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学人蒋杰(文/鲍奇辰)

大张村 发表于2017-08-26 12:17:57

    蒋杰,原名张伯三,1924年生,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庄大张村人。1940年2月参加抗战,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泗水县青救会长,《鲁南时报》记者,中共鲁南区党委秘书,山东分局办公厅秘书,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秘书科副科长,政治学院中共党史教员,军政大学大队副政委,军事学院政治教研室主任、教授等职。1964年晋升上校军衔,曾荣获独立功勋荣誉勋章。1988年离职休养。

    1940年4月,蒋杰参加鲁南区党委民运训练班学习时,正值日军8000多人进行春季大“扫荡”,领导决定训练班解散转移,学员各回原地。他在返回途中,冒着纷飞的战火,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翻山越岭,忍饥受寒,经过十多天的艰苦跋涉,回到中共尼山地委所在地——邹东。当时由于都是刚离开家庭的青年学生,许多人经受不了战争环境的考验,纷纷要求回家。有几个同学也劝蒋杰一起走。他坚定地说:抗战虽艰难困苦,但我要坚持下去,不愿回家当亡国奴。他服从组织分配,留在地委工作。这批学生共40多人,最后留下的只有3人。因此,他受到党支部的表扬。

    1942年至1943年间,是鲁南斗争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战斗频繁,斗争残酷,又加上我军多在山区活动,粮食十分困难。蒋杰在报社任记者,到各地采访,跋山涉水,遇有战斗,就随军行动;夜间急行军,又累又困,有时走着路就睡着了;由于缺粮,有时吃豆饼、花生饼,还曾吃过柿皮煮黑豆和梨窝窝。他响应党的号召“咬紧牙关,渡过难关”,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淮海战役期间,蒋杰任华东支前委员会办公室秘书,他负责会议记录和办公室夜间值班,经常是夜间行军,白天开会,工作很紧张,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有时是彻夜不眠。他工作认真,一丝不苟,整理的材料简明准确,受到领导的好评。

    从1955年开始,蒋杰在政治学院、军政大学、军事学院,从事国防教育30多年。对中共党史有系统的研究和较深的造诣。他掌握丰富的资料,并访问过大批老革命家。他治学严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述,力求客观准确。在教学领导工作中,倡导学术研究,发扬科学民主,坚持“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教学和学术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参加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一书196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1年再版,获全国通俗读物一等奖和解放军院校理论荣誉奖。他主编的《中共党史讲义》获军事学院二等奖。他撰写的《关于百团大战问题的探讨》论文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创刊号发表后,对拨乱反正、正确评价百团大战起了促进作用。由于中共党史方面的成就,蒋杰曾被选为中共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和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

    1985年至1994年,蒋杰参加编纂《八路军》史料丛书,任编审委员会委员兼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和《综述》、《文献资料》两册编辑组组长。当时,他年近古稀,勇挑重担,尽心尽力,克服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编纂任务。由于任务繁重,经常加班加点,休息不足,以致积劳成疾。在住院期间仍坚持审稿,处理编辑工作中的问题。他8年如一日,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受到编审委员会的表扬。1993年和1995年,国防大学授予他“先进离休干部”和“老有所为标兵”称号。

    蒋杰关心家乡教育事业,1995年为本县捐献人民币1万元,各种书籍1006册,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文/鲍奇辰)


浏览:78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xndw
    xndw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