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他毅然抛弃优裕的家庭生活,甘愿毁家纾难,拉起抗日武装,誓死救亡图存。1941年3月4日晚,他奉鲁南区党委之命去岸堤党校学习,路过平邑县丘上村,同敌人遭遇,英勇牺牲,时年38岁。
一、赤子情深
魏立久,原名魏宗唐,费县梁邱镇人。1903年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回族家庭中,兄弟3人,他排行第三。12岁时,过继给三叔,继承了150多亩地的家产。魏宗唐7岁时在本镇读私塾,八九岁时,就爱听别人讲英雄故事。10多岁便迷看《岳飞传》、《杨家将》等故事书,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非常仰慕。他对小伙伴说:“做人就应该做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要象历史上英雄烈士那样有气节。”他15岁时去枣庄,寄居在姑母金子寅(回族)家,从而转入枣庄南马道高级小学堂就读。少年时代的魏宗唐,秉性豪
爽、刚强,急公好义,愤懑人间不平,经常慷慨解囊,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他聪颖好学,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一直居前三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英俊少年。当激发和增进了他的爱国思想。比如学了地理、历史等课程,使他知道自己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生长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然而,近百年来,清政府腐败无能,甲午战争的惨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危急之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天下形势,激发了魏宗唐的强烈爱国心。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中国社会,振奋了他的正义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从而立志,决心长大投身救国事业,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斗。就在这时,“五四”运动爆发了,并很快波及全国。
1919年6月初,“五四”运动的洪流冲进煤城枣庄。煤炭工人、学生沸腾了,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16岁的魏宗唐怀着极大的义愤和满腔的爱国热忱,参加到游行队伍中去,成了游行队伍中的活跃分子。他走上街头,高声控诉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强盗行径,怒斥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卖国罪行。他还和同学们组织了抵制日货检查队,到各商号搜查日货。波澜壮阔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年轻的魏宗唐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和锻炼,他看到了国民的觉醒和无穷的力量。
1920年,魏宗唐高小毕业了。两年多的高小生活,成为这位热血青年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从而对国家民族产生了纯贞的赤子之爱,并初步树立了为之献身的崇高理想。
魏宗唐毕业不久,他三叔病重,催他返回梁邱家乡。宗唐回家后,叔、婶很快给他订亲,李氏是枣庄人,比他大三岁,翌年,给他结了婚。不数月他三叔病故,三婶对以后的兴家立业,完全寄希望于宗唐身上,觉得他聪明能干,年轻有为,只要安分守己的料理家务,她后半生就能坐享清福。但三婶没有料到,人各有志,不能勉从。魏宗唐志在国家大局,而不只顾个人家庭享受,他常说:“国之不存家安在?”魏宗唐辍学在家二年的时间,他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同时,他接触到很多贫苦农民,看到他们拖男带女,日子难熬。面对破败的农村社会和朦胧的人生道路,他思索着、探求着……(武善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