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未泯救命恩 养子替父寻恩千里下沂蒙(记者/ 韩秀仙)

冯家营 发表于2017-09-05 18:54:58

 “刘爷爷,72年的恩情,我父亲和我家人始终没有忘啊!”4月4日,在山东省沂南县辛集镇李家林村东北角,一场庄严的扫墓暨立碑仪式正在举行。来自我市的冯建军及其三姐和姐夫,郑重地向一座高高耸立的新碑鞠躬,眼眶中滚出了热泪。随后,冯建军又仰脸向天:“爸爸,您72年的愿望,儿子今天替您实现了,我找到您的救命恩人了,您可以安息了。”
    他们祭拜的这块碑的主人是沂蒙抗日堡垒户刘中起老人,而为老人立碑的发起者,却是来自千里之外的辽宁朝阳的一位革命老人冯忠智的儿子冯建军。在碑前,冯建军及三姐冯玉玲数度哽咽,将深情厚谊都化作无言的泪水之中。
    很多人都会心生不解:相隔千里之外的冯刘两家到底是怎样的缘分?
抗战时期冒死救护  一条命牵起一份缘
    刘中起画像.jpg要问刘、冯两家的不解情缘,还得从72年那场生死救护说起。1940年10月,冯忠智所在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支队一营四连,接受了“必须拔掉临沂县外围敌人据点”的指示,开始对敌发起进攻。当时,有400多名日军盘踞在今沂南县青驼寺内。由于敌众我寡,冯忠智所在的部队,连续采取游击战的方式,最后逼迫该寺守敌日军不得已向沂南县城退守。
    在这股日军奔向沂南县城的途中,沂南县城内的上千名日军,也出城增援。趁这时机,冯忠智所在的部队,开始在临沂大柏山一带设伏,围歼日军。当时双方战斗异常激烈,先后持续了7天7夜,敌我双方以大柏山为中心,反复争夺展开了拉锯战
  在这场战斗中,年仅18岁的冯忠智被敌军的一发炮弹炸伤,伤情十分危急,被部队安排到当地农民刘中起家中养伤。当时,部队缺医少药,冯忠智头部、左手伤势较重,已化脓长蛆。为了消炎,刘家人就把仅有的一点盐化水给冯忠智的伤口消毒。在听说山楂烧焦后可以消炎,刘中起老人又冒死从敌占区搞来山楂,用土方医治冯忠智。
    当时刘家生活十分困难,缺衣少粮,自己家人和孩子都吃不饱,但冯忠智在他家养伤期间,夫妇俩对他就像对亲生儿子一样,把干粮和热粥端给重伤的冯忠智。
    最终,在刘家人精心照料下,冯忠智于半年之后康复归队。自此之后,冯忠智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在部队任班长、副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教导员、协理员、兵役局局长等职;先后荣立两次战功、获得国际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1955年,冯忠智被授予大尉军衔,1958年转业到朝阳,后来在我区政府督查室退休。
    冯建军说,自己在刚出生几天的时候,就被养父抱养过来,当做亲儿子抚养长大。这些年,父亲一直用言行教育子女们如何做人,更是一直念念不忘刘爷爷当年的救命之恩,解放之后一直寻找刘爷爷,但始终没有如愿。1995年,父亲病逝前,还嘱托他要继续寻找刘家人,报答救命之恩。
养父遗愿儿子“扛起”  两代人72载苦苦寻恩
    “这些年,我爸一直念念不忘刘大爷的救命之恩,解放之后也一直通过书信等方式寻找刘大爷的消息,但始终没有如愿。”冯建军回忆说,1995年2月,爸爸病逝前的一天,把他叫到病床前说:“我的第二次生命是沂蒙山区人民给的,我这辈子没做过对不起党的事,唯一欠下的一个大人情,就是沂蒙山区你刘爷爷一家人,是他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这些年我实在找不到他们了,你一定要帮我找到你的刘爷爷一家人,好好报答他们的恩情,否则我死不瞑目。”
    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冯建军根据父亲生前提供的地址,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寻找,没想到这一找又是15年。期间,他先后向临沂等市发出了上百封信(函),但都石沉大海。冯建军回忆说,他父亲提供的刘爷爷家地址是“沂水县李林村”,但经过多方查询,沂水县根本没有这个村子,令寻恩线索一度中断。
    直到2010年初,在女儿的建议下,冯建军找到新旧区划地图对比,并再次给临沂市民政局地名办、沂水县民政局地名办和史志办打电话,打听“李林村”。功夫不负有心人,沂水县史志办一名女同志建议他去问问沂南县有没有“李林村”这个地方。
    2010年4月,冯建军经过网上查询,终于在沂南县辛集镇,查到了一个名叫“李家林村”的地方,后经114查询,冯建军又拨通了该村两委的电话。据村中唯一刘姓人家后人刘瑞堂介绍:刘中起是他的爷爷。遗憾的是,刘中起不仅已经去世,就连他的儿子们,也都离开人世,如今健在的7个孙子,最小的也都50多岁了。
                    m_322805.jpg


