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守,国民党80万大军向南溃退,战火很快烧到山东。日军第五师团3万多人,分两路渡过黄河,于12月27日侵占济南。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10万人马,不战而逃,象黄河决了口似的,漫山遍野地向南逃窜,途经之地,洗劫一空。日本强盗的铁蹄长驱直入,践踏着山东的大好河山。他们和汉奸、伪军一道,妄图把山东人民变成日本汉奸统治下的奴隶,任其宰割!亡国灭种的大祸已降临到山东人民的头上。不愿当亡国奴的山东人民,只有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领导下,向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才有光明的出路。
(一)省委的决心
抗战开始以后,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关于发动武装起义,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决定在全省发动、组织抗日武装起义,并且决定省委直接领导泰安、莱芜、新泰、泅水地区的徂徕山起义。
省委为什么要直接领导泰、莱、新、泗地区的武装起义呢?目的是从实践中摸索经验,闯出一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路子,以便指导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和开展游击战争,保证武装起义的成功,并创立山东抗日根据地。
那么,为什么又要在徂徕山发动武装起义呢?这是由于徂徕山所处位置决定的。徂徕山位于泰安县东南端,距县城30多公里,它北靠泰山,南接蒙山山区,东连莲花山、沂蒙山区,西通泰西大峰山,四周群山环绕成为天然的屏障。占据徂徕山,可以控制北面的泰(安)、新(泰)、泰莱(芜)、南面的新汶(上)、西面的泰汶几条公路和津浦铁路等等交通命脉,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另外,徂徕山地处山东的腹心,在此建立根据地,便于和全省其他根据地进行联系。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一地区有党的工作基础。泰安党组织经过整顿、恢复,掌握一些干部,较有生气。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所以省委决定直接领导泰、莱、新、泗地区的武装起义,而且相信这里的抗日武装能够发动起来。
(二)起义的准备
省委决定在泰安地区,包括莱芜、新泰、泗水和泰西的宁阳等县发动抗日武装起义。首先的一个任务就是开展组织工作,发展与壮大党的力量,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抗日救国的各种力量。10月,省委从济南转移到泰安县城,即布置加强泰安党的工作,成立了泰安县委,由鲁宝琪任书记、于一川分管宣传工作、夏天庚分管组织工作。由他们领导开展这里的工作。派刚从监狱释放出来的程照轩、侯德才和从延安来的红军干部赵杰,在六区成立区委。程任书记,侯任组织委员,赵杰任军事委员,突击在山阳、楼德、东良庄、西良庄、茅茨、白塔、朱家庄、苗庄、王庄、马家沟、柴城等汶河以东一带地区开展工作。他们当时的突击任务是:第一,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组织抗日救国会等等抗日团体,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第三,筹备武器,组织武装起义。六区一带处在徂徕山脚下,穷乡僻壤,老百姓生活困苦,加以豪绅地主的剥削和国民党政府的压榨,早就盼望有人来解救他们。程照轩是山阳村人,1932年5月在曲阜省立第二师范上学时,被韩复榘省政府逮捕,打的是共产党的官司。所以泰安六区山阳一带群众,特别是小学教员都知道他。贫苦群众听说赵杰是共产党派来搞抗日游击战争的,无不欢天喜地,觉得有盼头了,许多人上门来找。在六区突击开展这些工作,几乎用半公开的方式进行。因为六区区长兼民团队长程子源是程照轩的堂兄,经过程照轩他们做争取工作,已经是倾向于我们了。程照轩就向社会关系中的抗日积极分子进行宣传,团结了很多青年农民、青年学生、青年教师,党在群众中有了基础。那些热心抗日的青年和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积极分子,到处给我们造声势,说:“红军、八路军来到徂徕山,有几千人啊”。
