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的山东人

红二代 发表于2017-03-08 10:08:14
4a7b517fgbf92eb212018&690.jpg1949年前后,大批山东部队南下杭州。解放后,他们中的大多数留了下来,投身建设、成家立业。

    后来,这些为解放杭州建功立业的山东人,被叫作“南下干部”。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卷着舌头”的声音。这些声音的主人,大多是“南下干部”的第二代、第三代。

    山东人重面子、讲情义,生性实诚;尤重耕读传家,不愧孔孟之后。这些,都是日后与山东人相处久了,深切感受到的。

    我的同事中,好几位是山东人,有的是“南下干部”的第二代,有的是土生土长的齐鲁人,还有的是“山东媳妇”。

    Z女士的公公是“南下干部”。二十多年前,她与新婚丈夫回了趟沂蒙老区寻踪访祖。说是回夫家的故乡,实际上只不过还有些远房的同宗本家。不过,老家人的热情,还是让Z女士这个从小生活在都市的新媳妇“招架不住”。

    省亲的礼遇是最高规格的。乡里乡亲挨家挨户请客吃饭,“霍霍”杀鸡鸭,大碗喝老酒,万般隆重。大婶小媳妇,拉着她上了热炕头,一边端详着,一边啧啧称道。最让Z女士印象深刻的,主人家让出最宽敞、最厚实的被褥,真让小夫妻受宠若惊。

    前不久,Z女士办了离婚手续。但她还是经常记起沂蒙老区唯一一次省亲的难忘经历,感慨老区乡亲的“实诚”。

    同事L是“南下干部”的第二代。她当过射击运动员,与中国第一位女子奥运会冠军吴小旋,曾经是“上铺下铺”的队友。

    说到当运动员的机缘,L女士回忆“是父亲的主意”。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兴国防体育,射击项目就是其中之一。L女士的父亲曾经是握过枪的军人。他极力怂恿女儿从事“打枪”的运动,寄予了“保家卫国”的厚望。

    遗憾的是,L当运动员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如今,L的母亲还健在。老人已到耄耋残年,但每年必定一年两趟回枣庄老家。她的行程大抵是这样安排的:由两个女儿轮流驾车,从她的第二故乡绍兴出发,先到南京小住,L的舅父定居金陵城;后北上徐州逗留,徐州有L的老姨;最后才回到枣庄,兴致高昂地住上一两个月,简直是乐不思“浙”。

    年过八旬,依然深深牵挂着故土,大概也只有齐鲁人家才有这份情结吧。

    还有一位同事G,也是山东妹子。G的老家在潍坊市坊子区农村,良田十亩、瓦房五间,大概是G家所有的家当了。

    G上有两个兄长,大哥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二哥是西安交大的研究生。G的学业同样出色,不过到她高考时,家境窘迫。没办法,偷偷填报了浙江的一所传媒大学——上了本科线,却读了大专,只为省下一大笔钱。

    G读完大学,留在杭州当了记者。后来,把双亲也接来了。2002年,在山东工作的二哥,身体不适。做妹妹的那个心急啊,硬是请到杭州治病。结果还是晚了,一个月后因鼻窦癌离世。

    当妹妹的应该问心无愧了。G当时工作不久,并无多少积蓄,但还是尽了最大的力,用了最好的药。自己呢,节俭到了极点,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啃馒头充饥。同事中也有伸出援手的。第一个塞给她5000元钱的是老孙。后来才知道,老孙也是“南下干部”第二代,籍贯山东淄博。这让G深受感动。

    二哥殁了,留下三岁的遗孤。当时还没结婚的G,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隔三差五往老家寄钱、寄物。还经常打电话劝二嫂,找个可靠的男人再婚。嫂子再婚后,还是住在G娘家的院子里。后来,又有了孩子。儿子没了,亲情却没有淡去。G的父亲从杭州回到老家,忙着一起带两个孙辈。

    G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手足情深”。我也经常感慨,只有出生在齐鲁大地、深受孔孟古训熏陶的山东人,才具有这样的厚道与博爱。时下,手足情深的少了,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却比比皆是。G家兄妹的深情,足可让后者因此而汗颜。


浏览:2207次

评论回复
  • 红二代

    2017-03-10 09:28:42 红二代

    1949年浙江临安县、于潜县、昌化县相继解放后属临安专区,山东省沂蒙地区的公安人员随解放大军奉命接管创建人民公安机构,为了警力不足的现状,临安专署公安局经过培训选拔,吸收了一批进步知识青年参加公安工作,这张是是浙江省临安专署公安处全体女同志1952年合影照片,照片中五名青春少女着便装,素雅飘逸。她们或坐或立,构图在稳定中有变化,背景道具与人物姿势搭配自然、和谐有序。特别是每个人传递出的明眸专注眼神,令人感动,体现出新中国第一代年轻女警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1953年临安专区撤销改属嘉兴专区。

  • 红二代

    2017-03-09 09:33:41 红二代

    祝女前辈们三八妇女节快乐!

最新来访
  • 向东
    向东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