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鲁,原名王绪达,1926年出生在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屯头村。父亲是山东著名抗日开明人士王清坤,伯父王清东也是山东著名抗日开明人士。兄弟姐们全部投入革命,其伯父家大哥是肥城县敌工部长王振毅,弟弟是革命烈士王振忠[1]。1934年上学,1943年家庭因全家抗日遭劫难,全家近30口人被大汉奸鲍星三抓到肥城县演马庄坐监。当时,王振鲁在肥城伪师范上学,在老师、同学帮助下,逃亡解放区参加抗日工作。1943年4月,进入冀鲁豫第四中学学习。
王振鲁天资聪敏,文化基础好,1945年春调地委《泰运》党刊任编辑部主任。党刊编的水平较高,真正反映指导了党的战时工作,受到领导重视。
1946年春,组织上推荐到太行山潞城党中央办的北方大学文学系学习。当时,由文化界名人范文澜任校长,丁玲、光为然任文学系主任。
1947年7月,以新华社记者身份到黄河前线实习,写了不少好的战地通讯、散文、诗歌,在文学上有相当造诣。他的诗和文章,充满着革命的激情,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信心和忠诚,对革命的人民、战士、群众,给予极大的力量和鼓舞。
人生经历
1950年郑州解放后,任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负责豫剧改革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和戏剧调演活动,取长补短、交流经验、改进唱腔、音乐伴奏、唱词,特别是旧剧内容,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做了大量工作,付出相当心血。改革后的新豫剧晋京演出后受到毛主席接见,称赞新豫剧改得好。1958年后,先后在《河南日报》及河南教育界任总编辑、局长、厅长等职务,四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量人才。
王振鲁善良仁慈,以读书持家,十分注意孩子们的培养,教育孩子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1985年,他得知外孙王克煜[2]做了报社的记者,写信叮咛嘱托说,孩子,做记者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不但文笔要好,还要有腿上的功夫。一定抽时间多读书,做到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消息、通讯、调查报告都要研究,做到精通各种文体,甚至散文小说一类的文学作品也要拿得起放得下……“记者是无冕之王”,是外界局外人对记者的看法。其实,记者是一种责任,不仅要作党的喉舌,还要保护弱势群体,替他们鼓与呼。尤其当今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观点,记者的责任就更重了,不但要弘扬善良美好,还要抨击邪恶丑陋,每个记者都应当为消除不和谐现象而奋斗。孩子记住一句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永远是记者的职责,记者应及时把事实真相告诉读者,与读者同呼吸共欢乐,记者既要热情如火,又要嫉恶如仇…… 王振鲁一封家书足见其思想精髓。
1990年离休后,王振鲁又和一部分老教育家创办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任校长。
2000年2月28日在郑州逝世。
诗作
王振鲁出版教育作品多部,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涉猎广泛,有教育、戏曲、文学等。摘南下时赠曲子玉同志的自由诗一首如下:
我们是革命青年,
一定要有蓬勃的朝气!
坦白、直爽、勇敢……
大胆的暴露自己,
向不正确的思想斗争!
向共产主义真理屈膝。
我们是革命的长枪,
人民的勇士!
像已燃烧的烈火,
向着封建堡垒,
社会的恶习,
无情的烧去!
无愧为人生一世!
1947年9月振鲁写于黄河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