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作曲吕其明忆往事

山东记忆项目 发表于2016-12-29 17:04:06
口述摘录:

■口述人:吕其明

我心目中的铁道游击队员

《铁道游击队》是我的第二部故事片(作曲)。1956年,当时赵明导演邀约我为《铁道游击队》作曲,这么一个大导演,邀我一位26岁的青年,来为这部重点影片作曲,我开始是没有想到,同时也是受宠若惊。给我这么一个重要的任务,我感觉非常的兴奋。因为在这之前,刘知侠的小说我也读了好多遍,我为里面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打动,其中的英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现在要让我来为这部影片作曲,那我是感觉到正合我意了,我就想写这个。更重要的是生活给了我很多的感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碰到过很多很多的游击队员,虽然他们不是铁道游击队员,但是他们有很多共性,特别是“半军半民”。头上扎个毛巾,身上穿的是便衣,是老百姓衣服,身上扎一个子弹带,手里拿一个长矛、大刀,或者是一个最落后的套筒枪。更重要的是这些游击队员都是不识字的农民,这个就是我脑海里关于游击队员的形象。铁道游击队也一样,都差不多。他们不过就是在铁道上打击敌人。这些游击队员的特点都是一样的。我看的很多,我对他们都非常非常的熟悉。这个就是说生活对于创作是多么重要。我有这个感受,我熟悉他们,因此我写他们的时候,我就考虑我写出来的作品,要符合这些游击队员的形象。在这些游击队员的口中绝对唱不出那些洋腔洋调东西,而是非常纯朴、浓郁的地方风格的东西。铁道游击队是在鲁南,因此这个风格就应该有非常浓郁的山东风格。,这是我首先确定的一点。

把民歌写成进行曲,我做了第一次尝试

我在构思《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音乐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个电影从头至尾非常紧张,是部惊险片,就像一个弓,它是拉满了的。就是表现铁道游击队员他们革命英雄主义这样的篇幅非常充分,紧张的战斗情绪很多,从头到尾几乎都是,但是表现铁道游击队员乐观主义精神的东西没有,可以说几乎没有。所以我当时在构思这个作品的时候,我觉得一个艺术作品应该有起承转合,艺术作品应该有对比,应该有强有弱,有快有慢。因此我就给导演提出一个建议,增加一首歌曲,因为这首歌曲刘知侠小说里没有的,文学剧本里也没有,是我构思整个音乐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有这样一首歌,我得到了导演的认可和同意。于是,我就考虑这个音乐究竟怎么写,写什么。

在当时,五十年代,集体创作的氛围很强,因此就在摄制组里面大家展开了讨论,这个歌究竟怎么写?七嘴八舌的,有的说还是应该写个进行曲,有的说这里面已经很紧张了,应该写个抒情歌曲,各种看法都有。到了导演这儿,导演说了两点,第一增加一首歌,这个把它定下来,第二这个歌究竟怎么写,由作曲去定,他说由我来定。

我在听了这些同志的议论以后,我就想大家想的部分是对的,表现乐观主义,表现英雄主义这是对的,但是你究竟怎么把这两个融合起来,我就考虑这个问题,要融合,不能够是单一的进行曲,也不能够写单一的抒情曲,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再加上我的想法,在他们的口中不会唱出洋腔洋调的东西,因此我要写个非常纯朴的,具有山东民间音乐风格的曲子来。在这个情况下,我就请了诗人芦芒和何彬两位同志合作写了这样一首词。

开始四句非常抒情,“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非常的抒情,而且是道地的山东民间音乐,一听就是山东的,绝对不是四川的,不是陕北的。而中段“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它又变成了进行曲式的,英雄性格的中段。表现铁道游击队员像一把钢刀插进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这一种英雄气概。然后又转到“西边的太阳”,又重复这四句,这样一个三段体的一个东西。用民间音乐的风格形式来写进行曲,把民歌写成进行曲,我做了第一次尝试。 

