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森传,祖籍沂南县岳家河阳村,1923年出生,1845年参加革命,他没有像前线的战士们一样,扛起长枪,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人厮杀,但是他的工作却比前线更加危险也更加重要——乔装打扮潜伏敌占区侦察。一次次与敌人巧妙周旋,数次化险为夷,收集情报,便于主力部队对敌作战。
淮海战役打响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兵团侦察营负责侦察任务的岳森传,与战友们先期潜入徐州城,搜集情报。“我们侦察营有个100多人的便衣连,我就在便衣连里。”
岳森传脱下军装,换上了老百姓的衣服,混入徐州城,“我的战友有的则乔装成富商,大家以暗号示意。”国民党已经意识到形式的严峻性,所以警惕性特别高,岳森传只能根据城内百姓的只言片语获得信息。
做情报工作,“个个要求做事都必须机灵。”为了便于统计情报,重武器就用小石子记数,轻武器就用柴草棒记数,将小石头、柴草棒放在口袋里,撤回侦察营统计数量,侦查科人员逐一登记。很快,岳森传和便衣连的战友们完成了徐州城的侦察任务,后撤到距离徐州城不远的丁楼村。
淮海战役打响。作为前线部队,兰山区潦沟村村民颜景新所在的部队根据上级对徐州城驻防、武器弹药等情况的掌握,开始进攻徐州,颜景新说,“我们197团1营2连防守在徐州城附近的杨山头,在这处阵地,我们坚守了整整5天5夜,最终将对方打了回去。”
罗庄区盛庄街道办事处的肖志洪,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徐州西侧萧县附近的王家楼村,“我们的部队把敌人包围了起来,就地挖战壕。”深四五米,宽两米,每隔三米战壕一转弯。掩体战壕的前方另挖有一条大战壕,这条战壕引入了河水,阻止敌方坦克、炮车、运输车辆通过。在事先得知敌人兵员、武器弹药等情报的前提下,这场战斗打得依然激烈,肖志洪所在的连队牺牲最大,先后补充了五次兵源,残酷场面可想而知。
兰山区葛家王平庄的李松年,根据情报,随部队提前攻占了徐州城外东南角的车站,驻守在此阻击敌人。“战友们眼前、身后的阵地在敌人的炮弹轰炸下泥石横飞,头顶上经常是十几架飞机‘嗡嗡嗡’不停地投弹、俯射。”李松年和战友们扛着20多斤重的机枪隐蔽在车站天桥上,只要敌机呼啸而来,他便扣动扳机开足了火力对空扫射。
淮海战役前线炮火“轰隆隆”响彻云天的时候,作为侦查员,岳森传说,他们侦察营不直接参与战斗,全营负责在丁楼村监护部队武器弹药。“此时的丁楼村就是我进攻部队的武器弹药库。”战争打响,不断从前线传来攻城、负伤以及战友们英勇杀敌的消息,此时,岳森传更加意识到“我们的工作做得越细,一线的主力部队伤亡就越小”。
“我有很多朋友,在乡村!”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河阳村这个不足100人的乡村,驻守了很多伪军,建起了碉堡。”岳森传乔装成小商贩,推着小推车到村里卖铁钉,通过与村里人搭讪,了解伪军的武器装备、防御工事、驻扎部队的番号等情况,“老乡都特别热情,人家一看你是生意人,晚上主动邀请我留宿。”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叫声,屋里煤油灯旁,“咱村里有多少伪军?”“不到100人。”“这些汉奸多长时间出来巡逻一次?”……岳森传在村里一住就是三天,朴实的老乡有问必答。“驻村的伪军天天盘剥村里人,老乡们对他们更是恨之入骨。”从参军到新中国成立4年多的时间,岳森传经常到敌人驻扎的农村搞侦查工作,他习惯了与老乡聊天,这也便是离休后岳森传喜欢骑行到乡村的缘故。
还记得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岳森传在潍县执行一次侦查任务,一行三个人乔装成逃荒的人刚进村,碰到敌人放枪残害百姓,战友被击中负伤,幸亏他们及时转移,不然性命难保。“那个时候我在家,老岳在外面。他执行任务很危险,我在家就该料理好家里的事,少让他操心。”李长英说。
1949年,岳森传调到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随后工作相对稳定的他才得以与李长英在一起。对于两位老人来说,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却润物细无声般地感化了彼此。
老人始终认为,不再有硝烟,不再有生命危险,全家人能在一起,不再饿肚子,生活里的磕磕绊绊那都不是事。(记者车少远 实习生薛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