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1916—1996),原名尹圭璋,别名尹浩林、骆忍,牟平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理省委书记兼四支队政委、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山东第一区(大鲁南地区)区党委书记兼一军区政委、胶东区党委书记兼胶东军政委员会书记、胶东军区政委。
1933年,林浩考入济南高中读书。1933年下半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大肆破坏,山东党组织与上级失去了联系。此间林浩先后担任中共济南高中党支部书记、济南市工委委员、济南市委书记。
1936年春天,中共北方局派黎玉来到山东后,重新组建省委,黎玉任省委书记,赵健民任组织部长,林浩任宣传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1936年9月,林浩高中毕业。为了恢复发展党在鲁南一带的联系,林浩到费县师范讲习所做了语文兼数学教员。林浩积极在学生中开展工作,发展了十几名党员,成立了中共费县工委。在这期间,省委组织部长赵健民被捕,黎玉写信要林浩马上回济南。林浩回到济南后继续担任省委宣传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同时分工负责鲁东工委、淄川矿区、费县党的工作。
1937年7月,黎玉参加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后回到山东。根据中央、北方局的决定重组山东省委,黎玉任书记,张霖之任组织部长,林浩任宣传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之后,省委派林浩先后赴淄川、博山、张店、青州等地,传达省委关于组织抗日武装的指示,检查矿区工作,并建立了鲁东工委和益都县委。林浩还派于文彬、赵明新、廖容标、韩明柱等部分红军干部到鲁北、鲁东等地去贯彻省委指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林浩根据省委的指示,注意做社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抗敌后援委员会,开展募捐活动,支援抗战。在济南公开成立了文化、学生等各界救国会及“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组织,进一步推动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10月中旬,山东省委由济南转移到泰安,在泰安文庙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迅速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起义,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决定直接领导包括泰安、莱芜、泗水、宁阳、沂水及泰西大峰山地区的徂徕山武装起义。1938 年1 月1 日,徂徕山武装起义按期举行,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林浩任省委副书记,负责四支队政治部的工作并兼四支队组织科长,后又兼四支队第四中队指导员。
2 月中旬,省委在新泰刘杜召开扩大会议,决定黎玉赴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黎玉走后,林浩代理省委书记兼四支队政委。四支队在刘杜兵分两路,林浩、洪涛带一、三、四中队为北路,去莱芜、博山、淄川一带活动,开辟以莱芜为中心的根据地,扩大抗日武装。进军莱芜县城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莱芜县行政委员会。之后,林浩带一个中队为先锋,进到博山石马地区,与博山县工委张敬焘、徐化鲁领导的武装会合。林浩批准并派一个中队与博山县武装一起,共同和国民党李兴唐、吴鼎章部组成联军攻下博山县城。4 月中旬,林浩率部到达淄川马棚村, 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一部会合。
2 月底,林浩在磁窑坞主持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会议确定了当前的中心任务: 一是整编部队,寻机作战,扩大影响,以利发展;二是广泛争取群众,孤立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开辟根据地,把游击战争推向一个新阶段。会议还特别指出应在游击战争已发动起来的区域,建立一支具有野战性和机动范围较大、军政素质较高、战斗力较强的骨干队伍,以适应日趋尖锐复杂斗争的需要。为此,决定将徂徕山起义的四支队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黑铁山起义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二师;组织南下指挥部,洪涛任指挥,廖容标任副指挥,林浩任政委。
省委扩大会议后,部队稍作休整,即南下莱芜。四支队南路部队北上莱芜县城, 两路部队会师莱芜城。此时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气焰嚣张,纠集大批武装,逼近莱芜城,企图围攻抗日武装起义部队。在经过多次谈判无效后,林浩、洪涛率部在莱芜方夏与顽军打了一仗,狠狠地教训了秦启荣军反共顽固派。
1938 年5 月,中央派郭洪涛来到山东,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 郭洪涛任省委书记,林浩任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7 月,省委决定兵分两路,林浩、周赤萍率北路,北进沂蒙山区开辟根据地,并与廖容标率领的三支队一个团会合于蒙阴、沂水县的岸堤、旧寨、坦埠一带。下旬,南路部队也到达岸堤。省委在岸堤召开了会议。会后,廖容标、林浩率四支队一部到胶济路北,在邹平、长山一带配合八支队袭击“扫荡”的日军,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
