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王振洋的故事

王家野疃 发表于2017-09-05 16:43:31

14岁参军当卫生员

  自从老伴去世以后,王振洋一直跟儿子在北京生活,虽然年事已高,但喜欢热闹的他还是经常回老家和兄弟姐妹团聚。其中最小的妹妹嫁到了莒南县十字路镇大埔村,这次回来,王振洋就住在了妹妹的家中。

  王振洋老人身体硬朗,精气神十足,很难想象他已经86岁高龄了。老人说,因为以前在部队当军医,现在自己身体哪里不舒服,都能自己调理。

  王振洋当兵的事还得从1944年说起。那是抗日战争最后一年,14岁的王振洋小学毕业,原本父亲让他考中学,可是由于离家近的几个中学遭到鬼子扫荡都取消了,想要考中学只有去离家比较远的滨海中学。

  当时,王振洋的父亲王子平为抗日联小校长,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视,就让王振洋赶到滨海中学参加考试,但是因为年龄太小,王振洋没有考上。

  1945年正月,村里动员参军,落榜的王振洋决心入伍参军,他的这一决定也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就这样,只有14岁的王振洋加入了八路军115师686团。因为上过小学认识字,王振洋到部队后成了一名卫生员。

炮弹在眼前爆炸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王振洋老人参加了70多场战役,其中包括有名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冲破敌人的炮火封锁线100多次。老人说,在战场上,敌人的炮弹说来就来,有时候炮弹就落在身边1米远的位置,如果躲不及时命就没了,他能活到今天是幸运的。

  采访中,王振洋回忆起抗美援朝时一次冲过5道炮火封锁线的情景。“当时我带领3名卫生员去救治伤员,但是美军设了5道炮火封锁线,如果想救治伤员,必须一道道冲过去。”为了救治受伤的战友,王振洋4人勇往直前,成功冲过了敌人的炮火封锁线,不幸的是,3名卫生员战士一人牺牲一人重伤。

  王振洋说,在战场上随时充满险情,就连夜里敌人的飞机也还在头顶上飞来飞去,为了躲避敌人的打击,汽车连的战士不敢开灯前行,只能摸黑凭感觉开车,一夜下来,车两边的后视镜都刮擦没了,惊险万分。

  王振洋参加几十场战役,并没有受过重伤,只有一次在四平战役中,让炮弹炸伤了左腿,不过伤势并不严重。老人说,参加的战役多了,他有了一定的经验,有时眼看敌人的炮弹从天上落下来,他能提前判断出炮弹掉落的方位,从而避开炮弹。

苦日子里战友情深

  战争带来的不仅是死亡和伤病,随之而来的还有生活的贫困饥荒,而这些不光是普通百姓体验的痛苦,参军的战士体会更深。战争有多苦?亲身经历的王振洋感触最深。

  “记得我们从山东一路打到东北,没有吃的东西,就找来日本人给劳工吃的‘黑面’,吃了以后战士们都拉稀。”王振洋说,其实,有“黑面”吃就不错了,真要打起仗来,连续几天都吃不上饭,那种苦是现在人无法体会的。

  身体不光要忍受饥饿,还要承受恶劣的天气。王振洋说,有一年冬天,他们部队正在松花江,那里气温达到零下42摄氏度,战士们不仅要冒着寒冷行军,身上还带着枪、铁锨、大米,被褥等物品,加起来得20多斤重,冻得鼻子、手指都黑了,只要有休息的时间,战士们就立马躺到半米深的雪地里休息,又累又冷。

  东北天寒地冻,南方则是酷暑难耐。有一次,王振洋部队到了湖南长沙,气温一下到了零上42度的高温天气,战友们热得把衣服都脱了,只穿着一件短裤,可身上的汗珠还是不停地往下滴,只要遇见河,战友们恨不得钻进去不出来。因为天气的关系,王振洋到南方就得了疟疾拉肚子,后来用了3年的时间才把病治好。

  让王振洋感动的是,如此艰难的环境,战友们没有怨言、没有逃避,却总是在互相照顾,年纪大的战友把鞋给年纪小的战友穿,打仗时挖战壕,班长、排长总是先帮战友挖好再挖自己的。“我那时候年龄小个子矮,每天行军走山路,没鞋穿脚都磨破了,我们连长发现以后,就让我骑着他的马。”王振洋回忆起往事,想到牺牲的战友们忍不住流泪。

退休余热不减

  抗美援朝结束后,王振洋来到长白山参加国防军,后来,他又到艰苦的塔城地区支援边疆建设,一干就是28年。而退休后的王振洋也没闲着,着手开始整理历史资料、图片、信件、回忆录、手绘本等,以多种形式记录自己所在部队的点点滴滴,为补充完善历史资料做了大量抢救性工作。

  “在新疆时我就开始搞展览,内容主要是新旧中国的对比,最开始是在党支部展,随后逐步扩大,整个塔城地区,包括各县、各个牧场都展览了一遍。”

  1992年,王振洋退休后来到河北吴桥定居,他依然没有停止脚步,开始在全国各地搞起了展览。抗日战争万里行、人民解放战争万里行、抗美援朝万里行……一段段回忆、一张张照片,王振洋把自己的回忆用自己的方式说给后人听。

浏览:94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