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军民坚持游击战争,切断国民党军后方交通,半月来毙俘国民党军110 余名,并使其新(泰)、博(山)间交通濒于断绝,国民党军第一次沿章莱公路进攻莱芜时,即踏响60 余枚地雷,炸死团长、营长各1 名,死伤士兵43名,马8 匹。……加之各公路及支路均已破坏,国民党军被迫以九十六军十二师全部及一一一师一部,共四个团兵力,掩护修筑章莱公路,但在我军民地雷封镇及破坏下,迄今仍不能通行。
——载1947 年2 月20 日《大众日报》这是一则重要的新闻稿件,题目是《切断蒋军后方交通》,发表于1947 年2 月20 日《大众日报》,主要是报道莱芜战役中民兵配合作战的突出事迹。而本文故事的主人公崔学梓,正是在莱芜战役中,带领本村民兵连夜毁公路、埋地雷、炸蒋军、截汽车、断粮道的莱芜民兵中典型的代表。他组织的一次最为辉煌的公路爆破,炸死敌“营长1 名、士兵3 名、战马1 匹。”因而,他被山东军区授予“民兵一等功劳”勋章及“鲁中南军区英模代表会议纪念章”,被《大众日报》表扬,誉为“民兵英雄”称号。据说他在刚解放时,还曾选为英模代表,准备进京接受毛主席等领导人接见(因患严重的肠炎病未能成行),而且,他的事迹还载入小学语文课本呢!
青石桥头捡条命,泥湾山里造“惊雷”
崔学梓,1929 年12 月29 日出生于莱芜市口镇江水村。由于出身贫农家庭,从小向往过上好日子。1943年,崔学梓才14 岁,初中未毕业,就在村党支部的秘密动员教育下,积极参加了村民兵班。他和战友们一起听从命令,保守机密,维护地方民主政权,积极完成区武工队交办的侦察敌情、破坏敌人的道路和电话线等任务,成为村抗日民兵组织中的活跃分子。据和他一起工作的老党员郭同荣老人回忆,崔学梓有文化,机智而又果断,他们一起担任放哨工作,发现日伪军来了,就一边往山上跑,一边打手势,村东的老百姓都去葫芦头峪,村西头的老百姓都去吕祖洞避难,为此,老百姓对村里的民兵都特别亲切和感激。有一次,崔学梓和郭同荣经过青石桥时,一名妇女朝他俩挤挤眼,接着向桥下指了指,小声说:“小心,桥下有雷。”他俩商议决定下桥排雷。于是,他俩悄悄地下去,找到了敌人埋下的两个雷。好险,差点就没命了。随即,他俩谨慎地剪断雷线,小心地挖了出来带回了武工队,受到了区武工队长的表扬。这次排雷行动,使崔学梓产生了造雷的决心。
1945 年11 月,16 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据与崔学梓同在区武工队工作的魏振聚老人、吕凤英老人回忆,雪野区武工队有20 余人,区队长是王洪荣(栾宫人),他们主要工作是研制地雷和手榴弹,兵工厂就秘密设在泥湾子的山沟里,有地窖可以隐蔽,又可以储存。地雷主要是石雷,有30 公分大小,方形为主,为什么是方形呢?因为方形地雷既省工又省力,便于操作。而且在山沟里取石料方便快捷,制造起来也比较隐蔽,不易暴露。后来,兵工厂又转移到了大舟山(又称大山子),石雷造的少了,铁雷造的多了,因为铁(生铁)雷威力更大。这时候,作为民兵组长、区武工队员的崔学梓,掌握了一套造雷技术,种类也多了起来,石雷、铁雷、连环雷等等,就等待炸敌立功了。
恨虎崖前蒋官丧,“大众报”上美名扬
就在莱芜战役打响前夕,江水村民兵队长、区武工队员崔学梓,突然接到区武工队上级的消息,敌人将有一营之众正从济南出发,经过章莱公路向莱芜进发,估计不几日将来到江水村。随即,他们又接到命令,要阻滞敌人前进,绝不能让敌人轻易占领口镇(县政府所在地)。要知道,口镇距江水村仅有10 公里路程,任务极其艰巨。崔学梓作为民兵队长,感到任务既光荣又很艰巨。
他迅速组织民兵开会。会上,他特别强调这次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阻击缓滞敌人,减轻莱芜、口镇等我华野部队的压力,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他准备连夜组织民兵把上级发下来的所有铁雷埋在江水北岭及以南地段,让敌人寸步难行。于是他召来本家的四位有经验的民兵队员崔化凤、崔学厚和崔学约等人商议对策。大家认为埋雷时间特别关键,埋早了怕暴露目标,晚埋了更怕敌人发现了,来不及。因此,他们决定把民兵分成几组,一组人员打探敌人行踪,及时汇报,做出准确估计;二组人员携带铁雷隐蔽在各预定地点,随时待命埋雷;三组人员迅速带领百姓转移。
这天夜里,他们终于收到准确消息,就在村北火石山下的恨虎崖坡前埋下连环雷十余枚,大家分头藏在山崖上静静地等候。
