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51年参加工作,当时我年仅15岁,在张老身边担任翻译工作,当时张老30出头年纪,中等身材、年富力强、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为人没有一点领导架子,我在他身边工作前后将近五年时间,得到他的关心和培养,受益菲浅,现对当时的工作生活情况回忆如下几点:
一、深入乡村,访贫问苦,发动群众搞土改。
白琳区地处福鼎内陆山区,当时所辖白琳镇及大约18个乡,有练洋、翠郊、康山、翁江、旺兴头、沿洲、郭阳、秀阳、墩头、外宅、磻溪、金谷、湖林、炉屯、蒋阳、赤溪、仙莆、桑园等乡,小村庄有几百个,有的是山村独户,非常分散,全区方圆数百里,从区****到各乡距离,近的五华里,二十多里,偏远的都在一百多华里,当时乡与乡,村与村之间,没有一条可以通车的路,全是崎岖不平的石砌山间小路和泥泞的羊肠小道,张老从北方平原到白琳山区开辟新区工作,不但工作艰辛,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他首先在生活习惯上要克服三个困难:一是闽东山区雨水多,山高坡陡,出门见山,步行下乡,每次下乡他都是自己身背挂包,****弹药,生活用品,健步如飞,我们几个小鬼有时还走不过他,隔三差岔五往返于县城乡镇之间,召集土改队开会组长汇报工作,传达上级指示,集中学习文件,召集研究工作,他都要步行几十里、上百里山路,不辞辛劳,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二是饮食习惯上的转变,由于当时山区群众生活贫困,绝大多数农民一日三歺以蕃薯米为主粮,配虾苗、咸带鱼、咸菜,张老是北方人,开始不习惯闻着就想吐,一时适应不了当地生活,常常因饮食不适引起拉肚腹泻,但他克服困难,坚持深入贫苦农民家中与群众同吃一锅地瓜米饭,访贫问苦,体现了******人与民同甘共苦的鱼水深情,深受农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三是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解放初期,当地乡村中很少有人会听讲普通话,因此,要发动群众,开展工作,首先要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他善于以身作则,用传、帮、带的方式,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先进行培训,把自己要向群众宣讲的中心意见,主要内容,党的方针政策,耐心地教会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工作人员,担任翻译的青年学生,通讯员等,然后才顺利地传达到群众中去,另一方面他到农民群众中去总是用心非常刻苦细致地倾听群众难以言表的苦中情,每当访贫问苦,他都不厌其烦地听翻译讲,或用打手势的方式了解民间疾苦,加以分析,思索、体察民情,当时的贫苦户甚多,他注意从当地实际出发,****生产自救工作。
对受病痛之苦的贫困户的生活加以关怀,有的突发急病无钱医治,他都积极地想方设法给以帮助,有时还从自己的津贴中掏钱帮助困难的群众。
二、高瞻远瞩,关心培养提拔青年干部。
张老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关心培养干部,他在担任白琳区委书记和县委****部长期间,培养和提拔了一大批青年干部,后来,这一批干部大部分都在县级、各部局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刚参加工作,年纪小,在他身边当翻译,由于刚解放时各地斗争情况十分复杂,张老在我们出门下村时,都特别交待必须要2人结伴同行,互相配合,具体教会我们工作方法,强调在开会、座谈,访问等不同场合注意不同方式,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工作能力,尤其还在生活上关心我们成长,在吃、穿、住、行、病等方面一一过问,提供帮助,有一位曾经当他通讯员的林乃岩同志,家住僻远的仙莆乡村,出身在一户贫苦的农家,没有上过学,张老就亲自培养帮助他,教他识字,学讲普通话,还经常给他送衣、送被送温暖,后来张老调到县****部工作,还继续关心他的成长。使我们几个小青年感觉到在他的领导下如同受到慈父般的关爱。当时我们都很年轻,凭着对革命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土改队中的部队的同志,各个机关抽调的干部,学校的师生以及从农村新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真正是来自五湖四海,在张老的领导下团结的亲密无间像一家人一样,圆满地完成了白琳区的三期土改任务,群众都说:“你们******员,铁面无私、办事公道、百姓放心,哪有什么工作干不好。”
后来,我调动到外地工作,每当回白琳老家时,当地老人都经常问到张书记,言语之间流露着十分怀念之意。
在激动之余,我提笔写下顺口溜《怀念首任领导张战元》。悼念首任领导张战元
解放后的福鼎县,迎来明媚之春天;
减租反霸搞土改,贫苦翻身当主人。
农村处处显生机,群众激情如洪流;
潜存生产力超前,百姓个个有笑脸。
朝代变革在呈现,推进历史新实践;
加强领导是关键,千军易得将难寻。
党的领导及时雨,派来南下张战元;
担任白琳区书记,来自河南省济源。
堪称****好党员,心与百姓血肉联;
八路风范得体现,上下左右有人缘。
全区有了他主线,五湖四海似团圆;
重视培养年轻人,言传身教育新贤。
善听他人的意见,遇事重与众商议;
作风深入求事实,****意识甘露甜。
坚持原则不偏袒,把握政策力为先;
言谈举止心慈祥,待人厚道慰忠言。
当他部下仅五年,思想得益并非浅;
离我而去几十年,光辉形象常呈现。
每当家乡人相见,异口同心存思念。
(作者:福鼎土改干部夏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