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恒,1918年11月出生于山东荣成,1934年参加共产党活动,1939年入党 ,1942年6月任荣山区农救会会长,1947年任东海专区支持前线小车支队政委。在鲁南,苏北战场负责前线运输军用物资,后改为担架队参加南麻、临朐战役的救拥任务。如今,92岁的刘昌恒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支前寿星”。
没当过兵的“支前寿星”传奇很多
刘昌恒老人一生许多传奇的经历,曾经深入敌控区宣传共产党政策,被几十个日伪军围困;没当过兵,却带领乡亲们推着小车多次赶赴前线运送粮食弹药。“当时年轻气盛,确实也遇到过不少险情。” 刘昌恒老人说。
1942年3月的一天,时任荣成农救会干部的刘昌恒,与一名姓郝的同志深入到荣成的孔家村执行任务。“当时孔家村是日伪军控制的地方,我们化妆成老百姓到村里开会,宣传党的政策。” 刘昌恒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定好的,开完会后,晚上就住在农救会的一个雇工家中,可是因为开会时间过长,天已经很晚,所以就没去雇工家,住在了一个村干部家中。
“幸亏当时没有回去啊。” 刘老说。第二天拂晓,村干部就把刘昌恒叫醒。原来,因为特务报告,有几十个日伪军把原定住宿的雇工家包围了。“后来,鬼子没找到我们,就开始全村挨家搜查,” 刘昌恒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因为有特务举报,日伪军认准了村里肯定有共产党,所以每家都没放过。“因为我住的这家村干部,也是我们的人,明着给鬼子当保长,其实是搜集他们的情报,所以鬼子们还很相信他,最后我化装成这个村干部的远方亲戚蒙混过关。” 刘老说。
抗日战争结束后,刘昌恒并没有参军,而是继续带领广大农民投入到解放战争的支前工作中。1947年任东海专区支持前线小车支队政委兼支队长。“当时,我负责牟平、乳山、文登、石岛支前民工的工作,有4000多人。” 刘昌恒老人回忆说,当时自己带领着着4000多支前民工在鲁南,苏北战场负责前线运输军用物资。
“后来,小车队改为担架队,我又带领荣成、海阳等地方的5000多支前民工参加了南麻、临朐战役的救拥任务。”回忆起当年的支前任务, 刘昌恒老人向记者讲起了战斗的激烈,“当时我们在下面推着小车,抬着担架,天上就有反动派的飞机,一排炸弹下来,伤亡就很大。” 刘告诉记者,当时的支前民工,意识都很强,队伍被打散了,很快就会自动集合在一起。1947年年底,在莒县北杏村召开了评功大会,干部和民工百分之九十被评委一、二、三等功。华东兵站部派员参加评比大会,发给自己领导的支队“支前模范”奖旗。“当时我还不到30岁,首长还夸奖我说领导有方,应评为一等功。” 刘老说。
文化不高的“支前寿星”嗜书如命
“我文化水平不高,可是我就喜欢看书,小说、散文我不看,我只看党的文献和时政。” 刘昌恒老人说。而在刘老家里,到处可见各种书籍,连书桌也都有好几张。刘老告诉记者,自己喜欢上看书,是在自己半年的牢狱之灾中养成的。原来,在1966年8月,当时已经离职修养的刘昌恒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接下来的就是无数次的批斗会和半年的牢狱之灾。“也就是在坐牢时,看起了书,后来越来越喜欢。” 刘老回忆道,后来政策落实了,自己平反以后,就爱书如命了。“像《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等书,我都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现在还是没事就拿出来翻翻。”刘老说。
“我爸看书特别仔细,一看进去了谁叫都能听不见。”今年53岁的王旭明是刘老的小女婿,他讲起了刘老看书的故事。有一次,家里没人,老人自己在家看书,老人的外孙放学来看姥爷,可怎么按门铃,怎么敲门都没人回应,后来拨家里电话也没人接,最后打电话叫来了父母。“我们当时真的很害怕,老人有时自己在家,年龄又大了,也怕出点意外。” 王先生告诉记者,后来自己匆匆回到家,打开门一看,老人正全神贯注地看着书,一问,竟然一点也没听见。“后来,小外孙一见我就跟我伸手要电话费。”刘老乐呵地说。“后来,我们也就习惯了,如果敲门家里没人应,就知道老爷子肯定又看书入迷了,我们就悄悄进去,也不打扰他。” 王旭明说。
