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周树栋的故事

田旺小周 发表于2016-12-24 18:01:01
在淄博市临淄区的愚公山下,乌河岸边,有一个美丽富庶的村庄——田旺村。村里一周姓人家,一门出了三位烈士,他们是共产党员周树栋、周树楠、周树甲,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在抗日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周树楠与周树甲是亲兄弟,周树栋与他俩是亲叔伯兄弟。周树栋,1911年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里。当时家有土地18亩,驴一头,房屋18间。“七•七”事变前毕业于临淄县县立中学。经李人凤介绍到临淄西部的赵家庄子教书,后从赵家庄子回到田旺教书。

周树栋于1938年参加革命后,在许云轩组建的“鲁北地区抗日游击大队”任一中队指导员。同年5月,中共清河特委建立。为了加强对这支新生抗日武装力量的领导,在临淄县的白兔丘小学举办了中队长以上和地方干部抗日学习训练班。在训练班上,周树栋和其他同志听取了由延安派往胶东任第五支队司令员的高锦纯和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王文等同志途经白兔丘时的报告。1938年6月,八路军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副司令杨国夫率部来临淄县东召口村,把许云轩的游击大队改编为八路军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特务二营,周树栋任一连指导员。1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2月26日,驻金岭镇日伪军600余人,进犯路家山一带的抗日根据地。上级派周树栋带领部队到冶里、中埠两村利用有利地形伏击敌人,大获全胜。我方无一伤亡,毙敌人4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50余支。

1939年1月,中共临淄四区委员会建立。周树栋被安排到区委机关工作。

为了培养抗日骨干力量,上级在长桓临益四县边区的长山县付山村成立了“抗日青年干校”,上级领导考虑到周树栋年轻、有能力、有文化,作战勇敢,具有灵活机动的指挥能力,决定送他到“抗日青年干校”学习。在“抗日青年干校”,周树栋第一次学习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学习了游击战术,同时还学习了文化。

随着抗日斗争的日益残酷,日伪“扫荡”也不断增加,抗日形势十分严峻。上级指示地方武装转入地下斗争。上级派周树栋再次回田旺村小学教书。他以田旺小学为阵地,一边教书,一边宣传抗日,组织群众同日伪进行斗争,鼓励青年积极参加八路军队伍。在他的介绍下,田旺村的张荣春、毕业吉、毕同吉、路树楠、郑作富等许多名热血青年参加了八路军三支队基干二营。

 1939年下半年,中共清河特委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人民,鼓舞士气,更有力地打击日寇,在特委书记景晓村同志的倡导下,于1939年7月底在桓台县东沙河沟村创办了《群众报》。为充实《群众报》的宣传力量,景晓村通知周树栋同志到清河特委驻地东沙河沟村创办《群众报》。周树栋当晚告别年迈的父母及妻子和刚满三岁的儿子周维岗,来到了特委驻地。周树栋这么快就来到特委驻地,领导非常高兴,书记景晓村拉着周树栋的手说:“你是农村少有的文化人,以前帮李人风办过《临淄周报》,这次让你来办《群众报》,我们大家很放心,你千万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定把报纸办好,让她成为号召群众,打击敌人的阵地……”周树栋不负首长和大家的重托,与张枫之、亓人、刘洪轩组成编辑部,周树栋和张枫之负责编辑,亓人和刘洪轩负责消息和刻钢板。第一期的发刊词由景晓村亲自撰稿,其他国内外新闻主要是靠听苏联广播电台的消息来组稿。那时条件差,没有电台,唯一的收听工具是周树栋从桓台县大围子里买的一台旧收音机。

周树栋他们所办的《群众报》每期印四五百份,发放范围是中共清河特委所属各县。《群众报》始终与人民密切联系着。它唤醒和教育人民勇敢地站出来,不懈地和敌人斗争,它注视着敌人的动作,灵敏而尖锐地揭发敌人花样百出的恶毒阴谋。《群众报》教育鼓舞清河军民不断地狠狠打击敌人。敌人多次对报社驻地东沙河沟村进行“扫荡”,在一次“扫荡”中报社就牺牲了二名同志。为躲避敌人的“扫荡”,周树栋他们撤离了东沙河沟村,又把报社迁往东四边县(益寿临广),继续与敌人展开了战斗。《群众报》一共出刊505期,后与《冀鲁日报》合并,改名为《渤海日报》。

随着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了当时迫切的任务。邹平、长山、桓台、益都、临淄、广饶等十几个县的根据地已联成了一片。中共清河特委决定在临淄成立清河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清河特委抽调一部分干部到地方参与民主政权工作,周树栋从报社调往临淄县人民政府任教育科秘书。

临淄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以后,经常配合武装部队作战,抗击日寇的“扫荡”,组织群众挖抗日沟,破坏敌人的电线和交通设施,还肩负着基层政权的建设、青年参军参战、粮食征收、供给、防特锄奸工作。1940年1月15日,临淄抗日民主政府接到广饶城日伪军往博兴县东鲁运送一批军粮的情报。临淄县委立即组成了以周树栋为总指挥的指挥班子,在大夫店县政府驻地以北的王营村对敌人进行伏击。当时敌众我寡,周树栋作出兵分两路化装奇袭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案。他亲自带一队,基干队长王建政、王德升、孙成武带一队,布成口袋阵,一路在公路两侧设伏,一路化装成博兴傅相坤的伪军来接粮。我化装人员迅速对押粮伪军开火,敌军后撤,遭公路两侧设伏人员截击。战斗打响后,敌人没等还过神就缴了枪,当夜10点就结束了战斗。周树栋所带领的基干队,共缴获25辆运粮小车,万余斤粮食,毙敌30余人,获枪20余支。

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日伪军把我抗日政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出兵对我抗日民主政府进行“扫荡”。1940年5月28日,博兴日伪军联合广饶县城、临淄县城的日伪军对临淄抗日民主政府驻地大夫店进行“扫荡”,我县委机关组织部队进行了英勇的反击。本来领导安排周树栋带一部分文件先撤退,但他考虑到县委机关的安全,硬是把文件交付给一个更年轻的同志,拿上枪就站在了阻击敌人的行列里,就在这次反“扫荡”中,周树栋不幸中弹牺牲。

周树栋牺牲后,由于周树栋的家乡与桐林的日伪据点相隔太近,恐家属遭到日伪军的报复,便把周树栋安葬在了朱台镇花沟村的一家亲戚家的墓地里。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把烈士的忠骨移于家乡田旺村。2010年秋,人民政府又将烈士忠骨迁往临淄区烈士陵园进行了安葬。(毕绪贤  卢子文  范豪文


浏览:71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