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革命六十春

Admin 发表于2015-02-06 10:09:38
“九一八”事变前后,家境贫寒的青年学生王之翰紧追时代潮流,在进步思想影响下,积极参加庆云县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反对日寇屠割华北的学生运动。1932年,他满怀爱国热忱就读于河北泊镇师范学校,参加“中国作家左翼联盟”。翌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秘密联络进步同学组织“救国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宣传党的主张,发展与积蓄进步力量。1935年,他从泊师毕业回到庆云县,正值反动当局血腥镇压“罢河工”斗争之后,党的组织遭受严重破坏,革命形势转入低潮的时期。他不顾自身安危,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与本村地下党员陈永泉取得联系,后与中共津南特委地下交通员马振华接头,随即出面串联原泊师同学、中共党员范普权等同志,在板营镇完小恢复党的组织,成立党支部,组织进步师生与社会青年成立“救国读书会”,秘密发展党员,积极开展党的活动。1937年4月,中共津南特委指派马振华来庆云,委任范普权、王之翰等组成庆云县工委。“卢沟桥事变”后,按照特委布置,通过秘密串联组成“抗日救国总会第十三分会”。在此基础上,分头动员组织武装力量,王之翰受组织委派只身赴盐山旧县镇与津南抗日救国总会联系,根据总会指示与第九分会(盐山县)会合组成抗日救国军直属二大队,先后参加解放与保卫盐山、无棣、庆云、乐陵等战斗。1938年夏,在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肖华领导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队总队进入冀鲁地区,抗日救国军改编为八路军“平津支队”,王之翰先后担任支队直属队教导员、八团二营教导员,积极开辟和坚持冀鲁边区的抗日武装斗争,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瓦解敌军工作,不断发展抗日力量,扩大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反顽斗争形势的变化,八团二营随纵队主力转移到鲁西地区。1940年,部队辖归鲁西第四军分区,1941年,王之翰任军分区政治部宣传股长,1943年调任筑先县(今聊城市)任县委书记,兼任县大队政治委员,领导聊城人民进行了抗日斗争和抗灾自救活动,开辟了新的抗日活动地区。1944年调军区干部轮训大队学习,1945年参加平原党校整风学习后,调任冀鲁豫军区泰运分区教导大队政委,1945年11月调任泰运军分区一团政委,率部队坚持在泰西开展对敌斗争,驰骋于泰肥、大峰、平阿山区及东汶平原,打击敌人,收复失地。1947年部队编为军区独立旅1团,任团政委,先后参加石横战斗、东进战役、睢杞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结束后,部队整编组成南下干部大队,随军渡江向南挺进,曾任赣东北军区景德镇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后辖入第2野战兵团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之翰历任贵州省军区毕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党委副书记、毕节地委委员、毕节地区副专员等职。1952年调任西南军区后勤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军区后勤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其后,40年来始终奋战在军队后勤工作领域。1955年西南军区撤销,为适应西南战略后方基地建设的需要,军委决定组建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王之翰被任命为重办政治部主任。在西南边防部队后勤补给、平息西藏地区叛乱,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他重视兵站、仓库、医院、运输、后方工程部队及军品检验等方面的后勤人员政治思想工作,不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树立和推广政治思想工作典型,适应后勤业务特点,把握工作规律,实施分类指导的后勤政治工作方法。1964年任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副政治委员,晋升为大校军衔。“文革”中,遭受林彪一伙残酷迫害,身心遭受摧残,1972年彻底平反复职。1978年为加强军队建设,军委决定恢复军事、政治、后勤学院,王之翰被任命为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副政治委员,组织领导后勤学术理论研究,为培养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后勤干部继续默默奋斗。他1983年离休,离休前任军委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正军职顾问。
                                                                        (文/许心基  宋元明)
浏览:85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大爷
    大爷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