莱芜党过去有100多个党员,200多个贫雇农群众,但因1935年县委刘北戈、周茂森的叛变,党的组织受到破坏,有些党员被捕,有些被迫离开家乡,支部也停止活动。1936年,省委调整了县委的领导成员,派秦云川(又名秦化龙)回莱芜,整理恢复莱芜党组织。1937年9月,又派孙汉卿去帮助工作。这时候,莱芜已经从莲花山降寇村经鹁鸽楼村、鲁西村、何家庄村到刘家封邱村建立了一条线的组织联系,将老支部恢复起来了。省委面对着抗日斗争已到发展游击战争的严重任务,1937年10月,又派北方局介绍到山东来的东北流亡同学会的党员刘居英为特派员,前去帮助工作,并带三项任务与县委研究确定:
第一、对群众广泛进行“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宣传;开展上层的统战工作,着重宣传抗战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分阶级、党派、团体、信仰,一律团结起来,有人出入,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共同抗战。
第二、加紧联系失掉关系的党员,整理恢复党的组织及发展新党员。
第三、发动抗日游击队,分3个点进行。通过党员分工,对每个党员要求至少动员2至3人参加抗日游击队,有枪带枪,无枪借枪;每个党员必须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串联和发动。建立3个中心点是:以三区的鹁鸽楼村为中心,南到降寇村,北到汶河边马、刘二庄,以黄仲华、秦云川、鹿秀岩等同志为核心;十区南半部以鲁西村为中心,南到白塔子、圣井、三官庙,北到丰登官庄、石家泉、柳行沟,西到桥沟、杏子等村,以“民先”队员亓象岑同志及孙启明、毕指南、吴健章、曹春耕、陈侠等同志为核心;十区北部和二区南部以刘家封邱为中心,南到三区的安家台子村,北到吐丝口镇的周围,西到亓家官庄,李家丈等村,以刘夏峰、刘子正、刘舜卿、刘木易等同志为核心。
10月,被韩复榘关在监狱的莱芜党员及同情者先后被释放;莱芜在外地隐蔽的党员也先后回县,有些参加了领导工作;党员近100人恢复了关系;党组织的力量大大增加,成为发动游击队的核心力量,形势大有好转。
新泰县党组织抗战前遭受破坏,和上级失去联系。1937年9月底,省委派孙汉卿去新泰帮助工作,发动组织抗日武装。11月,董琰、李枚青从监狱释放回新泰,决定由董琰、李枚青、王宪亭、刘少傥、王迫悟、王德一、单昭洪等同志组织县工委会,董琰任书记。县工委在新泰7个区分别进行:一,组织抗日救国会工作;二,发展党员;三,发展抗日游击队员,有枪的带枪,无枪的借枪。具体分工为:王迫悟、董林汉负责一区、城区,王宪亭、苗培芝负责七区,周星夫、王德一负责六区,单昭洪负责五区,刘少傥、王建青负责三区,韩顾三、李春之负责四区,董超负责二区。任命郅润卿、杜文泉为交通。分头展开活动,秘密进行工作。1个月的时间,发展了1000多人,编了20个中队。管竹溪(即管戈)和周益田在泗水、宁阳也发动、组织抗日武装。省委还派李仲林和邵德孚去沂蒙山区的沂水,把沂水党恢复起来,建立了县委,给予县委发动抗日游击队的任务。李仲林然后又去莒县、日照等县恢复组织,开展工作。派出狱干部张北华去津浦铁路西的泰西大峰山一带活动。
(三)率众上山
12月24日,省委机关撤出了泰安城,转移到篦子店。在篦子店,省委又召开了行动会议,参加的人都是参加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有林浩、洪涛、景晓村、孙陶林、程照轩、马馥塘、鲁宝琪、夏天庚、武中奇、武思平等同志。会上分析了敌人占领济南、泰安后可能发生的情况I研究了我们的对策;确定了起义前具体工作事项、起义的具体时间、定军队番号、做红旗和八路军臂章等;派刘少傥到新泰县、刘居英到莱芜县传达会议精神。
关于起义的时间,我们按省委的规定,选择在韩复榘的军队正在溃退与日军尚未到达或虽已到达尚未立稳之际。过早或过迟,都不利于我们的起义。随后,省委机关一部分和平津流亡学生、“民先”队干部,泰安县委和泰安县人民抗敌自卫团部分人员,陆续转移到徂徕山东南脚下的山阳村。林浩由篦子店带领省委机关一部分,以及泰安县委的鲁宝琪、夏天庚、于一川和“先民”队、妇女救国会员先上徂徕山。我和景晓村去山阳,等赵杰、封振武、封虞臣、冯平、李子敬、陈善等发动的队伍到齐后,作为第二梯队一齐上山。封家和楼德的武装队伍原来已发展到100条枪,但上山那天,带上山的仅30几条。因为快要过春节了,一些人还难以改变过春节的老习惯,说在家过个团圆年再走。所以没有完全带走上山。我们第二梯队也在31日赶到徂徕山。就在当晚,我们探知,泰安县城已经失陷。
