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的伯父叫吴登排,1925年生,听奶奶说,伯父在他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个子最高,十五,六岁时已长成大人.小时候,上过一年多私塾,学习很用功,成绩很好,深得先生的赏识.从小很懂事,做事很有主见.参军后,更是我心中的英雄和榜样。在抗日战爭最复杂、最艰苦的1942年,当时伯伯17岁,带头参加了八路军老六团。当了4年多兵,打了4年多的仗。在同日伪军打了三年多仗的日子里,他是多过家门从不入,在四平战役中牺牲时.非常壮烈。是为了不当俘虏和连累战友,就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我的家乡莒南县在鲁东南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属滨海地区。当时滨海区的范围北起胶济铁路,南至陇海铁路,东临黄海,西界沂河。
1941年春至1945年秋,山东党、政、军(含115师)首脑机关就长期驻在莒南县的大店镇,我的家乡因此成为山东革命斗争的中心根据地。
从1941年起,鲁东南地区进入抗战最困难的时期。“皖南事变”后,东北军一一一师在顽固分子陶景奎、孙焕彩等把持下,积极反共,并策动朱信斋部叛变,配合顽固派进攻抗日军民,日照、莒中和莒南县处于艰苦的三角斗争中,几乎每天都要和顽固派打仗、周旋。对于这些事情,伯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带头参军
1942年是对敌斗爭最复杂、最艰苦的一年。就在这年春的一天,山东八路军主力部队老六团(全称是山东军区滨海军区第六团)来到我县征兵,在当时那样环境中,当地流传着"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捻丁"说法,征一个身强力壮的兵非常困难。17岁的伯父却主动报了名,而且将年龄多说了二岁,参加了队伍.当时我奶奶走娘家去了,不在家,等到我的叔叔(排行老三)去把奶奶叫回来时(来回二十多里路),伯父已经跟部队走了.伯伯是当时第一个参加主力部队的人,为周围村庄群众带了个好头。
不打败日本鬼子不回家
听奶奶说,老六团是山东八路军滨海军区主力部队,指挥部就在--日照县的范家楼村,离我家八十多公里。伯父一直随部队在滨海地区同日伪军战斗了三年多.但是一次也没有回过家.奶奶说,大禹治水是三过其门而不入,你伯伯是三年多(从1942年春至1945年10月)十多次路过家门口从不入(好多次战斗都是发生在我家周边,行军都要经过家门口)。
奶奶说伯伯在部队,首长和同志们都非常喜欢他。
有一次,老六团在莒南县境内打了一仗,奶奶听说后,摘了一兰子红枣,就找到了伯父所在的部队,看了一次伯父.一见面,伯伯就连忙向奶奶道欠,解释参军时因时间来不及等奶奶回来,他知道奶奶会支持他参军的(奶奶当时思想进步,以后当过妇救会长)。这二年虽然在家乡周围打仗,但是部队有纪律,也不能随便回家的,并且说,他也非常想念奶奶,还笑着说:等打败了日本鬼了,就天天陪着奶奶。把奶奶说得心里高兴极了。
连里的干部战士也都来看她.都像见了自己的母亲,问寒问暖,非常亲热.伯父当时是一个班长,和大家的关系非常好,简直就如一家人一样.奶奶把枣分给了部队在场的每一个同志,也给伯伯分了一份,放衣袋里,伯伯光顾了和奶奶说话了,一直未吃,好多战士吃完后又去吃伯伯衣袋的,奶奶说看到这情景心里真是高兴。
第二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老六团又要去打鬼子,并掩护乡亲们转移.部队首长向奶奶讲明情况后,把奶奶安排给当地村干部负责安全转移回了家.
奶奶自从见了伯父这一面后,就对伯父放心了.对这支队伍也放心了.
壮烈牺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了,抗日战争胜利了.奶奶一家人盼着伯父能来家看看.但是,好梦未能成真.因蒋介石又发动内战.1945年10月,因时间紧迫,伯父又来不及向奶奶和家人打招呼,就随着主力部队去了东北。
伯父就这样又悄悄地走了.一去几年,杳无音信.
1950年九月,由当地政府传来了伯父在1947年四平街战役中牺牲的消息.并给发了一个《烈士家属证》......
听奶奶说, 后来有伯伯的三个战友来我家告诉了伯伯牺牲情况:一个是邻村一个姓吴的伯伯说,伯父当时是排长,他的双腿都被机枪打断,因为流血多,已经快不行了,部队撤退时,他背着伯伯,因为伯伯1米8几的个子,他几乎走不动。伯伯就坚决地对他说:“你放下我吧,这样谁也活不了,”当他放下后,伯伯为了不当俘虏和连累战友,就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据说这是“老六团”的传统,宁死也不当俘虏)。一个是腾县来了一位伯伯,是伯父的战友和好朋友,从四平街战役中下来后,也是多处负伤,他说是从死人堆里出来的.还得了精神分裂症.这个伯伯离我家一百多公里,千方百计找到我奶奶,就住在我家,认了奶奶这个干娘.奶奶找人为他治好了病后,又为他搞了个卖烟卷的生意,他讲述了伯父的牺牲的情况和那次四平街战役的悲惨,悲壮...他说打完那仗后,他们整个连队只剩下一半人.连队干部几乎都牺牲了。一年后,这位伯伯又回到了腾县.还有一个莒南县路镇六村的王伯伯,也是全身伤痕,治好伤后,也来我家向奶奶讲明了伯父牺牲的情况.后来这个王伯伯转业到青海省民和县粮食局工作,因身体伤病,在文革前仅40多岁就逝世了.
后 记
我是一个名国企退休干部。先参军后转业,一直在宁夏、青海和甘肃生活了35年,退休后回到了家乡临沂。我伯伯兄弟三人,伯伯是老大,我爸爸是老二,叔叔是老三。从抗日战争时期起,我全家都一直拥护共产党和新政府,爷爷是一个老实的农民,奶奶当过妇救会长,经常做一些支前工作,爸爸当民兵,还参加过淮海战役随部队支前八个月。叔叔也参加民兵,因经常在野外露宿得了病,于1949年病逝。我是1950年出生的,从小就和奶奶在一起作伴。这些事,都是奶奶告诉我的。
几十年来,因烈属证上填写的资料中,伯伯的年龄、职务和牺牲时间都与三个战友说的情况不一致,一直是一个迷。我查找了多年,四平纪念馆的一个同志也帮助查找过,都因烈属证上填写的资料是45年去东北前的资料,所以都没有结果。直到今年四月在一个叫英子的博客转载的“四战四平烈士名单”中查到了伯伯的详细资料,才解开了几处不一样的迷。原来伯伯到东北后是一纵二师六团排长,他是在1946年四平保卫战中牺牲的。这样他牺牲时实际年龄是21周岁。
21岁,可是人生最好的年代啊!他却静静地长眠在了东北这片黑土地上,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感谢四平民政局孙春林等同志为四平战役著书立传!感谢四平市政府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些先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