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孟晓东

Admin 发表于2015-02-04 22:04:47
    1990年秋,我护送74岁的父亲回到家乡,登上了泰山。我们沿着他生活过、战斗过的足迹驱车向前,一路上他思绪万千,给我讲述了那些难忘的岁月。
    父亲青年时代酷爱诗歌,并在一些进步刊物上发表了数十首爱国诗篇,当时著名刊物《光明半月刊》“1936年中国文坛总结”以他的《雾》为例,分析了他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给予高度评价。1937年春他在《诗刊》发表了《梁山新谣》:“梁山地,人民强,亡国奴,不忍当……闯出山海关,杀到黑龙江”,喊出了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父亲愤然投笔从戎。他以汶上义桥乡农学校教育主任的身份为掩护,在青年学生和农民中宣传抗日。他和齐光中学教务主任陈伯衡等爱国人士商议后,与中共鲁西南特委代表江明取得联系。江明派刘星到汶上组织抗日武装,他和刘星在东平工委书记万里家见了面。1938年2月,汶上、东平的100余名爱国志士在永安寺起义,建立了汶上人民抗日自卫队,打响了汶上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在聊城编为中共鲁西特委领导下的第十支队东进梯队。9月,部队返回汶上、东平一带活动。在张楼全歼伪区部,俘虏敌人30余人;又在东平县北部山区石河王、双塔、汉山头、麻子峪等地多次与日军作战,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部队迅速扩大到千余人。11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第一团,他先后任连长、指导员、团特派员。1940年春编入八路军运河支队,他任后方党总支书记兼特派员,负责领导医院、修械所、炸弹厂、被服厂等部门。抗日政权建立后,他任鲁西二专署科长,又前后3次任郓城等县县长。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借口“挽黄归故”进行花园口堵复,蓄意淹灌冀鲁豫。共产党为了人民利益,组织群众复堤,父亲被委任为冀鲁豫黄河第三修防处主任,在黄河大堤上指挥10多万民工日夜奋战。从此他与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将自己一生的精力献给了治黄事业。
    建国后,父亲先后任平原省黄河工务处长、水利部第四设计室副主任、黄河规划委员会技术室副主任等职,多年与中外专家共商治黄方案,深感专业知识不足。1956年党给了他一个深造机会,调他到天津大学水利系学习。他如饥似渴虚心求教,除学好本专业外,还选修海港专业的课程。1960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担任黄河水利学院副院长、河南黄河河务局副局长、黄委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等职,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并以新中国第一代治黄专家的身份被《中国专家名人大辞典》收录入典。
    父亲从事治黄事业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无数成果。早在1946年黄河归故复堤时,制定的《土方工资计算办法》使工效提高4至8倍,被评为“治黄模范”;建国初期他撰写的《防汛巡堤查水堵漏办法》和18次通告,准确预报洪水;20世纪50年代他领导了黄河干流邙山、芝川两个大型水库的初步设计;60年代他多次在抗洪一线指挥抢险;80年代他主持完成了黄河干流军渡水利枢纽和泌河河口村枢纽等设计方案。洛河故县水利枢纽的125米高混凝土坝是当时我国同类大坝中最高的,基础岩石破碎难度大,父亲长时间住在工地,主持完成了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竣工后被评为优秀设计并得到嘉奖。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上的重要工程,也是父亲多年的愿望和主张,离休前他主持完成了这项工程初步设计的第一稿。小浪底工程开工时,赠给他一枚硕大的铸有“功在禹上”的纪念章,他高兴得爱不释手。
    1982年,父亲作为第一批离休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离休后他仍读书看报、栽竹养梅、习书法、作诗赋,其乐融融。他诗中写道:
                              回首平生无大成,襟怀坦荡两袖风。
                              忠义堂前擂战鼓,梁山泊后传枪声。
                              潘溪渡下捉鬼子,蓼儿洼里战寇兵。
                              为效大禹跑白首,学好水利伏黄龙。  (文/孟赵辉)
浏览:90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