“我爸看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写写画画,圈重点。” 王旭明告诉记者,老人订购了许多党政、时政的书籍和报刊,只要新一期一出版,老人就会仔仔细细读上几次,看到重点,还用笔在上面圈画出来,有的还在边上写几句读后感。“过去哪能看到这么多书籍和报刊啊,现在多了,更要认真看每个消息。” 刘老告诉记者,每期书籍、报刊,只要有重大消息新闻,自己都会画下来,“不管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有特别重大的,我就整张报纸,正本书都保存好。”刘老说着,抱出一摞报纸,“这些都是有特别重大的消息的,比如奥运会,建国阅兵,胡主席的讲话等等,”刘老告诉记者,因为常年看书、看报,现在自己的眼睛被锻炼的很好,“只要光线好,连花镜都不用带。” 刘老说。
92岁的“支前寿星”身体健康
说起健康长寿方面的经验,刘昌恒老人把自己的长寿秘诀总结出了四句话:“人生基因是基础,思想情绪要控制,衣食住行要合理,的病还要找医生。”他认为,这四句话包含了自己92年的人生路途。
说起第一条,刘昌恒老人告诉记者,这个是他近几年看书、看报得出来的结论。“过去谁知道基因是什么东西啊,也就是近几年,我看报纸上介绍的,什么叫基因遗传,才慢慢领会到的。” 刘老说,自己家族也都健康长寿,自己现在92岁,眼不花、耳不聋,“我母亲经历过封建社会,经历过很多磨难,到了晚年,身体也很好,88岁才过世。”刘老告诉记者,基因是门很高深的科学,自己看书多了,非常相信科学。“我观察了,我的这几个孩子身体也都很好,这可能就是书上说的家族的遗传基因好吧。”刘老说,自己有三男两女5个孩子,大儿子已经70多岁了,身体也非常好。
“思想情绪要控制,这个可是重点,” 刘昌恒老人说,自己脾气一直很好,也不跟人红脸,什么事情都想得开。“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生气,情绪控制不好,基因再好也不行。” 刘老说,自己虽然经历过很多挫折,但是从来没消沉过,一直很乐观。“我爸经常跟邻居的老人一起聊天,从来没跟邻居红过脸,有什么事情都是乐呵呵地解决,有谁吵架了还经常去劝个架。” 老人的女婿王旭明说。说起脾气,刘老告诉记者,自己看不惯现在的年轻人,为了点小事就吵架甚至动手,“好多毛病都是气出来的,我从不生气上火,到现在去医院检查,我的心脏一点毛病也没有。”刘老说。
“衣食住行要合理,这可是所有长寿老人的共同点。”刘老告诉记者,在穿着和饮食方面,自己从来不要求什么,是要穿着不冷,能吃饱就行,再加上合理的运动,人肯定长寿。“现在生活是好了,想吃的东西都能吃到,想喝的酒都能喝到,但是凡事要有个量,只要量合适,身体就受得了,一旦超量了,比如喝酒喝多了,肯定就会难受。”刘老说。而说起衣食住行,老人的女婿王旭明告诉记者,老人从不挑食,平时吃饭以蔬菜为主,鱼肉也吃,但是吃得不多,平时也喝酒,但是很有限,基本保证在一天1两多酒。关于运动,王旭明说,老人平时最注意动静结合,静时就安心看书,不受打扰,动时就散步走路,活动开筋骨。“我们住在翠苑小区,我爸散步时一般是从小区出来,沿着南山公园的马路转一圈,少说也有个三、四公里的路呢。” 王旭明告诉记者,老人喜欢走路,很多年养成的习惯,别人拦都拦不住。“现在因为天气冷了,我们子女也不赞同老人出去散步,可只要天一放晴,他还是愿意到外面走走。”王旭明说。
最后,老人说起了自己最后一个长寿秘诀:的病还要找医生。“现在的老人,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经历过落后和贫穷,有的迷信,相信的病找‘神仙’,有的因为从穷日子里过来的,的病后心疼花钱治病,就一直耗着,这都不可取得。” 刘老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最相信的就是科学,如果感觉不舒服,就会到医院检查检查。“定期检查身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现在的中青年人,他们的身体不一定有我的好呢。”刘老说,现在的人一定要相信科学,有病看医生,才能保证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