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此,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深切缅怀那些曾经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而奋起反抗的先烈与革命前辈。胶东早期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人和胶东抗日武装部队的主要创建者之一的宋竹庭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2014 年 6 月,我陪同宋澄烈士的女儿宋韧、女婿肖峰和宋竹庭的儿子宋小秋,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集团军的邀请,前往参访学习。期间,我得知宋竹庭、郭兆南夫妇生前曾经亲笔撰写了数十万字回忆革命生涯的手稿,不禁喜出望外。因为在许多革命老人中,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和其他原因,能够亲笔留下如此完整的历史回忆文字的不多,就是留有文字资料的,也大多只是记载历史片段,内容有限。
一个月后,我终于收到了宋竹庭、郭兆南夫妇留下的厚厚一摞手稿。仔细阅读后,我的内心被这两位革命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和执着的理想信念所震撼。
宋竹庭同志在少年时代就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向往革命,秘密进行打倒军阀、打倒列强、打倒土豪劣绅、反对苛捐杂税的宣传活动。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又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1931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牟海地区中共组织的创始人,并先后担任中共牟海特别支部书记、牟海县委组织委员、莱阳西南乡水沟头区委书记、胶东特委组织委员,共青团青岛工委组织委员、代理书记,共青团山东省工委委员兼党的山东省工委组织委员。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的组织在胶东曾经发展较快,但屡遭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严重破坏、血腥镇压,实际情况正如宋竹庭同志的回忆:“我党在胶东各县、市的组织,自从诞生那天起,就在白色恐怖下生存、发展,都走过‘被破坏,恢复;再被破坏,再恢复,再发展’的历程。胶东的党组织是经受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和残酷斗争的考验才得以保存、壮大起来的。在胶东,没有遭受敌人残酷摧残过的我党各级组织,可以说是没有的。”
1935 年 5 月,因被叛徒出卖,宋竹庭同志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被捕后,他机智勇敢与敌人周旋,挫败了敌特的企图,保住了党组织的秘密,胶东党组织没有因此被破坏。在敌人监狱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积极参加狱中党组织领导的对敌斗争,保持了一个职业革命者的高尚气节。
自 1935 年“一一四”暴动失败后,胶东的共产党人、革命群众不是被枪杀、逮捕,就是逃离。在广大农村中,同情共产党的群众也被国民党基层势力严密管制。白色恐怖笼罩着胶东大地,胶东的共产党组织被严重破坏,革命全面陷入低潮。1936 年 12 月底,重新组建的胶东临时特委书记理琪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胶东党组织再一次被严重破坏。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同年 10 月,日寇已进犯至黄河济南段的洛口,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怯敌畏战,山东各地国民党大小官员惶惶不可终日,老百姓群龙无首,山东局势岌岌可危。至此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站在民族救亡的最前列,中共北方局发出指示: “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农村发动群众搞抗日游击战争。”
在山东各地组织抗日武装起义,急需大量的干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一面电请中共中央派一批红军干部支援山东,一面积极营救国民党监狱中关押的共产党人。经过多次交涉,韩复榘迫于国共合作抗战和日寇已经入侵山东的形势,无条件释放了理琪、宋澄、宋竹庭等一批被关押的共产党人(罗东进、黎小弟主编:《黎玉画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 6 月第 1 版,第 35 页)。此时,理琪、宋澄、宋竹庭等一批被国民党关押的共产党人回到胶东,对于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宋竹庭回到牟平、海阳后,在还没有与胶东特委取得联系的情况下,立即联系地下党员和革命分子,宣传抗日救国,发动群众。不久,宋竹庭与胶东特委取得联系,并被委任为中共牟海工委书记,他与于克恭等共产党人迅速开展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作,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拿起武器抗击日本军国主义。
宋竹庭组织实施夺取了反动地主武装的枪支,于 1938 年正月初七(公历 2 月 6 日)拉起队伍,参加由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队伍组成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被编为三军第五大队(此前,三军已编有第一、第二大队),王亮任大队长,宋竹庭任政治委员。这个第五大队,就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集团军235旅和第31集团军86师256团的前身部队之一。
