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踏实,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身为县委副书记,没有一点官架子。周宁的各个乡村基本都走过,足迹遍印各个山村。每到一村,就先到贫下中农、干部农里,访寒问暖,吃住从不讲究,客随主便,他爱吃辣,菜里有辣味就行,生活非常俭朴,群众看到书记来了,装上大米饭,他则要搭配地瓜米饭,同甘共苦。到一个村,都要安排几场必须座谈的会议,干部会、各阶层人代表会、访贫问苦会,专项方针政策调研会。通过这些座谈会议,充分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情,以便更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如在60年代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群众生活极度困难阶段,为及时战胜灾害,渡过难关。根据上级部署,大胆地发动群众利用“十边地”广种各种蔬菜和杂粮,增加收成,充实当时生活上“瓜菜代”的物质来源。1961年经过贯彻“冬种自由一季”政策,群众积极扩种大麦、小麦、马铃薯和瓜菜,生活困难很快被克服。1962年全县地瓜米吃足有余,部分调出省外支援,历史上有名的自然灾害被战胜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密切了。
二、重走革命路,弘扬革命精神。周宁是闽东北革命老苏区之一,好多边远山村,由于山高路陡林密,成为红军闹革命的根据地。为发扬老区人民的革命传统,一次张副书记要我特地跟他从坑门底、徐家山、柿洋、大郭洋、小郭洋、天山、碧岩、茶广等红军活动的山村,追踪红军走过的崎岖不平、山涧林荫、羊肠小道行走,每到一个村,住一、二夜,找老革命畅谈革命斗争史,搜集为革命捐躯的英烈事迹和赞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歌谣,如《送郎当红军》、《赶快起来闹革命》、《工农****歌》、《****地霸要翻身》。。。等等。通过当地革命斗争的生动事实,教育鼓励老区人民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同时将老区山村的交通闭塞,生产不发展,文化教育落后,卫生医疗条件差,经济生活困难,如天山村民谣:“高高天山头,有厝没门头;有栋皮瓦盖,无雨檐滴流;没米蕃薯头,没被棕衣头;穷人闹革命,最终有出头。”等情况整理综合成文字材料向县委、****汇报,取得领导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同情与支持,及时发放救济粮、救济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三、重视文明古迹,注意环境保护。周宁乡村拓居时间大多自宋朝以后,留有一些历史古迹。尤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时期,留存下来的红军革命斗争活动场所,是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每到一个地方均注意探询察看,对有保护价值的遗址古迹,祠堂庵庙和“风水”古树,都当场交代乡村干部,人民群众注意维护管理,启迪后人不要忘记历史,要承前启后,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对1958年砍树烧炭炼钢铁,各村后门山林木普遍被砍伐烧炭,1959年又遭开发“万宝山”被连根挖毁,生态破坏。见此情景,告诫干部植树造林,造福子孙。有时他在观赏古庙、凉亭、古树风光时,还即景吟诗,舒怀怡情。1959年秋,到霍童镇支堤禅寺瞻仰,当夜与住持畅谈寺史,阅读寺志,深夜难眠。
四、探索地方谱牒,了解宗法族规。周宁早期拓居先民始祖多是从中原河南迁徙南下,至宋、明时代陆续开拓周宁,留有简练的谱牒,记载着各姓原流,人文地理,田产山场,宗法族规,风景名胜。张副书记每到一村很注意询问、阅读谱牒,了解村史,吸取精华,摒弃糟粕,古为今用。各谱宗法族规均是教育后人要爱国守法,安良除暴,缴捐纳税,禁烟禁赌禁娼,勤耕习文。这些都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资政育人,培育社会良好风气的好教材,在当地群众座谈会上,就广为宣传,承前启后,启迪后人。可惜在“文革”时期,所谓“破四旧”浪潮的冲击下,地方谱牒多被烘烧,化为灰烬。
五、尊重社会贤达,虚心访问求知。张副书记一身正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虽然官居县委副书记,按旧时官阶属七品官,可他没有丝毫官架子,求知欲望高,尊重社会贤达,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特别对当地的人文地理知识尤感兴趣。一次到纯池镇(当时称区)豪洋村,听到有位清末秀才仍健在,他就在工作余暇安排时间上门访问这位老秀才。当时这位老秀才头上还留着“辫子”,身穿长衫,头戴帽蒂。两人相见,各自拱手称道,书记说:“久仰、久仰”,秀才道“岂敢,岂敢。”请坐奉茶,交谈融洽,互相有问有答,从古到今坦怀畅谈,无拘无束,吸取不少风土人情知识,可见其为高雅之人风度。
周宁县人大退休干部吴凤山2003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