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香沁我心—回忆爷爷王景槐(文/王明善)

槐鹤轩主人 发表于2017-07-26 17:52:46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每当想起他,不由我热泪盈眶,浮想联翩。爷爷的音容笑貌始终浮现在我的眼前,特别是爷爷不平凡的人生,令我时常自豪而感动。

      别梦依稀,三十年前的农历10月18日,爷爷走完了他83个春秋的人生旅途。忘不了爷爷驾鹤西去的那个寒风刺骨、雪花飘零、更刺痛亲人肝肠的日子,在这沭河岸边,近400户人家的王贺城村,男女老少皆因爷爷的去世而悲痛。邻里们来了,邻村的乡亲们来了,特别近百位回族父老也打破习俗,前往吊孝,行跪拜大礼。回族张兴业大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说:看看咱这方圆多少里,哪家没得过他老人家的济?……

这三十年来,坊间巷里,乡亲们仍然津津乐道爷爷的为公为人、善心善行。每遇此情此景,我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温暖、喜悦和激动。这岂不正像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看来,爷爷之所以深受家乡(贺城)一带人们的敬仰和爱戴,且被念念不忘,是与他老人家毕生一心向善、专行好事的做人准则,敢于担当、急公好义的优秀品质,以及豁达开朗、真诚处世的人格魅力所分不开的。

爷爷王景槐,1902年生于一个农耕为本、兼行义务推拿医术的积善之家。爷爷经常对我们说,祖上几代勤俭持家,靠劳动积累;到他辈上,家中已有近50亩土地;虽属涝洼薄地,但日子比较起来还算殷实。爷爷从小受到的是父辈们积德行善、人品至上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并继承了祖传的推拿医术,在乡间不分风雨寒暑,不计任何报酬,为乡亲们义务推拿除疾。几十年如一日,谁也无法统计,经爷爷医治得到康复的患者究竟有多少人次。

早在1928年,那是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沭河两岸经常受到土匪的袭扰,正处于青年时期的爷爷,被乡亲一致推举为王贺城村联庄会(大刀会)会长。他带头出资,并动员全村百姓,修筑围墙,自制刀枪棍棒,日防夜守,巡更查岗,有效的保卫了村民的生命安全。因此,爷爷又被公推为贺城村,包括黄贺和张贺前村、后村在内的行政村村长。任职十三年,爷爷信奉的是:村长不是什么官,就是在村中主持公道、办实事的人。

老一辈人评价爷爷“问公事”:秉公断直,处处为老少爷们着想;谁家揭不开锅,他就从自己家拿粮食接济。某年秋天,村上有户人家面临断顿,主人半夜时分跑到爷爷的谷子地里,割了一筐谷穗,回家后,他越想越觉得对不住爷爷,待到天未亮时,又将割来的谷穗挎到爷爷面前,并一再赔礼。爷爷却以诚恳的口味说:这没什么,你吃不上饭到我地里收就对了,这说明咱们走的近乎。说完后,爷爷执意劝其将谷穗又带了回去。

上世纪60年代,爷爷收留沿街乞讨的一位苏北盲疾老人,共同住在他为生产队看管菜园的看护房里,长达一年之久,待若兄弟,并让我们这小字辈称这位老人为爷爷。情系邻里,急人所难,有求必应,凡事都愿找他商量或帮忙,是乡亲们对爷爷的共识。爷爷对村上的孤儿,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有位无依无靠的青年到了30多岁还未结婚,爷爷则不顾冰天雪地,用木锨在前面除雪开路,让媒人到十几里外的村里提亲,终使双方成为眷属。

爷爷仗义执言,敢于担当;用他的话说:为人要凭良心,绝不能干丧德的事。1942年初,村公所会计负责的收支台账被村里一不法之徒(此人于1947年初,因反革命罪被政府镇压)所盗,盗者在于栽赃陷害其会计,以致查无对正,公报私仇。刚开始,组织上认为村会计有犯罪嫌疑,欲将其缉拿问罪。在危急关头,爷爷以村长身份站了出来,向组织作了人格担保,结果使这位村会计逃过了一死;然而爷爷却付出了“身陷囹圄、家门被封、罚粮千斤”的代价。真相大白后,有人对爷爷说:本不该你管的事,你非要管,这不白吃了大亏。对此,爷爷毫无悔意地说:我与他共事多年,深知他是个忠厚老实人;这钱粮一个不少,账本子没了就说人家贪污,不合情理;我是村长,有事由我兜着,是应该的;不论干什么事,得凭良心。直到晚年,爷爷还是认为:那件事他做的问心无愧。