1938 年 2 月 12 日,三军(第一、第二大队)攻占牟平县城,摧毁了日寇刚刚扶持成立的伪政权。在随后的雷神庙战斗中,理琪等同志牺牲,林一山、宋澄等同志乘夜突围,宋竹庭与丛桂滋于天明之后将理琪烈士的遗体转移安置(引自《雷神庙战斗纪念馆》陈列资料)。
三军攻占牟平城的胜利和雷神庙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极大地鼓舞了胶东人民的抗日斗志,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日益壮大。为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胶东各地、各阶层的抗日武装,壮大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宋竹庭同志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并帮助中共莱阳县委组建了三军第九大队(也是今第 27 集团军 235旅前身部队之一),帮助即墨成立了三军第七大队。为巩固我党对三军部队的绝对领导,宋竹庭同志参与了清理三军部队内部的国民党反动分子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1938 年 9 月 18 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奉命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游击第5支队(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第 31、第 41集团军的前身),宋竹庭任中共5支队党委委员,五支队政治部主任。5支队所属部队整编成三个旅后,宋竹庭先后担任 19 旅、25 旅政治委员。在此期间,宋竹庭又协助李兆岐、王云九同志将国民党鲁东行署特务团改编为八路军5支队第65团(今第41集团军121旅前身部队之一)。宋竹庭同志为我党领导的胶东抗日武装的成长壮大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8 年 9 月下旬,国民党顽固派蔡晋康趁我5支队主力反击伪满皇协军赵保原部之机,纠集三千余反动武装围攻我军只有一个团驻守的蓬莱城,形势十分危急。5支队19旅政委宋竹庭同志奉命只带一个连的兵力驰援蓬莱,在蔡晋康要求与我军谈判后,他与蓬莱抗日民主政府的代表王人三同志前往,面对蔡晋康故意布下的刺刀列阵,他毫无惧色。在与蔡晋康的舌战中,宋竹庭同志表现了他的理辩才能和顽强的斗争精神,经过斗智斗勇的交锋,达成一项协议后,蔡晋康再与我五支队高锦纯司令员进一步会谈。在我5支队主力击败赵保原后回师东进的形势下,我方通过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的直接交涉,终于迫使蔡晋康部撤出我蓬莱抗日根据地(王人三:《抗战初期我们与国民党顽固派蔡晋康斗争的部分情况》)。
1939 年 1 月,宋竹庭同志调中共胶东区委工作,先后负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运工作。针对胶东存在的众多地方实力派和杂牌武装,宋竹庭同志始终坚持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和各阶层进步人士。根据坚持长期抗战的需要,为在牙山建立我军后方根据地,宋竹庭奉命开辟牙山根据地,经过与国民党顽固派蔡晋康的反复交涉和斗争,他与胡铁生同志一起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成立抗日组织,在牙山建立了5支队后方医院、兵工厂、被服厂。
自 1939 年 1 月,上级将宋竹庭同志从25 旅政治委员的领导岗位上调离部队,也就是上级党组织对他被捕历史审查的开始。作为一个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设新社会当作一生崇高理想,并愿为之奋斗终生的一个职业革命家,一个老共产党人,此时他的内心充满了难以被人理解的痛苦。
为了使上级组织更好地审查自己被捕的历史,也为了有亲自申述的机会, 1939 年 9 月,宋竹庭同志主动要求去中共山东分局说明情况,他的要求得到了胶东区党委的同情与支持。在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对他做出“暂时停止党籍,边工作边接受审查,分配去分局高级党校当教员”的安排后,他虽然难以接受,但依然以高度的党性服从组织的安排,以一个“党外布尔什维克”的身份认真教学,直至 1940 年 10 月调离。
其后,宋竹庭同志先后在山东省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费东行署、鲁中行署担任领导工作,他经历了日寇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多次残酷“扫荡”的生死考验,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和地方抗日民主政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忍辱负重(当时他尚未恢复党籍),积极努力的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宋竹庭同志为支援我山东和华东部队打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的战略企图,组织鲁中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支前,为我军取得鲁南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接管城市、工矿工作中模范执行党的政策,为恢复、发展解放区的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和稳定社会秩序,支援人民解放军举行战略反攻和随后进行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宋竹庭先后在山东省、国务院的工业部门工作,后又调到浙江工作。在这期间,他为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为浙江省工业的布局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文革”中,宋竹庭被污为“叛徒”,遭受严重的政治和身心迫害。即便如此,他依然在逆境中坚持一个老共产党人的信念,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