我们上山以后,和一些主要负责同志先到各单位看望认识一下。到民族解放先锋队和山东省青年学生抗日救国会那里时,发现了许多没有见过面的青年同志,询问之下才知道是昨天从济宁地区赶来的原政训班的青年学生,是由到鲁西南开展工作的鲁西南工委委员、“民先”省队部组织委员江明同志动员回来的。当时在大寺的,我现在记得的:省委机关有林浩、景晓村、李林、李均、武中奇、武思平等人;红军干部有洪涛、赵杰;泰安县的有马馥塘、赵笃生、鲁宝琪、朱玉干、程照轩、夏天庚、封振武、李子敬、封虞臣、李镇卿、陈善和他侄子;平津学生有孙陶林、李焕、徐仑、胡寅、孟英、许言、简戎、彭子芳等人;济南的李春、王若杰、鲁光、孙正、郭济民、燕志隽等人;新出狱的有侯德才、李泽如、金明、周明等人;女同志有杨纯、唐克、赵新、蒋平、何浩、王冰、范琳、傅生、韩豁、夏明等人。
起义队伍里面还有全副国民党军队装束的5个大兵,每人都有一支钢枪,佩带刺刀,子弹满袋,还有手榴弹。他们5人原来是韩复榘的第二十二师谷良民的部下,是从潍坊一带撤下来的。他们的名字是李怀英、韩德、徐福礼、刘玉、杨忠,都是山东曹州府一带人氏。那天他们从大寺经过,被我们发现,就派武中奇向他们说明我们是八路军抗日游击队,是坚决抗日的,欢迎他们参加。经过做工作,最后,他们都愿意留下来,参加了我们的起义队伍。
县委动员出来的大都是青年学生和青年农民,听说要上徂徕山拉队伍起义,他们带着土枪、大刀,红缨枪纷纷跟随我们上徂徕山。在农村动员出来的,真是子弟兵,不是兄弟、爷们,便是至亲近邻。
参加我们起义队伍当时到达徂徕山的约100多人,其中有工人、农民、士兵,也有教员、学生、职员。他们穿的服装各式各样,有穿棉袍的,有穿大褂的,有穿制服的,还有个别穿西装的;手里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有“汉阳造”,也有“老套筒”、“土压五”和匣子枪,还有大刀、长矛等等。服装虽然不整齐,武装虽然不精良,但是,同志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昂。我看到起义队伍这种精神面貌,感到我们发动的武装起义一定能够成功,对抗日游击战争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四)起义誓师
1938年1月1日,阳光灿烂,是一个我永生难以忘却的光辉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山东省委正式宣布徂徕山武装起义;就在这一天,“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光荣诞生了!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全山东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点燃了!
起义誓师大会在大寺举行,由孙陶林同志司仪。大会开始,首先升起了缀有镰刀斧头的红旗,旗中间有武中奇写的“游击”两个大字。这旗帜是由韩豁、赵新、傅生等女同志缝制的。接着,我代表山东省委宣布正式起义,起义部队命名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第四支队的番号全称,开始定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后来在日常使用时,因番号太长,习惯地将“八路军”省略,只用“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同时宣布省委决定,洪涛为支队司令员、赵杰为副司令员,并介绍了他们的简历。我为政治委员,林浩为政治部主任,并推荐马馥塘为经理部主任。这些任命宣布后,同志们热烈鼓掌表示欢迎。接着我讲了山东开展游击战争的意义,强调了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意义。
随后,对起义部队进行编队。160多人,暂编两个中队,省委机关、泰安县人民抗敌自卫团、泰安县委一部分和青年学生编为第一中队,选李怀英为中队长;赵杰、封振武、封虞臣、冯平等同志从山阳带来的同志编为第二中队,选封振武为中队长。
誓师大会以后,新泰县的起义队伍,分别由孙汉卿带领兴隆屯一带的,董琰、李枚青、刘少傥、王德一等同志带领董家庄一带的,单昭洪带领刘杜一带的,以及医生张一民等,先后赶到徂徕山光化寺。新泰县共来30多人,编成一个排,编入第一中队,单昭洪任排长。1月4日,刘居英、程绪润、秦云川等同志带领莱芜的起义队伍,从莲花山来到徂徕山。他们被编为第三中队。到此,起义部队的人数已达500余人,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初步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