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通回忆录26:河南建筑专科学校

若兰 发表于2017-05-06 10:19:51

    1957年底河南城市建设学校,合并到建校,1958年春学校下放到河南省,升格到专科学校。我仍为校长,不再兼抓教学,由梁振英任教务副校长。于恩华、刘明德仍任副校长。1958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快速大办人民公社的运动。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被称为三面红旗。在教育战线明确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年的时间划分为“一、四、七”制度,即一个月假期、四个月劳动、七个月基础理论学习。政治课的内容是实践论、矛盾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时事政策教育。

    时过境迁,回顾历史,应该怎样看待这一年呢?

第一,我认为党中央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对的,是为快速地发展、尽快的实现社会主义。

第二,总路线的原则是正确的“鼓足干劲”没有错,“力争上游”没有错,“多快好省”没有错,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也是正确的。

第三,把形式估计的不正确,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提出十五年超英赶美,而美、英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很少人知道,因此,多数人盲目的拥护和顺从这一口号,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还大力宣传“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口号。

第四,浮夸风,说大话、假话的现象风行的原因是:领导上官僚主义无经验,下面为讨好领导故意蒙骗领导,争取荣誉,结果形成说真话挨批评,说假话虚报成绩受表扬。报章、刊物和电台广播到处是“卫星上天”,其实多数是假的。

第五,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劳动生产中的人海战术,大呼隆一哄而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普遍在公共食堂吃饭,甚至不允许各家各户点火做饭,如此等等,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被实践证明是不妥的、错误的。当时还有人主张一个县就是一个公社,一个省就是一个公社,甚至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公社。

第六,大上工业项目,由于资金不足,造成许多半截工程,浪费很大。

    在大跃进的浪潮中,学校围绕着“大办钢铁”昼夜奋战,领导带头、师生员工都不例外。但最后总结,应该说是得不偿失的,事实分析如下:

(1)炼铁失败了。可以说一斤铁也没有练出来,在第一炉出铁时,是1958年8月1日,由我在沙模型上写了“八一”两字拟做纪念,打开炉口后溶液确实流进了模型内,围观的师生员工鼓掌、欢呼,但当冷却后,用铁锤一打就粉碎了;练出来的不是纯铁,而是铁矿石、焦炭和石灰催化剂凝在一起的烧结铁。当时分析原因是高炉体积小、温度不够所致。于是第二天决定多放焦炭,少放矿石,结果仍旧失败。第三天又炼了一炉,仍未成功。我们曾设想建一个大高炉,但即无技术又无资金,只得作罢。有的同志曾建议拿着烧结铁到市里报喜,认为这样可以促进其他单位,我和学校其他领导同志坚决不同意,抱定“宁受批评也不说假话”的态度。

(2)炼钢也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就是用土钢炉,将碎铁和添加剂溶解后炼成钢。结果炼出了一些,但计算成本是得不偿失的。另外由于无铁供应,只有停炼。就此有人提出得不偿失时,我在大会上还强词夺理地说:“虽然钢的数量不多,但把这些不多的钢,制造成精密仪器,价值不就高了吗?”

(3)承包建筑工程和烧耐火砖赚了钱,但所赚的钱使用不当,基本上被浪费掉了。共赚了近三十万,给学生生活补助五万多,其余二十余万盖了一栋两千多平方的四层楼房,名曰“十不用大楼”,即不用钢材、木材、砖瓦水泥等,其主要建筑材料是用电厂的煤灰,将煤灰加水拌和用蒸汽烘干制成砖瓦和楼板,用石膏做门窗。大楼盖起后,用了若干年,后来怕倒塌而拆除了。烧耐火砖的第一窑出了个大笑话,误将石灰土当成耐火土,出窑后经风吹雨晒变成了石灰。第二炉以后都是成功的,而且是抢手货。这一年的实践活动虽然失误很多,但也不能一概否定,从学校来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深入人心的,也是正确的。政治思想工作抓得比较紧,要求比较严格,纪律也比较好,和劳动观念、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意识也比较好,当时提出一个口号叫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因此,互相关心、爱护的风气较强。这一年特别强调党委领导、书记挂帅,党的威信提高了,但也有党包办行政事务的弊病,这种弊病在我们学校并不严重,原因是我们重视了集体领导。

从农村来看,平整土地、兴修水利、修建乡村道路等,成绩是显著的。从当时的条件看,如果一家一户的单干,或者用合作社的规模干,也是难以取得那么多成绩的。


浏览:199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平安
    平安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