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于1946年搬回南京四牌楼[10],那时候我大二。当时社会上局势动荡不安。1947年的“五·二〇”大游行,在珠江路那一带游行,又在三牌楼国民政府请愿。社会上那时候很反对内战,那因为生活很艰苦,不希望再打仗。不过国民政府派特务抓进步学生,趁晚上来抓,然后关起来。华彬清[11]等学生领袖就被抓过。这是当时著名的“五·二〇”学潮,被毛主席称为第二条战线。[12]南京大学校庆日就是为了纪念“五·二〇”运动。
1948年因为淮海战役的缘故,南京已经能听到徐州、蚌埠的炮声,南京岌岌可危,学校上不成课。学生也乱了,学校干脆宣布放假三个月,直到1949年2月才复学。
1949年3月淮海战役打完了,[13]消灭了国民党55万军队。南京局势十分混乱,学校外,商店关门,买不到东西,不过当时大家也没抢。学校里,教授们跑掉了,周鸿经[14]携款潜逃。不得已临时组织了一个校务委员会,潘菽[15],就是潘汉年的哥哥,还有梁希[16],来维持学校运转,不过学校运转其实主要是学联管了。学联,是十几个大学加上几十个中学组成的学生联合会。当时教授也没办法处理局势的动乱,学联就组织学生护校,晚上一二十个学生拿着棍子巡逻保护学校,兵荒马乱的,大家都不能安心的学习。
解放军进城之前,学校有些进步组织了。当时学生的情况主要是这样,学校分成三派,进步的一二成,反动的一二成,六七成的中间派。有的中间偏左,有的中间偏右,学生自己知道哪些是进步的哪些是反动的,最吃得开的是中间派。学校对各种政治党团是比较反对的,我们叫这些活跃在政治党团中的人为职业学生,他们不读书,成绩很差。学生们只佩服成绩好的,不喜欢成天闹事的。我是中间派,两边都很反感,所以我们都敬而远之不和他们在一起。一个班里并不团结,进步的学生在一起,中间的学生在一起,三三两两互不来往,一个班的同学的政治倾向就分得那么分明、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