“文革”结束后,他的历史问题终于得到了实事求是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来的太迟了,但毕竟给一个将政治信誉、革命气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的职业革命家带来了最大的抚慰。
宋竹庭同志为革命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做出过重要贡献,许多曾经在他领导下参与革命斗争的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职务都高于他,有的还是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人,但宋竹庭同志从不计较职务高低,对党毫无怨言,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辛勤工作。
宋竹庭同志的夫人郭兆南的人生回忆,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她从一个在上海读书,原本希望做一个教师的女青年,毅然投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她在国民党军队短暂的抗日经历,使她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真正领导全民抗日”,遂义无反顾的奔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从抗大毕业后,她主动要求去最艰苦的抗日前线,历经两个多月的昼伏夜行,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重重封锁线,勇敢地奔赴山东敌后抗日战场。在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她经历了日寇多次残酷“扫荡”的考验,在民族解放战争的磨练中,她从一个柔弱的江南女青年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革命军人,成为一个用纸和笔与敌人战斗的勇敢战士。今天,当我们阅读郭兆南老妈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时,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烽火硝烟、万众一心、无比悲壮的岁月,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大浪淘沙,沧海横流。读完宋竹庭、郭兆南夫妇留下的回忆史料,一代老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怀仿佛就在眼前。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宋竹庭、郭兆南夫妇都是有文化、有学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本可以过上舒适的城市生活,但他们为了民族,为了祖国和人民,毅然选择了“跟中国共产党走”的人生道路。在那个年代选择“跟中国共产党走”,绝不是如同现在某些人仅仅是“政治秀”,或为了换取高官厚禄、谋取私利,而是走上了充满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甚至被“自己人”误解、打击,跌宕起伏的人生旅途。
宋竹庭、郭兆南夫妇尤为高尚的人生境界,是他们终身矢志不渝的坚持理想信念,在屡遭战争险境和党内不公正的处理、经受精神和生活磨难时,他们依然忠实于自己选择的信仰,从不动摇理想信念。这种精神,以今天人们的视角来审视是难以理解的。可老一辈共产党人就是凭着这种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领导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惧艰难险阻,前赴后继,改写了中国近代屡遭帝国主义肆意侵略的历史,取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宋竹庭、郭兆南夫妇的历史回忆中,充满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他们的回忆中热情的歌颂了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奉献,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广大群众血肉相连的优良传统。
宋竹庭、郭兆南夫妇在晚年生活中,依然关心党的思想建设和国家的发展,谆谆教诲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在他们的长期熏陶下,他们的后代都能够不忘根本,努力敬业,奉公守法,诚信待人。
今天,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丰富,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格局,但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有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不应缺失英雄,而宋竹庭、郭兆南夫妇的人生信仰和道德情操无疑成为我们的楷模。在亟需恢复和继承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正气的今天,整理出版宋竹庭、郭兆南夫妇的人生回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山东的革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宋竹庭同志也是我父亲的革命领路人。1937 年底,受中共牟海工委书记宋竹庭同志的派遣,我的父亲刘剑秋(牟平的民先队员,时任交通员)参加了天福山起义的队伍。因此,作为一个胶东革命武装斗争历史的业余研究者,我尽管自知学识肤浅,又非专业人士,谨以敬仰、缅怀宋竹庭、郭兆南两位老前辈之心之情,斗胆参与编辑整理他们的历史回忆文集《峻节傲霜》,以资纪念。
刘学艺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