1938年底,张经武随黎玉来到山东,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山东分局,郭洪涛任书记。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林浩任四支队政委,集中精力于四支队的工作。林浩和支队其他负责人一起对四支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对部队进行整编训练,提高部队军政素质;二是抽调部分干部,深入到莱芜北部农村,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建设根据地。同时,在泰(安)莱(芜)公路上对日伪军进行了多次破袭战和伏击战,在莱芜东北的大小王庄和莱芜东部的苗山分别对日伪军进行了反“扫荡”和袭击作战。对顽军秦启荣部进行了两次反击战,打击了敌伪顽,扩大了抗日民主力量的影响。
1939年7月,山东分局、山东纵队调林浩去一区(大鲁南地区),任一区党委书记兼一军区政委,后又兼任一区军政委员会书记。一区的范围为胶济路南、津浦路东、陇海路北地区,辖五个地委和五个军分区。对外一军区也叫山东纵队后方司令部。林浩带领区党委、军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工作,深入到地委、县委,具体检查、帮助、督促下级机关开展工作。到蒙阴北帮助二地委、二分区和蒙阴县委,消灭了那一带十分猖狂的地主武装,开辟了这一地区的根据地。到党组织力量较薄弱的五地委所辖地区(即鲁东南),直接指挥军区特务团与地委、分区共同开展、加强鲁东南地区的工作,分别在莒南和莒(县)日(照)公路南北,粉碎了日伪军“扫荡”和顽军的进攻。协助成立了莒县、日照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上半年,山东分局决定撤销一区党委,任命林浩为胶东区党委书记兼胶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七八月份林浩到了清河区三支队驻地,根据山东纵队指示主持召开了三、五支队党务工作会议,传达了纵队党代表会议精神(因日军“扫荡”,三、五支队的负责人没能参加会议)。林浩于9月底到达胶东。
林浩去胶东后,为了统一对敌顽斗争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方向,即主持召开了军政委员会(区党委、五旅、五支队主要领导组成)会议,研究了中央和山东分局的指示精神,分析了形势,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总结了前一段的经验教训,确定了下一步斗争方针:进一步开展党的工作,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放手发动群众,甩掉“尾巴主义”,尽快壮大抗日武装,壮大人民力量,与敌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坚决反投降、反“扫荡”。会后,为扩大与巩固大泽山根据地,区党委决定从部队机关抽调一批骨干力量,组织了200 人的工作团,深入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区,加强群众工作,发展党员,整顿党的组织,健全群众团体,建立自卫团等群众武装。上述措施,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为胶东区党政军机关在大泽山区站稳脚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1 年春,根据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示,胶东区成立了反投降指挥部,林浩任政委,与许世友、吴克华一起,指挥胶东部队和清河区独立团,实施了5 个月反投降战役。先后进行了牙山、郭城、榆山会战和发城周围战,击溃顽军2 万余人,把大小十几股顽军部队逐出胶东区腹心地带,给以赵保原为首的胶东顽固派以沉重打击。扩大了抗日根据地,胶东区的主要山区大泽山、牙山、昆嵛山,全部为八路军控制。
1942 年下半年,在原五支队基础上成立胶东军区,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同年,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残酷“扫荡”,兵力最多时达1.5 万人。林浩与胶东区其他负责人一起,领导胶东抗日军民,不怕流血牺牲,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敌人“扫荡”,保存了力量,保卫了根据地,闯过抗战时期最艰苦的关头。
1943 年春,林浩参加了山东分局五年工作总结会议。山东分局根据中央《统一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为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公布胶东区党委重新成立,林浩仍任书记。新成立的区党委统一领导根据地党政军民工作,并重新成立胶东军区,林浩仍兼任政委。新成立的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抗日军民积极开展反“蚕食”斗争,组织武工队深入敌后斗争。同时加强政治攻势和反顽斗争,给敌伪顽以新的打击。在根据地内部开展整风和大生产练兵运动,建立“三三制”政权,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1944 年秋,胶东区为扩大东海、西海、南海、北海4 个根据地的联系,于8 月上旬对敌展开了秋季攻势。到9 月下旬,歼日伪军5000 余人,攻克、迫敌放弃据点130 余处,解放人口140 万,4 个地区根据地完全连成了一片。
1945 年2 月5 日,胶东区党委和军区发起了讨伐胶东顽军头子赵保原战役。林浩与吴克华等军区其他负责人一起,组织指挥了这场重要战役。经9 天连续作战,歼灭赵保原主力1.2 万余人,缴获大批枪弹物资,解放人口70 万。1945 年8 月,山东分局、山东军区为执行中央提出的大反攻任务,将全省八路军编为五路大军,向敌伪展开大反攻,胶东区部队为第三路,许世友任指挥,林浩任政委。到9 月中旬,第三路军攻克、收复据点100多处,歼灭敌伪军12万余人,收复烟台、龙口、石岛等重要城镇十几座。胶东半岛除青岛、胶县、即墨(八路军一度攻克)外,全部获得解放。
1947年以后,林浩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政委、党委书记,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政委兼代司令员,华东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浩历任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林浩被授予少将军衔,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96年11月14日逝世。(臧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