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太河惨案”后,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王尚志盘据在太河镇。4月4日,杨国夫副司令员率军包围太河镇。杨国夫率所属部队采取迂回战术直扑王尚志部的老巢太河镇。李人凤率领十团的战士迅速攻到太河镇的前沿支撑点金鸡山下。秘书苏静轩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表现出了敢打敢冲的大无畏精神。三支队特务团很快控制了太河西南角的豹岩山等高地。顽军头子秦启荣、王尚志乘夜溃逃。这次讨顽战役夺回了淄河流域这块战略要地。
1939年6月,是三支队后勤供应艰难的时期。三支队所属部队一直忍饥挨饿,攀山越岭,与日寇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6月初,马耀南司令与杨国夫副司令率大军西去邹(平)、章(丘)、齐(东)边区。在取得刘家井子战斗辉煌胜利后,李人凤所率领的十团由吴家村、大碾村一带撤离时,遇到日军的围追堵截,多次发生战斗。秘书苏静轩不仅负责携带、保护团部机密文件,还要冒着枪林弹雨与战士们共同参加战斗。
1939年8月下旬,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三支队司令部及所属部队南过胶济路,驻扎在博山池上休整。鉴于马耀南司令员在桓台县大寨村牺牲,9月,山东纵队任命杨国夫为司令员,李人凤任副司令员,徐斌洲任政委。苏静轩调任三支队司令部秘书,跟随杨司令员生活、战斗。由于日伪勾结封锁抗日根据地,生活非常困难。部队吃不上干粮,只得煮半熟的高粱穗子吃。苏静轩便带领战士到坡里挖野菜、刨“面芙根”充饥。战士们的鞋子破得不能穿了,苏静轩便带领战士们用破军衣撕成布条编制成“布草鞋”穿。
1939年10月下旬,三支队司令部及所属部队遵照上级指示,决定改变第三支队横跨胶济路东西一条线的战略部署,向小清河、黄河以北地区发展,创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开展平原游击战争,首先准备转移到清河平原清水泊。11月间,副司令员李人凤率一支部队从东路进军清水泊。杨国夫率领司令部机关和基干二营从张店东侧过胶济铁路直插清水泊。1940年春,两支部队在清水泊会合了,大家无比兴奋。清水泊果真是块理想的根据地,方圆近百里,芦苇丛生,水鸟成群,地势复杂,群众条件好。杨国夫司令员率领的三支队一部在清水泊,其他部队在清西邹平、长山、高苑等地,基本站住了脚,开创了清河平原游击抗日新局面。日伪和国民党冀北反共顽固派立即组织“围剿”。在这种非常时期,三支队司令部虽属指挥机关,但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文职人员有的配备大枪一支,有的配备两个手榴弹,苏静轩配备一支手枪。他们吃的是窝窝头、咸菜,住的是土炕、门板。军事机密文件,随身携带,几卷土纸和一支水笔就是全部文秘家当。苏静轩经常盘坐在土炕上,在小油灯下,起草作战命令和信件。他常常熬到深夜,眼睛熬红了,冬天手冻麻木了,困了趴在炕上打个盹,彻夜地苦干。有时苏静轩在战斗紧张的火线上,冒着枪林弹雨在皮包上起草文件。苏静轩跟随杨国夫司令员出生入死,转战在清河平原上,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和生死考验,参加了1940年3月博兴县东王文村的血战,4月间博兴崔家庙的阻击战,9月18日高苑县魏家堡全歼日伪等战斗,表现出了他对党对抗日的赤胆忠心。
后来,部队跨过了黄河,继续向北发展。小清河北的“八大组”地区,土地多碱,遍地皆白,人称“六月雪”,不长庄稼,只有黄蓿菜和红荆条。部队粮食供给不上,只得吃黄蓿菜种子,水很咸、很涩,只得喝湾水。有的同志编了顺口溜:“吃的是草种子(黄蓿菜种子),喝的是牛马尿(湾里的水中有牛马粪),走的是大宽道(平原荒凉无路),听的是鸭兰子叫(一种像鹌鹑样子的小鸟)。”司令部同志们吃的高级饭食是每人一个高粱窝头,大家都吃不饱。身材高、饭量大的秘书苏静轩总是自己多吃点黄蓿菜,省出点窝头来给其他同志吃。在战斗中苏静轩总是舍身保护杨司令员。有一次,三支队司令员被日伪包围在沙营村,情况非常危急。我军用机枪扫射,打开一条血路,杨司令员率领司令部人员冲出了重围。在过河时,杨司令员身体有病,行走困难,苏静轩背起杨司令员渡过了没膝的小河,退到安全地带。
1940年9月传来了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将我三支队改编为三旅。10月,杨国夫率三旅司令部在广饶牛家庄一带休整。这里是一片大洼,地理条件优越,没有敌人来骚扰。在这里召开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成立大会。苏静轩张罗着张贴标语,印制传单,扎台布置会场,忙得不可开交。会上景晓村代表清河区党委讲话,热烈欢迎许世友旅长和刘其人政委的到来。杨国夫任三旅副司令员,苏静轩仍任杨国夫司令员的秘书。三支队改编为三旅后,三旅司令部和清河党委密切配合在清水泊创建了小型兵工厂、被服厂和军医院。苏静轩除了处理日常工作外,还经常与地方协调处理后勤事务,整天东奔西走,废寝忘食。(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