    2011年1月6日,异常激动的冯建军立即从辽宁朝阳动身,驱车1200公里,来到沂南县辛集镇李家林村,与当年救了父亲的恩人刘中起的后代“认亲”。当村党支部书记邹发祯拉着冯建军的手、指着身边一位年逾五旬的老人说:“他就是刘中起的孙子刘瑞存。”冯建军立即迎上前去,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两行热泪从双方的脸上流了下来。来自千里之外的拥抱和发自肺腑的感恩之语,让在场人也纷纷落泪。
    刘瑞存激动地说:我们也高兴啊,没想到都这么些年了,你们还能记得我们,还记得老区的老百姓,还能不远千里来替父亲报恩,让我们太感动了,我们做梦都没想到啊!”
    一年多来,冯家和刘家两家紧密联系,像亲戚一样走动。刘家后人也曾亲自来朝祭拜了冯建军的父亲。当得知刘中起老人的孙辈准备在今年为老人立墓碑的消息后,冯建军当即决定要出资为老人立一块报恩碑,永远铭记老人的恩情。
一座丰碑两行泪   千里之外祭“亲人”
     在今年清明节前夕,冯建军特意召集亲人朋友,精心安排了这次再赴沂蒙老区,为刘爷爷祭奠扫墓的“感恩之旅”。身体不适的三姐冯玉玲和姐夫对此也特别支持,决定一同前往老区谢恩人。
    4月4日早上9点,当冯建军一行来到李家林子村时,只见马路上空拉着数道横幅,树上挂满了鞭炮,从附近村子早早赶来的数百名热情的村民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朝阳寻恩人。见面之后,刘家的后人们和冯建军再次握手、拥抱,畅叙亲情。所有人脸上满是笑容,眼中含着泪水。在寻恩之旅中,冯忠智的三女儿冯玉玲是首次踏上沂蒙的土地,在路上还忐忑、疲惫的她,刚下车便被刘家后人热情地簇拥,千里之外“亲人”的热情很快让旅途劳顿的冯玉玲适应过来。看到父亲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冯家姐弟更是难忍激动之情。冯建军和冯玉玲等向刘中起老人的坟墓敬献鲜花,鞠躬致意。随后,冯建军和刘中起老人的孙子刘瑞堂一起,为刘中起老人的报恩碑揭碑。
    冯忠智老人曾经战斗过的部队、今为驻军某部的政治部副主任刘孟强,受部队委派特意赶来,向刘中起老人的后人送上了一面写着“抗日堡垒拥军模范”的锦旗。他表示,这支部队诞生于沂蒙大地,发端于抗日烽火,老区人民和子弟兵在烽火硝烟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年刘中起老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部队伤员,建立起了一座坚强的抗日堡垒。今后他们也要像老人学习,积极投身部队建设,不负老区人民的厚爱。在仪式上,朝阳市文联送上了由我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孙超编撰,民进朝阳市委副主委、朝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孟庆冰书写的对联“壮士高行垂雅范,民族大义铸丰碑”。
    刘中起老人的重孙刘宝石去年刚刚考取乡镇公务员,他告诉记者,冯家人能够70多年一直记着这份恩情,且执着在寻找非常难得,所以刘家人都非常感动。他表示,作为刘中起老人的后人,一定要继承革命传统,将这份情延续下去。 
    扫墓、立碑结束,冯玉玲一行又在刘家后人的簇拥下,看望了冯忠智当年养伤的不足15平米的“百年老屋”。历经近百年的土屋,虽然残破不堪,但在刘家人多次修缮下,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也见证了当年刘冯老家老人共同生活的历史。
革命后代冯建军  走过老区一路感恩
    同行的路上,冯建军告诉记者:“我这次来到山东不仅是为我父亲的恩人立碑,也在重走我父亲当年的战斗道路,祭拜他牺牲的战友。”
    4月2日,冯建军与家人首先来到山东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叶家村,祭拜父亲当年的老连长李洪三烈士。据冯建军介绍,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提起当年的老连长李洪三。因为那时候冯忠智年龄小,所以李洪三对他特别照顾,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冯忠智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冯忠智听说李洪三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但不知道老连长被安葬在哪里,无法前去祭拜,因此一直觉得非常遗憾。
    “我父亲也一直在寻找他的老连长和其他几位战友,但是一直没有消息,我也是偶然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帖子,才知道李洪三牺牲在了抗日的战场上,坟墓就在家乡。”冯建军说。
    4月3日,冯建军一行又来到莱芜市钢城区里辛镇,瞻仰当年八路军为山东纵队第一旅牺牲将士所立纪念碑。据碑文记载,此碑是为纪念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牺牲烈士而建,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碑文为徐向前书写,上面镌刻着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165位抗日烈士的名字,其中就包括李洪三。
    “这一路走来,越走越觉得需要感恩。当年山东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牺牲的太多,我们应该把他们的事迹铭记,把他们的精神继承下去,世世代代都不应该忘记。”冯建军说。回来后,冯建军还有个想法,他想利用便捷的网络,撒开一张更大的网,争取联系上更多革命的后人,大家一起继续寻恩。
 采访后记: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很多人都熟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很多人也都明白,可是,面对这位已逝去的革命老人及其养子的感恩情怀、报恩之愿,还是让同行的我很是动容。也许,很多人都认为,世态炎凉的“金钱”社会,真情已经很稀有,可这位养子冯建军就用他的大义、大孝、大善之举,谱写了一首传颂在千里之外的寻恩报恩之歌。几日的千里寻恩,笔者有幸同往,真是心身受教!最后,还是为好人冯建军送一份最最质朴和美好的祝愿吧:好人一生平安,好人终有好梦!(记者 韩秀仙)

浏览:326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