天刚蒙蒙亮,放哨人员打着手势说“来了”,一看果然发现国民党军大队人马簇拥而来,浩浩荡荡。由于恨虎崖坡长陡峭,等他们爬上坡时,跟在大红马后的那位敌官已是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这时,藏在远处树林子的崔学梓紧张地简直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了。因为他知道如果敌人突然发现雷线目标,不能上钩,就前功尽弃了。他们把雷设在这里,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幸好,累不可支的敌官立刻跨上了那匹膘肥体壮的大红马,被簇拥着走在前面,一步、二步、三步……马蹄终于绊着了连环雷线。“轰”地一声巨响,几个连环雷几乎同时起爆,真如天崩地裂一般。敌官连人带马被炸飞,顿时血肉横飞,硝烟滚滚,火光一片。3 名士兵也被炸死在了树旁。剩下的国民党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他们怕往南走肯定还有更可怕的地雷等待着他们,便如丧家之犬,失魂落魄地沿章莱路往济南逃回去了。事后,崔学梓等人赶赴火石山前的恨虎崖旁边观察爆炸现场时,在敌尸上捡到敌营级领章一枚,及时报告上级,才知道炸死的是一位国民党军营长。据目击者介绍,这位营长死得很惨,被地雷炸死后,全身起火烧成焦炭一般。而那匹高头大红马,也被炸成了若干块,村民运到村中,成为庆祝胜利的美味佳肴,村民们真是无不欢喜。这次地雷炸敌战斗的胜利,不但取得了炸死“一营长、三士兵、一匹马”的战果,更重要的是阻止并吓退了援军的进发,使敌溃逃而返,从而为莱芜战役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消息不胫而走,崔学梓同志的事迹被《大众日报》报道,誉为“民兵英雄”称号,山东军区授予他“民兵一等功劳”勋章。而“爆炸英雄”崔学梓的美名更是在武工队及四邻八乡中传响。
巧藏站里(村)截粮道,相逢狭路捉内奸
在莱芜战役中,巧夺粮车,炸毁敌人补给线,是民兵们的拿手好戏。据崔学梓的好友同村老党员郭同荣回忆,在莱芜战役中,他们听说有敌人运输大米的汽车将从雪野区站里村通过。于是他们十几名民兵在队长崔学梓的带领下,与区武工队队长王常有、副队长王焕荣在雪野秘密集合,准备截取。经过精心谋划,他们在站里村口的路上埋下地雷,然后在远处一住户家静静地等候,并派人在大门口放哨观察。
大约上午十点多钟,放哨的民兵跑来报告说:“来了。”他们从门缝里紧张地向外看,只见一辆大卡车拉着满满的一车大米正缓缓地驶来,他们屏住了呼吸,静静地等着,只听“轰”的一声,卡车炸翻了,他们十几个人拿着准备好的袋子冲出大门,跑到卡车旁一看,司机与旁边那人都受伤了。“不许动!”队长王常有大声喊道。“陶振水,是他!”民兵队长崔学梓惊叫了起来。原来,旁边那人不是别人,而是区武工队寻找了多年的内奸陶振水。“我,我不是陶振水。”“扒光了你的皮,我都认得!”崔学梓警告他说。副队长王焕荣说:“你说清楚,不说我一枪崩了你!”那人知道无法隐瞒,赖不过去,又不能逃脱,只好承认并束手就擒。次日报上级批准终于枪毙了这个内奸。
造雷致残何所惧,为政奉公堪清廉
莱芜战役结束半年后,雪野武工队得到一个消息,国民党新五军准备从泰安那边经水北来莱芜。区队长王洪荣给江水村民兵队长崔学梓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告诉他说,上级吩咐我们,为了防止国民党扫荡报复,需要一批铁雷,原来在莱芜战役中没有使用的那批铁雷,已经半年不用了,恐怕早已受潮成了哑雷。上级要求对这批铁雷要重新进行改造,把炮子和引线换成新的,才能确保使用起来万无一失。作为村民兵队长的崔学梓觉得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头一次接受这样的任务,实在没经验。如果引爆废弃这些铁家伙好办,可把它们重新拆装变废为宝,确实危险性很大。于是,他叫来民兵队员崔化凤、崔学厚、崔学约三人在自己家里商量起来。有人建议把它们弄到山沟里毁了算了,但实在浪费了这批生铁疙瘩,再说,这是上级的命令,必须无条件地执行才是。于是,他们拿来一个铁雷放到屋子里,开始琢磨研究起来,大家认为如何才能取出炮子和引线,而又没有危险,这才是关键。但一时又想不出好办法。年龄最大的崔化凤拿来一个小刀子说:“我先瞧瞧试试。”崔学梓告诉他:“别动!太危险,等想个万全之策再说。”可是,话音刚落,崔学梓还没来得及坐到椅子上,铁雷就被崔化凤鼓捣响了,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四个人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村里人闻声赶来一看,四个人倒在血泊中,崔化凤四肢全被炸去,当场牺牲。其余3 人被送到解放军医院救治。四人中,一死三伤,崔化凤后被追认为烈士,年仅22 岁。崔学梓(20 岁)受重伤住院2 年半,虽痊愈,却落了个腿残(残废证为三等甲)。崔学厚(18 岁)炸瞎了一只眼,后来办了残废证,但不幸的是,办证一年后就病逝。崔学约(15岁),伤势算轻,肚子上伤了一块皮,住院治疗痊愈。而今四人均已作古。1950 年刚解放不久,崔学梓住院痊愈,被选为“鲁中南军区英模代表”,在鲁中南召开的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并在此会上定为“三等甲”级残废。会后他回到家乡江水村,由于他对革命贡献大,威望高,且有文化,被选为本村村长。半年后,国家挑选干部,崔学梓从此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行政干部,曾先后在颜庄镇、茶业口镇等政府部门工作,直到1980 年10 月光荣离休,2003 年5 月病逝,享年74 岁。[作者:周传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