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区长救了我们一家”(口述/黄财英)

牛家掌村 发表于2017-07-27 21:03:42

  1952年春,福建省顺昌县第五区(现顺昌县仁寿镇)区长赵沧海到辖区的洋墩乡(现顺昌县洋墩乡)复查土改工作。

顺昌县的土改工作始于1950年12月初.虽然负责接管顺昌县的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在北方老解放区都有过土改的实践经验,但为了慎重,县委还是按照上级精神,分三个阶段逐步进行。先在顺昌县一区(现顺昌县城关)的六街、余墩乡和二区(现顺昌县洋口镇)的白沙村进行土改试点,在取得新解放区土改经验后,方于1951年2月开始,在全县分两批开展土改工作。至1951年8月份,顺昌县的土改基本结束。

当时洋墩乡政府设在一户姓张的地主宅院内,院子里的大部分房屋土改时都已没收,作为乡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仅留宅院西面的两间房给地主家居住。

白天,赵区长下乡走村进户访贫问苦,督促生产,复查和解决土改遗留问题,晚上在乡政府住宿。当晚,赵区长半夜就被西房传来的哭骂声惊醒,他问乡通讯员是怎么回事?通讯员回答说,这情况已经很久了,那是老地主婆在咒骂与人私奔的女儿和不懂事的孙子(女),通讯员去制止后,西房的哭骂声停止了。

可是仅仅过了两天,西房的哭骂声半夜时又响了起来,深夜里悽厉的哭骂声,在静谥的山村显得格外悲戚搅人。恰巧通讯员去县里办事了,赵区长想去制止,但考虑到语言不通,沟通不便,就压住不悦和疑心没有过去,连续几个晚上都无法好好休息。

终于通讯员回来了。晚上,当西房的咒骂声夹杂着孩子们的哭声再次响起时,赵区长决定跟随通讯员一块过去,看看这个地主婆到底玩什么花招!敲门后,屋里的哭骂声突然停止了,赵区长看到开门的是位年约六十眼露惊恐神色的老妇人,床上有两个骨瘦如柴的孩子。

经通讯员翻译,赵区长了解到这是一户没有男主人的地主家庭。那位老妇人(通讯员所称的老地主婆)姓吴,私奔出走的女儿姓张,两个小孩——小凤和小弟是女儿所生。原来,解放前张姓地主家境殷实富裕,在洋墩有许多土地和一部水车。但随着家里两代男主人相续病逝,到解放前夕,仅剩下两代寡妇和孙子、孙女四人,靠收地租和经营水车维持生活。

土改时,因土地多,被划分为地主成份,所有的土地和水车都被没收了。土改后虽然也分到几亩土地,都是产量低管理难的山垄田。由于家里没有男劳力,田地又无人租种,因此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去年冬天,女儿忍受不了这样的苦日子,竟撇下老母亲和两个孩子,跟一位治牙病的游医私奔了,丢下老少三口,生活是雪上加霜更加艰难。为了生存,白天,老人去挖野菜,两个孙子去饭店乞讨,将饭店捞饭后剩下的米汤,带回家与野菜煮到一起充饥。每到半夜,孩子因饥饿哭闹,老妇人也连哭带骂撇下老人和孩子,不知跑到什么地方的女儿。 

听完老人的哭诉,赵区长沉默了,本想狠狠训斥一番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显然,洋墩乡在土改中对待这户地主家庭存在偏激。党的土改政策,即便是对待地主,只要没有罪恶,都要给他们留条活路。洋墩土改工作组没有考虑这户地主家的实际情况,没收了她们的田地和水车,断了她们的生活来源,无异置其于死地。于是,他安抚老人说,明天我到乡里去了解一下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想办法解决你们的问题,我们共产党的土改政策是不让一个人因土改而饿死。

第二天晚上,在乡政府专门召开的会议上,赵区长首先向乡干部们说明了解的情况,同时耐心地讲解党的土改政策精神,并根据这户地主家庭没有劳动力的特殊情况,提出自己的纠偏建议,终于说服大家将分给她家的土地置换成经营水车的部分股权,使她们能够从水车经营中获得生活所需的粮食(解放初,福建省闽北山区的稻谷脱壳主要靠水车加工,水车经营者通常扣除10%的大米充抵加工费),确保了祖孙三人的日常生活。从此,西房的哭骂声没有了。

事隔近70年了,当年的小凤现在已经当了奶奶,跟随在顺昌县城工作的子女生活,每当我们相遇时,她都会说:“我奶奶在世时常常唸叨说,是赵区长救了我们一家”。

2016年2月16日

  赵福龙整理于顺昌县老干局家属院

浏览:139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