以德报怨,不念旧恶,与人为善的品质,在爷爷身上甚为明显。1936年,村里有个绰号叫“小弯眼”的人,念过几天书,为人刁钻奸诈,曾以暗移桑墩、偷改地契、再先告状的手段,讹邻人八分多地;还曾借他人发生口角之机,煽动族群斗殴,而获渔翁之利;也曾不择手段地霸占出路,赖人墙基(其桩桩无耻勾当,后来均被他本族的知情人所揭穿)。1941年春,八路军郯东北办事处青救会主任张克华,对任村长的爷爷说:有人举报“小弯眼”的二儿子有颗枪,你知不知道?得让他交出来。爷爷说:八路军来村之前,“小弯眼”的儿子确实在醋庄亲戚武某家中借过一支“金钩枪”,并在村民面前炫弄过;没过几天,在醋庄集上,我亲眼见他将枪还给了武某。张主任相信了爷爷的话,就此了事。哪知事后,有人埋怨爷爷“太死板,何不就此办了“小弯眼”,也好解解大家的恨“。爷爷却坦然地说:如果当时我装作不知道,“小弯眼”肯定交不出枪,在那非常时期,他儿子还能有命吗?假设那样做了,虽解了众人一时之恨,但良心何在?大人不记小人过,得饶人处且饶人。爷爷这掷地有声的话,一直以来被人传颂。

抗战时期,即1940年初,八路军郯东北办事处先期进驻王贺村,并相继成立了苍马青救会、动委会。之所以选驻王贺村,看重的是这里相对闭塞的地理和较好的群众基础。一时间,其主要领导刘白涛、马培卿、徐金六、张克华等都以王贺村为“大本营”,而青救会主任张克华就吃住在我们家后院。此时,任村长的爷爷,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苍马办事处的各项工作,给于了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特别是筹集军粮、派送给养、动员参军、抗日宣传等方面,可谓轰轰烈烈,多次受到刘白涛等领导的表扬。据爷爷回忆,1940—1945年间,经他登门动员参军抗战的就有:王从真、王从吉、王从孝、王景法、王景玺、王景玉、王开功、王兴善、王朝玉等14位青壮年。事过50年,革命老前辈单永和满怀深情地说:当年我们住在王家贺城,就如同住在自己家里一样;王贺城真是个典型的抗日模范村。1990年初,中共中央委员、浙江省委书记、临沭县原县委书记铁瑛重访临沭时,回忆了当年在贺城一带的战斗岁月,并专门寻问了爷爷的有关情况。

更值得一提的是,爷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自家办学,除让我父、伯父兄弟俩学习外,还吸纳了本村、邻村的王、张两姓10余名子弟学习。待八路军115师进驻我村时,这些已经读书数年的学生们,在接受了抗日教育后,均走了报效祖国的革命道路;其中张守训、张国俊、张洪云参加革命后,分别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每当这些人或他们的子女回乡探亲时,都要亲自看望爷爷;乡亲们有去他们那里的,爷爷办学的话题也总在其中。

难忘爷爷的慈爱和教诲。由于父亲在县城工作,平时家里,我们兄弟几个就老是围着爷爷转,那膝下承欢的时光记忆犹新。爷爷对我们非常疼爱,但从不放纵、不溺爱,而是时刻教育做人处世的道理。常听爷爷说的“但行好事、善有善报、人过留名、唯有读书高”等,至今言犹在耳。还有爷爷常常讲的那些寓教其中的传统故事,无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前行。  

槐香沁我心,衷情言无尽。爷爷一生明理、端厚,善良、豁达,曾当选为临沭县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走了三十年,依然善行播众口,让人能记着,这就是我的爷爷。时间也许能带走一些记忆,但我们对爷爷的怀念却是深切而永恒的。

         王明善 2014年12月3日  于北京

浏览:1422次

评论回复
  • 甘玛

    2017-07-27 00:01:45 甘玛

    拜渎你们的文章,尽然都是些熟悉的故事,熟悉的人,文中提到的许多前辈也是我们的家的老熟人,我爷爷徐金六,父亲徐贞印,他们的老战友老领导刘白涛,刘炬,马培卿,王松山,一些王姓学子也许还是我爷爷学生,1942年你们爷爷身隐囹圄确实是我爷爷鼎力相助,如有空也请看下徐金六,徐相谦、主页便知道了。

最新来访
  • 沂水后人
    沂水后人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