指战员缺乏放牧经验,无法阻拦逃跑的牛羊群,所追回来的牛羊寥寥无几。黄振荣所在营的补给就落空了。
由于黄振荣所在营没有得到食物补给,吃饭就出现问题了。为了节约用粮,进入草地后第一次决定取消由炊事员统一做饭的制度,改成三、四人一组,采用各自的洗脸盆烧饭。烧饭时是用牛粪作燃料,开始烧不着,后经四方面军炊事员介绍后,才知道先得用少量干柴引火燃烧,才能点着牛粪。
7月14日,黄振荣所在营随五十一团从西倾寺出发,准备过草地,前方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只是遍地不见牛和羊。在这广袤无垠渺无人烟的大草原上,黄振荣所在营每天行军赶路少则五六十里,多则七八十里,甚至于百余里地。至于宿营,则“相机”而宿,即住地地势要高,周边有水。宿营时,黄振荣所在营按上级要求三人一组,由身体好、中、差组成。身体好的负责挖坑,身体次之的同志负责寻找柴草,身体差的就看管枪支、行装。睡觉时三人一起蜷缩在小坑里过夜。有些体弱者耐不住长期饥饿和夜寒而悄然逝去,他就永远长眠在这个坑洞里了。第二天清晨,活着战士们掩埋好牺牲的同志,卸下子弹,拆毁枪支,含着泪花,又重新上路了。
黄振荣所在营全体指战员靠的就是这种坚定的革命意志,在茫茫草原上继续前行。
黄振荣所在营走了10天旱草地,7月24日到达阿坝河的西岸。这时,红六军团已饿死300多人。
7月26日,黄振荣所在营渡过了阿坝河,到达中阿坝,在这里停留了3天。7月29日,黄振荣所在营到达下阿规,仍旧得不到食物的补充,于是把体质较好的干部的马和骡子杀了分给大家充饥,连红四方面军赠送的生牛皮制的斗篷、皮带等都煮来吃了。饿极了,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寻来吃了。
8月1日,六军团教导团到达剑步塘时,突然遭遇反动农奴主的骑兵袭击,教导团被迫反击,在追击中,教导团缴获了一些牦牛、羊和糌粑、豌豆、青稞等食物。教导团把缴获的食物,上报军团司令部,由军团统一分配,全军团所有的同志在草地过了一个不寻常的八一节。
8月3日,军团政委王震来视察,他告诉战士们,噶曲河边有獾洞,可用洗脸盆打水往洞里灌,洞里进水后獾就会往外爬,用铁锨一打,就可捕到。在这里,全营着实改善了一下生活。
出旱草地后,8月4日黄振荣所在营又走进了水草地。8月9日,黄振荣所在营终于走出水草地,到达包座。
过草地,给黄振荣留下了一生难以忘怀的印记。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入泥水,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
尽管在出发前,积极开展了筹粮工作,但也没有达到每人带15斤粮的要求,一般能带5斤,有的甚至只有两天的干粮。过草地不久,黄振荣断粮了,他吃过草根、野菜、树皮充饥。由于红六军团后走进草地,野菜被前面的部队采光,没有能吃的野菜,黄振荣他们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煮着吃。
在最困难时期,黄振荣开枪打死一只钻进草洞的狼。由于草洞只能钻进一个人,黄振荣腿上捆上裹腿布,钴进草洞,双手抓住狼后腿,人和狼被倒拖出草洞。战友们分狼肉。由于打狼有功,黄振荣分到一个狼头、一只狼大腿。继续行军途中,黄振荣饿得实在顶不住了,吃一口煮熟的狼肉充饥。
爬雪山、过草地,今天已成为人们体验长征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80多年前红色大军的雪山、草地之行,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死亡行军。鸟兽绝踪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水草地,究竟吞噬了多少勇士?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1936年7月2日,红六军团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二、红六军团改为红二方面军。黄振荣随六军团编入红二方面军,继续担任营长职。
黄振荣带领全营支持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全营继续北上。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此时,红军已从长征开始出征时的20.6万人,剩下不到5.7万人,黄振荣就是这5.7万中的一员。
长征虽然条件很艰苦,但黄振荣却表现得很勇敢,很坚决。一直是勇敢地、忠实地要把部队带好。他率队伍坚决拥护党中央领导,北上抗日,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活动的斗争,站稳了革命立场。
众观黄振荣经历过红军战略转移:从1934年8月随任弼时、王震、萧克等率六军团自湘赣突围西征,拉开红军长征序幕开始,到和贺龙所部会合在湘、鄂、川、黔创建新的根据地,并肩策应红一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两军团携手长途远征,到1936年10月三方面军大会师,前后历时2年零3个月。跨越赣、湘、桂、黔、滇、康、川、青、甘等省,黄振荣经受住了长征艰苦的的考验,多次与死神交臂而过,最后亲历了三大方面军胜利大会师的壮观场面。
随后,在抗日战争中他又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