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运桂一把美国勺的故事

余里河村 发表于2017-02-26 10:27:53
      石运桂,男,汉族,1929年10月出生,小学文化,1946年参军入伍,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曾参加著名的淮海、渡江和抗美援朝等战役。多次立功,六级伤残,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53年从荣军医院回到家乡。

“共产党的军队,就是为穷苦人打天下”

      雨后的沂蒙山,被突如其来的大雨冲刷的格外恬静、格外肃穆,走进六级革命伤残退伍军人石运桂的农家小院,乘车的疲劳顿时被青翠欲滴的竹从和骄艳的月季浸染的无影无踪了。举目仰望,屋内正中央悬挂着的镜框,里面摆满了身着戎装的相片,令我们顿起敬意。

      今年已是83岁高龄的石运桂老人,就居住在这座蒙山脚下余里河村南隅的小山沟里。看他那硬朗的身板和爽朗的笑声,你压根儿就不会想到他是一位年逾古稀的革命伤残军人。他曾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尽管右胳膊丧失了劳动力,但他自始至终没有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仍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自幼饱受战乱之苦的石运桂,长到16岁那年,全身散发着一股英气,再加上办事干净利索,很快被蒙山一带王庄工作区委领导人的赏识,把他招到区里当上了通信员。从此,传递情报、下发通知、召集人员等各项勤杂工作全部落到了他的身上。“那时候,俺整天价忙得脚不沾地,上级一有指示,区里领导就安排抓紧传达,秘送情报、召急人员开会……”时值今日,石运桂谈起当年所干的活儿,满脸的自豪依然溢于脸庞。

渐渐成熟的石运桂,一种信念根深蒂固:共产党的军队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当兵成了他孜孜追求的目标。历史的年轮定格在1946年的春节。“我忘不了啊,这年我穿上了绿军装,成为军队的一员。”石运桂群情激昂地说道。

       走进部队的阵容,石运桂满身有使不完的的力气,站岗、放哨、出征作战,他样样走在前,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坚守着一种坚如磐石的信念:共产党的军队就是为穷苦人打天下,革命的战士为国牺牲奉献在所不辞。由于表现突出,在渡江战役前夕,他举起了右手庄严向党旗宣誓,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身体虽然残疾了,但是我很幸福”

      思绪穿过时空的隧道,时间定格在抗美援朝。回忆起59年前的战役,石运桂他那记忆的闸门陡然打开。他说,部队入朝作战后,他们部队坚守两个高地。尤其华川阻击战开始以后,石运桂所在部队受命担负艰巨的防御任务。在金城西南,这两个高地,均在敌所占赤根山下,另一高地与赤根山相连,是敌北犯罪战争的制高点。那天上午,赤根山之敌,用1个营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以小部队向某一高地进行轮番攻击。我部队沉着应战,敌人的几次攻击全部失败。这更加坚定了作战将士必胜的信心。记得一天部队正吃着午饭,敌人又开始炮击,6架飞机在高地周围进行轰炸扫射,我班已有伤亡。这时部队首长下达了命令:天塌下来也要顶住。于是我们个个鼓足勇气,摩拳擦掌,坚定信心要与敌人展开生死战斗。

      让石运桂老人更难以忘怀的是那年6月下旬的一天,赤根山的敌人用1个营的兵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不断地向他坚守的阵地进行攻击。他所在的二连在激战中临危受命,派他带两名战友去保卫重机枪阵地,防止敌人从另一侧进攻。眼看着敌人1个班向重机枪阵地扑过来,他们等待敌人接近到20米处,打出了带炸药的手榴弹,敌人遭到迎头痛击,只剩下五六人抱头鼠蹿。天近黄昏,倒在阵地的敌尸还无法拖回,对面山的敌人重机枪不停地在吼叫着,企图作最后一次的挣扎。于是,敌人以20倍与我的兵力,在10架飞机的掩护下,又向我们坚守的阵地发起攻击。此时,他们接到重机枪组转移,石运桂留下掩护的命令。撤走后,他眼看着敌人从正面和左前方向他围拢过来,离他只有10米多远,石运桂不慌不忙地端起了枪,一梭子子弹扫射而去,敌倒下20有余。他正要撤离时,迎面又来了敌人,还怪腔怪调地用汉语说:“缴枪!”,石运桂灵机一动一个侧转身用卡宾枪“砰”的一声,把那个家伙撂倒了。正当俯下身子匍匐前行时,刚刚伸出右手,就被一发呼啸而来的子弹打断了胳膊……说到这儿,石老眼含着热泪喃喃地说道:“我尽管残疾了,但活着回国了,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俺,现在每年都能拿到9000多元的抚恤金,比比死难的战友我多幸福呀!”

“这把美国勺儿,给我多少钱也不卖”

      石运桂从血泊中醒来,他已是回到祖国的怀抱开到了黑龙江驻地一所后方医院,在长达3个多月治疗时间里,全身的包扎,右胳膊肌肉萎缩的疼痛,他都咬牙挺住了。用他的话说就是:在朝鲜战场上,从敌人身上缴获的印有“US”符号,有20厘米长的美国勺儿,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也成了他们全家人几十年来的一个红色传家宝。

      “在战场上,用卡宾枪撂倒一个敌人后,在缴获战利品时,我发现敌人身上的挎包里携带着一把勺儿,当时没多想,就拿了过来装在了自己的褂兜里,直止躺在医院里时,不断取出来,向病友们炫耀,看,这是缴获的美国勺儿。在后来,也就是在1953年从荣军医院评定为伤残决定复员回家乡时,征得首长的同意,把它随身带回了家”石运桂娓娓说道。

       石运桂拖着伤残之躯回到沂蒙山区蒙阴县余里河村。在好心人的撮合下,他很快娶了媳妇成了家,先后育有两个男孩、两个姑娘,现都已成家立业。石运桂在村里始终保持着部队养成的艰苦朴素、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不论在当时生产队,还是后来包产到户,他都积极参与农村生产劳动,从没有认为自己是个革命功臣向世人摆谱、拿架子。反而,他只要一有空闲,就把美国勺儿拿出来,向周围的孩子们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教育子孙后代发愤读书,长大后为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次,他的老伴开玩笑说:“老头子呀,把那个美国勺儿卖给收破烂的吧!”石运桂信以为真,顿时火冒三丈,声嘶力竭地说:“这把美国勺儿,给我多少钱也不卖!”就这样,石运桂就把这把勺儿小心翼翼的包好,作为传家宝保存到现在。“俺已四世同堂,俺一定把这个宝贝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因为它是我峥嵘岁月的第一见证者,是我追忆死难战友的唯一信物。”石运桂动情地说。

       走出这座农家柴扉庭院,时光已近傍晚。暮色笼罩中,这座庭院显得更加深沉、凝重。西方天幕绛红色的晚霞映照着小院,屹立在院当中央的石老是那样的伟岸,那样的魁梧……

●李强   傅家德


浏览:43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