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起,为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我父亲所在的第七纵队奉命于陇海路南北同兄弟部队一起和气焰嚣张的敌军打了不少残酷的硬仗和恶仗,并取得了重大战果。但是黄河北的聊城重镇,却还在一股设防坚固的敌军手中,成为冀鲁豫解放区的心腹之患,它就是由日伪军改编的国民党军“保安特务第四旅”王金祥部3000多人。为了拔掉这颗钉子,七纵队杨勇司令员、张霖之政委和冀鲁豫军区刘致远副司令员,奉刘、邓首长之命组成联合指挥部,执行此项任务。兵力有七纵队两个旅、一个骑兵团和军区两个军分区部队。那时,我父亲在指挥部战报台工作。
据老人回忆,1946年12月22日进入战斗后,敌人很快龟缩在城里固守城池。聊城城墙既高且厚,城周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防御工事坚固,城墙上下都有铁丝网和碉堡,夜晚城墙上面四周灯火通明。攻城任务异常艰巨,在火力掩护下曾以吊桥、高梯攻城多次失利。最后只好采用工兵办法,从城外居民区深挖地道接近城楼以爆破攻城。但这土工作业需用较多的时间和劳力。老人讲,这时敌军电台日夜与济南王耀武密切地进行着联络,信号大,调门粗野,并且天天来飞机轰炸我军阵地。指挥部和电台被迫从东关转移到附近村中。为了了解敌人通报情况,杨勇司令员亲自来台侦听敌台信号,并决定设法破坏敌台联络。任务当即交给了我父亲所在的战报指挥台。从此全台开始了特殊的战斗:日夜守机监视敌台,信号一出就紧紧抓住,以发报机的强烈信号,对敌台作连续或脉冲式的压制和搏斗,以使敌台联络处于瘫痪状态。之后,指挥部令我台改变方案,对敌台电报全部抄收,看看能否破译了解一些敌情。因为从缴获的敌军密件中找到一份电报《密钥本》有可能破译。我父亲和同事从这份《密钥本》中研究发现,它是四码一组规格的“乱码本”作为密码的“钥匙”。在明码的基础上采取“发加收减”的方法进行翻译。即收来的密码电报作“不借位减法”,减去密钥码,就是国际通用明码,明码人人可译。例如密码是0943,密钥是8254,作“不借位减法”0943减8254即是2799,这个2799就是“杨”的明码。因发报加密时,是明码2799,以“不进位加法”来加密钥码8254变成密码0943的,现在是还原过来。其他类同。但这个《密钥本》因战乱敌人可能已知有失,更换又来不及,只好更换了时限,12月的电报用12月份的“密钥”译不出,通过一个个试译后,用6月份的“密钥”译出了全文。真是大快人心。老人讲,敌人不久像是疑惑了,发现我军及时地调整部署,对敌针对性很强,认定我们可能破译了他们的电报。于是敌人又耍了花招,变换发报手法,搞花腔花调。故意将中文电码混似英文电码,如电码符号阿拉伯数字“2”是“··—”,他发成“·--”,类同英文字母“W”的电码等等,使你抄报造成错误;同时,在电码编组上也制造伪乱,按中文电报,数组却无间隔,像英文电报,而句子又无顿挫,活像个患癫痫病的混血儿。这对无经验的报务人员来说,很难把握抄准全文。但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我父亲的战报台收报技术好,又进行过各种“野报”的抄收训练。通过区别分析研究它的特点,很快抓住了规律,开始两人同时抄,之后一人可单独抄收了。
老人最后说,我们截收的敌情电报,成了我部最可靠的情报,对敌机的空投、轰炸、守敌困境和敌军的部署、增援等都了如指掌。据此,及时调整我军作战方案,既准备攻城,又要调整一定兵力打增援。最后聊城于1947年元旦解放。聊城之捷,解除了我军的后顾之忧,为1947年的战略行动创造了条件。刘、邓首长还特地发来贺电表示祝贺和嘉奖。
说起来,这已是50多年前的往事了,可老人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老人讲,军队系统目前已组建了高科技的、多专业的电子战斗部队,并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是可喜可庆。
(文/杨冀平)
浏览:5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