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乡医\"冯贵三的故事(文/胡金华 高自宝 )

岸堤冯家 发表于2017-09-05 19:37:22

  在我们熟悉的家乡沂蒙山,你可能知道抗战时期的那些红嫂,可你是否知道还有一个以行医为掩护、秘密为八路军从事地下联络工作的“红色乡医”吗?这个人,就是沂南县岸堤镇冯家庄村的已故老人冯贵三。 

  先进大刀会,后参加抗联 

  闯关东十年,学手艺一身 

  民国十五年,冯贵三的父亲冯德仁丧身于一场瘟疫,撇下他一家兄弟姊妹五人。1923年,在兄弟中排行老三的冯贵三跟着二姑父王忠全闯关东来到吉林临江,那年冯贵三正好18岁。 

  来到东北的冯贵三刚开始是给大户人家种地,扛长工。在东北,到处都是来自关内的山东人,他很快就认识了一位姓黄的老乡。这位老乡可不简单,人高马大,早年闯荡江湖,当过“胡子”,有一身好武艺,特别会耍大刀,人送外号“大刀黄金传”。1931年日本鬼子占了东北三省,他组织并带领300多人成立了大刀会,打鬼子。因为冯贵三身强力壮,正值年少,且心眼殷实,人又机灵,又是山东老乡,便很快被吸收进来,加入了大刀会。冯贵三他们积极发展抗日队伍,组建抗日武装,深受百姓爱戴。 

  这期间,日本鬼子多次围剿大刀会,许多村屯被搅得民不聊生。此时的冯贵三由一名大刀会成员经过王德林抗日联军收编后成为抗联战士。但是,1932年9月底,日军驻朝鲜葡甸的二十一师团对抗联队伍展开大规模围剿,在汉奸刘凤山的带领下兵分两路,偷渡鸭绿江,进攻八道沟,形成包围。日军六挺机枪封锁严密,抗联队伍以宁死不屈的精神,冒着浓烟烈火向外突围,结果绝大多数中弹倒下,只有冯贵三等四十多个人突围出来。接下来的日子,日军继续清剿,他们只好躲进了深山,冯贵三只身一人投奔了在临江开中医药铺的拜把兄弟刘交厚家里。 

  幸运的是,在随后的日子里,冯贵三跟刘交厚学中医“针灸”,由于他用心,很快得到了在当地很有名望的刘氏中医针灸真传,学会了养家的这门“手艺”。 

  回到沂蒙山,当上联络员 

  行医又抗战,家乡美名传

  1933年深秋,冯贵三终于与前来临江寻找自己的二姑夫见了面。本想在此以行医为名、继续联络其他抗联队伍打击日寇的冯贵三,最终没能拗过亲人的苦苦劝告,心有不甘地被二姑夫硬逼着踏上了回老家的归途。 

  回到家乡的冯贵三用他自己的话说,想不到回来后仍又重操旧业,既能行医看病,又能打鬼子。1935年,经人说媒,他与司家庄的杨胜英结了婚,在婚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有了八个孩子,四儿四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战火很快蔓延到山东沂蒙山。1938年8月,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进驻岸堤,开辟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相距岸堤20里的冯家庄,位于该镇的最西南,山多林密,八路军常年在这里活动。战乱年代,冯贵三行医乡里,除了看当地老百姓的病,更多的时候是为八路军干部战士看病。那时候,八路军缺医少药,尤其是外地来的八路军干部因为水土不服加上行军打仗运动量大,经常患病,一生病半夜三更就来找他,经他开方治好的八路军战士和八路军的孩子不计其数。 

  1943年秋的一天,冯贵三被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本家兄长冯德三推荐,当上了秘密联络员,以行医看病为名,北到沂水的东里店,南到费沂边联县的黑山安,搜集情报。有一次,他借给人看病之名进入蒙阴垛庄的日本鬼子据点,与在据点给鬼子当伙夫的冯德友接上头,并通过他了解了敌人兵力部署、弹药库位置以及准备下乡扫荡等情况,回来后及时将情报交给冯德三,为八路军在南茅山成功狙击鬼子立下了战功。 

  令冯家后人为之称道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据冯贵三的儿子冯光启回忆,那年接近腊月的一天晚上,罗荣桓司令打发自己的勤务员来找冯贵三,要他一起去村西北的东山脚,寻找原先埋在土里的两箱子文件。冯贵三二话不说,扛起一把镢头就和罗司令的勤务员一道上了东山。因为当时埋文件时他不在现场,又是晚上,勤务员一时找不准地方,急得不行,结果,对村庄周围地理位置烂熟于心的冯贵三凭勤务员说的大致方位,终于挖出了那两箱子文件。当他俩抬着文件箱交给罗司令时,罗司令拍着冯贵三的肩头,拖着浓重的湘音开玩笑地说:“行啊,冯先生。你看,我这两个大箱子,到底比不上你的那个小药箱喽!” 

  在随后攻打蒙阴和垛庄据点的日子里,冯贵三的家是八路军的秘密联络点,每获情报都由他向塘子联络点的张祥义传递。曾有一次,他掩护贺庆义和两个要到岸堤执行任务的八路军干部过芦山,结果半路上遇上十几个流寇,经过一番枪战,最终打退了这伙贼人,安全转移到艾山西的塘子村。孟良崮战役期间,他的家又成了解放军的“后勤留守站”,妻子杨胜英为子弟兵摊煎饼,拆衣被,洗衣服,做军鞋,忙里忙外;冯贵三则为众多手脚长满疥疮的战士们熬汤药,出土方,治病疗伤。 

  为医先为人,医德传世家 

  行医又行善,大爱不言谢

  冯贵三行医,从来不在病人家里吃饭,为了病人,他不喝酒不吸烟。他自己这样,对儿女们也这样要求:“从医这一行,一定不能在病人家吃饭,人家有病,千万不能麻烦人家,喝碗开水可以,给东西不能拿,更不能要钱。”他医德高尚,不论贫富,一视同仁,病者随到随诊,有求必应,风雨无阻,从不收受礼品,并善解病人疑虑,深得乡人们的崇敬和爱戴。1989年2月,84岁的冯贵三走完了他行医行善的一生。去世的那天,冯家庄周围百里成千上万被他治过病的人们都来凭吊。◎ 胡金华 高自宝 

浏览:202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