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南下干部入临安的过程

红二代 发表于2017-02-22 10:31:43
山东南下干部入临安的过程
1949
年2月4日,经过各方面的准备,山东南下干部第一支队第二、四大队所属的各中队从沂蒙、尼山地委驻地整队出发,开始了南下行军。行军南下,大部分靠的是两条腿走路,也有坐着拉煤的火车皮。出发时下着雨夹雪,南下同志们单薄的衣服、背包都被雨雪淋湿透了,也没有可更换的衣服、棉被,只有相互紧挨着取暖。步行南下的女同志走了几天就走不动了,特别是裹了小脚的女人更是步履艰难,经过渭南、蒙阴。到达新泰后,二大队七中队的同志们正好遇到一个运煤的火车,部队借了个火车厢,坐着煤车沿津浦铁路南下。
3月1日,南下干部到达临城。在临城华东局党校,南下干部集中进行了整训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批准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中共中央关于接受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对“自由资产阶级”及“开明士绅”的政策的指示》等文件和决议。同时还学习“浙江介绍”,有吕志先等讲课。通过学习集训,为南下干部顺利接管江南新解放区奠定了思想基础,明确了政策界线。部队在临城休整了近一个月。
3月30日,接上级通知,队伍从临城出发,乘火车至新安镇(今江苏新沂市)在此进行了轻装,准备继续步行南下向长江以南行军。部队沿着运河经张楼向南进入苏北,经淮阴、宝应、淮安到界首。部队经“两淮”至高邮待命,每人负重除武器外不得超过十斤,一路上都是步行急行军,一般每天30公里左右。行军的关键靠两条腿,每人保证有穿一双,备一双合脚的鞋子,徒步走长路要抗得住脚疱才能不掉队,每个中队配备一辆小木车以备病号坐用。春雨连绵,所经之地又是解放不久的新解放区,地面上到处有散兵游勇和敌特残余,空中不时有国民党飞机的突袭,情况比较复杂,所以部队只得昼伏夜行。行军的速度又急又快,汗水夹着雨水,还得忍受饥饿。有时宿营找不到村庄,但部队纪律严明,同志们在屋檐下露宿,席地和衣而卧。尽管如此,同志们从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坚强的意志和满怀的理想信念,使战士们战胜一切困难。
4月21日,百万雄狮过长江。23日,南京解放。当天部队到达扬州。天一亮,部队接到通知要在一个半小时内赶到河边登船渡江。从驻地到河边有25里路,一般人普通的行走速度是每小时8里路。为了能在规定时间里到达目的地,同志们只能一路小跑前进。女同志们走不动,男同志们就帮她们背背包、背枪。跑到岸边,正碰上国民党的飞机空袭,同志们都趴在麦地里。4月30日,阴雨连绵,南下纵队一支队二大队乘坐小型轮船渡长江,当船经过江中心时,被我军命令停泊的英国军舰在旁边挑衅,长江上空还常有敌机盘旋。半个小时后,轮船靠上南岸。当夜,又步行四五十里到驻防丹阳。
部队辗转新丰,后坐火车到达江苏常州。之后,南下路上的条件稍微好转,部队找了几条木船沿着运河南下,女同志都坐到船上,比较年轻的男同志负责拉船,一个班两个人,轮流拉船,一直拉到了苏州;也有部队乘火车经无锡到苏州。苏州是解放上海战役的外围,战火还在激烈进行中。驻军两天后,乘船经平望、南浔至湖州。住湖州期间,虽已有军管会,骆驼桥边上银元市场贩子盛行,处于无政府状态,夜间仍有冷枪声音。5月10日,乘船(有部分部队坐火车)抵达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有部分部队于5月13日到达)。在杭州拱宸桥与坚持敌后游击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纵队金(华)肖(山)支队政委张凡率领的部分同志胜利会师。
在拱宸桥,浙江省委副书记谭启龙向到达杭州的南下干部作了“浙江省情况和接管任务”的重要报告,着重阐述当时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了将南下干部分派到全省各地,建立省、地、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实行战略展开。省委决定将鲁中南二、四地委调出的干部,负责接管浙西第九专区所属的临安、於潜、昌化等11个县。
随着临安、於潜、昌化三县的解放,5月19日,第七中队85人由中队指导员杨泮星率领,由杭州乘敞棚汽车颠簸近两个小时后在黄梅春雨露天雨淋中到达临安,与天目办事处干部会师。虽然有雨,衣锦镇上的人民群众自发的在门前目迎目送,当天住进太庙山附近,以油灯蜡烛照明宿营。第二天与天目办事处、天目大队人员召开联欢大会。5月30日,张剑霆率第四大队第一中队南下干部到达於潜。6月1日,赵克吉、李子正带领第四大队第四中队南下干部抵达昌化。
 
浏览:180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半仙
    半仙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