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年轻人的角度来讲,对蒋介石和国民党很反感,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的八年浩劫,好不容易才取得痛苦艰难的胜利,蒋介石却为了消灭共产党又挑起内战,使全国人民又重新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像我们青年学生还要因此饿肚子。[1]
当时中央大学被称为“民族堡垒”,金陵大学被称为“美国摇篮”。因为蒋介石是亲美的,而我们金陵大学是美国的教会学校,所以他不敢碰。这两所学校是比较充分地孕育了革命的传统和思想。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有过许多反对蒋介石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演讲,并传播到了社会上去。校园内反蒋通过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现在所谓的墙报,一种则是演讲。在墙报上面发表文字,或者在学校里的某一个角落进行演讲。
在1947年的5月20号,金大和中大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五·二〇”学生运动,影响到全国60多个主要城市。[2]后来全国很多学生起来响应,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青年学生运动。那天是蒋介石召开参政会的日子,我们游行的目的是通过蒋介石的参政会引起更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向参政会提出我们的要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3]当时我们去参加集会,也是想解决我们学生所要求的补助问题,不想再饿着肚子读书。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到平津战役,经济严重崩溃,[4]只有要求增加补贴,我们学生才有饭吃,吃饱肚子好上学,继续念书,这就是反饥饿。然后要求停止内战,虽然我们那个时候不会很明确地讲出来,但是反对是坚定的。[5]还有反迫害,当时反对蒋介石统治的民主人士,发表了自己的反蒋言论的,都遭到了迫害,有的被打入监狱,有的被暗杀。这种迫害不止是在南京,在云南昆明也发生了,像闻一多、李公朴都是在云南被蒋介石暗杀的。[6]
我当时也算是一个参加“五·二〇”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我还记得那天上午,校门外面重重包围了,蒋介石动用了马队、机关枪阵、高压水龙头,还动用了军警队伍和宪兵,甚至有个别的特务分子鸣枪示威。[7]不过当时我们猜测他们不会搞大屠杀,所以并不害怕。同时也有年轻人的一股热情涌上来,觉得即便就是死了也要去进行这次示威游行。
最初我们被围困了个把小时,后来冲出去了,很快就在天津路被阻断了,这时候中央大学的游行队伍到了我们这儿,也就是现在南京大学的鼓楼校区来声援我们,这样一来蒋介石的军警包围就松动了。[8]他们感觉到中央大学的学生都已经出来,围困金陵大学的学生也没有什么意义,这场游行总之是堵不住了的。这样子就把我们出了校门,和中大会合了。队伍有一两千人,大家浩浩荡荡地通过珠江路。在珠江路口有一场搏斗,高压水龙头把很多学生都冲倒了。[9]当时我并没有看见有死伤的,但据后来的报道知道的确是有的。
那个时候我们金大有学生自治会,其中也有地下共产党员,但具体我不太清楚,因为地下工作是秘密的。我当时的政治认识还是比较懵懂的,只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反蒋情绪比较激烈,因为抗战胜利回到南京以后,蒋介石的所作所为有些太不像话了。四大家族特别是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我是很反感的,但是我这种政治倾向的形成不是在延安,而是在南京,因为我在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在蒋介石身边,体验的都是蒋介石的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一些劣迹。不过蒋介石也并不能够就全盘否定,比如他的夫人宋美龄,在抗战时期作为一个女性,作为罗斯福总统所重视的中国第一夫人,利用自身地位为抗战做了很多好事。不幸的是蒋介石统治的后半段,负面影响太大。我在金大读书的时候,政治倾向是反蒋,但没有那个觉悟去拥共,只听说过一些延安的传说。应该说,那个时候我们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懵懂意识,只是还不太明白后来毛泽东所分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那个时候虽然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手册在学生中传播,但是传到我们手上也只是很快的看一下,没有细致的去解读和分析。到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正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本了,对延安这个革命根据地才有所认识,转而开始革命崇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