现在演唱的这个版本就是初稿,

没有改一个字

我的生活积累,特别是我在山东生活的四、五年间,我学了很多山东民间的民歌和戏曲,对吕剧我是非常喜欢,我自己也收集了一些民歌。所以我写这首歌的时候,就像打开了闸门,水就喷薄而出,一气呵成。

现在演唱的这个版本就是初稿,没有改一个字,为什么?就是你写出来以后马上要录音。因为等着拍,录好音以后到现场去放音乐,那里对口型唱,这样一个工艺过程。所以那时候就赶紧录音,录好音以后拿着到摄影地去,赶快去拍。现在电影上就是这个,就是初稿,到现在没有改一个字。当然我那时候在写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做一首普通的电影插曲而已。就这么写了,也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儿。现在我回过头来想,这首歌这么多年,几十年了没有被人们遗忘,给我很深刻的启迪,是什么呢?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扎根民族土壤的作品,才有艺术生命力。这首歌之所以几十年没有被人们遗忘,最主要的恐怕就是这一点,它完全来自民间。

关于这部影片,我觉得还有一点可以说一下,我在处理演唱方面我也注意了形象问题,你们可能注意到,我这里面的合唱队是个业余的,我没有找专业的合唱队去唱。而小坡《弹起土琵琶》领唱的这位同志,是一个专业的歌唱家,但是我要求他不要用专业的发声方法,就用平常的嗓子唱,他唱得很好,现在听起来就好像是他们(铁道游击队员)自己唱的,很朴素很真实。

关于“土琵琶”的出场别具匠心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这个歌放在什么地方演唱?这个应该说导演是颇具匠心的。我想你们都知道吧,这个歌是在最后他们撤退到微山岛上,一天的战斗结束了,黄昏的时候,小坡弹起了土琵琶唱起了这个歌。这个《弹起土琵琶》在前面已经有了多次的铺垫,所以你就不感觉小坡拿起土琵琶,弹起来唱起来感觉很突然,它就很自然就出来了。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注意到,第一次土琵琶出现是在碳场,鬼子兵领着一个狼狗,进来的时候在煤炭上面有一个土琵琶,那个狗还去闻了闻,这时候是土琵琶第一次亮相。第二次是在打票车,火车停在那个地方,我们的战士打起来以后,用土琵琶去砸鬼子。第三次游击队都退了,鬼子的头头走进车厢,走走一踢,地下是个土琵琶,他拿起来一想,这个土琵琶就是这个碳场的。他有这个联想了,这个游击队,大概就是那个游击队。三次对土琵琶的铺垫,前面的的铺垫对后面做了非常好的准备。我觉得导演在处理《弹起土琵琶》这首歌的时候是颇具匠心的,处理的非常好,这个也是形成这个歌曲没有被人们遗忘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说你这首歌唱的要在地方,唱的适时,所以给人的印象就深了。所以我说写作、演唱,以及对歌曲的安排,都是这一首歌成功的要素。

追求神似,学习但不照搬

《弹起土琵琶》在山东所有的民歌里,找不到它的一个原型,我也没有用某一个山东民歌来加以改编,它没有任何原型。但是它听起来是山东的,做到了神似。做到神似,就要求作曲家的基本功,大量的学习民间音乐,写山东要学山东。我写什么我就学什么地方的东西,出来就是什么风格,我是学习了大量山东民间音乐以后,经过消化变成了自己的,变成了自己的语言我来写这首歌。

1945年底到1949年我都是生活在山东。我热爱山东的民间音乐,热爱山东戏曲。我喜欢它,因此我学习它,学习之后就变成了自己的语言。我接下来写了《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歌。一听起来,是不是又是山东的东西?《谁不说俺家乡好》又是山东的,这些都找不到任何一个原型。我是完全受益于我对山东民间音乐的学习,受益于生活给我的感受,给我的灵感,给我的激情。我觉得这个是我自己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浏览:134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