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前模范乐陵石连生的故事

张枝梅村 发表于2017-08-22 19:57:18

在淮海战役等几大战役中,乐陵市一位支前民工冒着弹雨硝烟,运送物资、掩护伤员……他先后辗转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5个省,行程5000多公里,被支前委评为“特等功臣”,并荣获华东支前英雄奖章和奖状,其英雄事迹被登上了当时的《渤海日报》

石连生,1918年出生,乐陵市张枝梅村人。 1947年3月,石连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他参加了渤海一分区第一担架团,任2营6连3排8班班长。

如今,石连生已经去世,但他的英雄事迹却永远感动并激励着后人。建党90周年之际,笔者来到石连生的长女石书贞家中,寻访追忆当年发生在石连生身上的那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

为及时运送物资,他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全面打响。为了保证几十万大军的粮食和军用物资供应,鲁豫苏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他们不顾风雪难行和敌人的飞机扫射,采取肩扛、牲口驮、小车推等方式,日夜向前线运送物资。石书贞忆起父亲对她说的一件事:那时天气异常寒冷,气温降至零下十几度。物资能否及时运到前线,对战役的胜负影响重大。而要把物资及时运到,必须抄近路,从冰冷刺骨的黄河水中趟过。“决不能让这场战役败在我们手里!就是刀山火海,我们也要过! ”说着,身为队长的石连生第一个跳入水中探查水的深浅,在确认安全后,其他队员也一个个下了水。很快,他们冻得嘴唇由紫变白,身体开始麻木,话都说不出来,但他们咬紧牙关,小心地把物资高高举过头顶,挑战着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一步一步向黄河对岸挪去,提前将物资运到了前线。然而,石连生却从此落下了老寒腿的病根,一到雨雪天,骨头缝里便钻心地疼。

他的棉袍救了无数伤员,自己却经常冻得发抖

淮海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石连生的一件破旧半截棉袍,这件“珍贵文物”记录了当年一些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据石书贞讲述,淮海大战前夕,石连生穿着一件新棉袍从乐陵出发,率领一个担架班运物资、送伤员……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战斗。一次,从战地到营包扎所的道路被敌人截断了,石连生和队员张墨升、李依山冒着炮火冲上阵地,发现一个伤员在炸倒的矮墙下呻吟,伤员的大腿被子弹打穿,鲜血不断涌出,急需止血包扎。但当时找不到包扎物品,情急之下,石连生把伤员抱上担架,并迅速从自己新棉袍的下襟处抽出棉花为他擦血、堵伤口,又撕下袍襟布为他包扎。之后,石连生的棉袍便成了战士们的重要救命物资。战场上,一时无物给伤员包扎伤口,他就从棉袍上撕下布和棉花代替包扎物品;转运伤员时,没有棉被,他不是把棉袍垫在伤员的身下,就是盖在伤员身上为其取暖,而自己却冻得瑟瑟发抖……战役结束时,崭新的长袍只剩下破旧的半截。

在军民共庆淮海战役胜利大会上,担架团的政委看着撕剩下的半截棉袍对石连生说:“老哥哥,你可要保存好这件立了大功的棉袍,等到革命胜利了,它一定是件珍贵的‘文物’。 ”

炮火中,为掩护伤员他身上留下多处伤疤

石连生总是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自己。每当敌机前来轰炸,石连生就命令全班赶快卧倒,自己则趴在伤员身上,用身体掩护伤员,为此,他的身上留下了一处处伤疤。

在石连生的带领下,队员们都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挽救伤员! ”为了伤员们得到及时救治,石连生和队员们每次都是跑步运送,他们的脚底都是血泡连着血泡,有的甚至化了脓,但他们都咬紧牙,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休息。一次转运中,一位重伤员大小便不通,腹部胀得很厉害,生命垂危。由于找不到导尿和灌肠的医疗器械,无别法可想,石连生就用嘴给伤员吸小便,用手指给伤员抠大便,挽救了伤员的生命。因为事迹突出,1951年10月1日,石连生被山东省推选参加北京国庆观礼团,在怀仁堂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65年,徐州市建起了革命英雄纪念馆,在纪念馆内的革命英雄功劳塔上,刻有石连生的塑像。

浏览:233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七公主
    七公主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