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照片---将来的铜像
---愿抗日英魂安眠快乐
这是我的祖父林元超1937年途径无锡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时拍摄的一张亲笔题字的老照片。不难看出,彼时一身戎装的祖父英姿勃发,内心充满了赴死抗战、报效国家的浩然之气。从题字“将来的铜像”,令人无不感受到热血志士那种为国而战、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和骄傲自豪。
听父亲说,祖父原为老家河北交河林庄(现沧州泊头郝村镇)的小学教员。“九.一八”事变后,他赞成全民动员,奋起抗战,救国救亡。誓言“尽大忠大孝,投笔从戎,奋勇抗战,报效国家。”1934年春天,他离开家乡,去江苏,凭着会计函授学校优等毕业生的资格,在江苏省政府保安处当了一名军需会计。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他作为一名志愿者自发前往参战。途径无锡时,他的二哥特意为他买了一支德国造的勃朗宁手枪。淞沪抗战失败后,因对国民党政府抗战失去信心,他回到镇江,收拾好行装,便踏上了新的征程。辗转南京、徐州、西安,投奔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抗大毕业后,分配至山东,驻地为山东沂水岸堤。
据父亲回忆,祖父在延安和山东沂水的这段时间,曾多次给家中和无锡的二哥写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见到过一些保存下来的信函。一封从延安寄出的信上写着:“二哥,我毕业了,就要踏上回家乡的路程......”,短短只有几句话,是用变色铅笔写的,信封的寄信人处只写着延安两个字。去山东的路上,曾在河北冀州停留休整,给家中写了一信,说是想看看未曾见面的儿子。由于担心路上不安全,家里只是设法给四岁的父亲拍了一张照片寄去。在山东时,祖父的信都是从山东沂水岸堤福源酒店寄出的,信中说:我在酒店每天写账教学徒,伙计们亲密如兄弟,月薪一元,无冻馁之虞。还有一信说:我在这里做的事,和郝村扬子敬在南京做的事一样。因杨在南京当炮兵教导营营长,所以家人分析祖父在八路军任营长,或是教导员,或者就是教导营营长,负责训练新战士。要么怎么说是写账教徒呢?还有一信说:我们的酒店生意很兴隆,就连你们那里和家乡也有我们的分号了。显然,所谓酒店,指的就是八路军或抗日根据地政权机关。1939年末,祖父寄出了最后一信:我们要做赶脚的生意,不卖店址,但通信就困难了。从此,就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信,也不知转战到了何方,最后的归宿在哪里。一家人今天等,明天盼,直到抗战胜利,也没有什么消息。又经过了三年解放战争,全国解放了,还是没有消息。因祖父不是在家乡参军的,地方政府也无法认证亲属的军属地位。1949年,祖父的大哥专程去了趟北京,找到中央军委去查询,也无结果。后来还在《人民日报》常用寻找不知所终的革命军人的版块刊登启事,亦杳无音讯。
2009年3月下旬,我的外甥在网络浏览时,在“烽火公安寻根联络研究平台”的一篇反映“肃托”时间的文章里,发现了有关类似祖父的线索后,他随即将有关情况转告给我。经过电话询问网站管理员山东省沂南县公安局宣传科的魏代欣警官,在山东省沂南县党史委原主任、山东革命文化丛书《革命干部的摇篮——岸堤干校》一书的作者郑玉强老师的帮助下,始知由于当年山东抗日烽火骤起,山东省委电请中央派遣抗日干部,祖父在抗大毕业后,于1938年10月随黎玉、张经武一起被派往山东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6日,到达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驻地岸堤村,后分配至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担任军事教员。在1939年夏天的反“扫荡”中,祖父任干校第二大队大队长,率领二大队转战于沂蒙山区,主要在马牧池、岸堤、代庄、垛庄一带活动,任务是保卫自己安全,相应打击敌人,保卫群众利益,支援地方组织等。1939年7月曾在帮助蒙阴县委打击消灭土匪恶霸武装的战斗中负伤。至于牺牲于何时何地,不得而知。2009年6月,在冷松先生和山东省委组织部的帮助下,终于得知祖父已于1939年底或1940年初英勇牺牲......
80多年了,在外漂泊了80多年的祖父、长眠地下近70年的抗日英魂也该回家有个归宿了。今年6月,在父亲的安排下,大哥带着我和妹妹,在祖母曾经生活过的湖南株洲市董家塅,觅得凤凰陵园一块墓地,并于2017年8月12日---淞沪抗战80周年纪念日和日本投降72周年纪念日之前,用山东省临沂市委组织部及沂南县委党史办的牺牲证明文件作为祖父的化身,与其守望一生、饱受沧桑的妻子——我的祖母王树芳的骨灰合葬于此,践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中华遗训,让祖父感受家的温馨和祖国大地的和平安宁。
愿所有的抗日英魂安眠、快乐!
201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