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张治海曾和习仲勋是战友(材料/徐红星 整理/冯喆)

忠华 发表于2017-09-08 19:15:57

张治海,男,曾用名张志海。中共党员。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郾城县小张庄。1908年和1912年母亲和父亲先后因病去世。张治海被好心的叔父养大成人。

1927年春天,冯玉祥的部队在家乡招兵。年已23岁的张治海,看到家境十分困难,叔父吃苦受罪支撑着家,就瞒着叔父自卖自身50元,把50元交给了养育他的叔父。到冯玉祥部队报名当兵。

张治海的儿子张忠华,(已经退休,茌平县技术监督局干部)回忆说:

父亲生前生活非常俭朴。特别是对我们姊妹三人,要求非常严格,准确地说是严厉。父亲说“我一生最成功的事就是经过千难万苦寻找到红军,找到党。”他常说的一句话:时时刻刻听党的话,不给国家添乱。我们家庭中没有违反纪律的,就是得益于于父亲的教诲。

他在冯玉祥的西北军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文化教育。在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1927年,他参加了北伐战争的伏牛山战役。战斗中,他表现得机智勇敢,在直属机枪连任机枪手。父亲看到的是:机枪扫射的不是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敌人,而是同他一样的老百姓。同他一样的农民兄弟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什么当兵的问题一直拷问着他。冯玉祥将军虽然是穷苦人出身,决心为劳苦大众打天下。他虽然追求真理,崇尚民主,治军有方,爱兵如子;虽然五原誓师,积极北伐;但是,中原大战后他的下野,让父亲迷茫了。

1935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26军和红27军会合后组成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在定仙墕地区首歼国民党军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撤回黄河东岸。刘志丹在慕家塬、定仙墕地区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使根据地扩大到东临黄河。黄河西岸轰轰烈烈的农民翻身闹革命的热潮,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935年5月一个大雾弥漫的深夜,父亲同一个把兄弟李树三商量逃跑,父亲想不要银元,携着自己的轻机枪,投奔农民子弟兵习仲勋的工农红军。李树三有些犹豫,怕带枪支违反军纪惹出更大麻烦。父亲坚定地说:带着自己的轻机枪,一是在路上好防身;二是作为投奔工农红军的见面礼,危险点但作用大。就这样,父亲和李树三趁着清晨换岗的机会,携带着自己的轻机枪奔向到黄河西岸的习仲勋的工农红军。

陕北的五月春寒料峭,父亲深怕暴露目标,忍受着寒冷把棉衣脱下来,把轻机枪包得严严实实,像是包着孩子一样,紧紧地搂在怀里。他俩白天趴在树棵子休息,夜黑人静时再摸索着西行。有时碰到西北狼群,他俩都惊出一身冷汗。几经辗转在一个夜晚的战斗中,意外地找到陕北红军游击队。几天后,游击队把父亲的事情上报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任陕甘宁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中共陕甘宁边区特委军委书记、陕甘宁边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的习仲勋处。习仲勋欣喜若狂,他都不敢相信父亲的壮举,亲自会见了父亲和李树三,机枪给部队解了燃眉之急。习仲勋1934年参与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当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后叛变)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提出放弃照金根据地并南下渭(南)华(阴)失败后,习仲勋参与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枪支特别是重武器特别奇缺。习仲勋亲手把刘志丹签写的嘉奖令递到父亲手中。记功表彰,记大功一次并接任了习仲勋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游击队安塞游击队支队长。

父亲比习仲勋年长近十岁,戏称他娃娃官,但他十分佩服习仲勋制定的游击战“右倾机会”战术:“打少不打多;打弱不打强;打黑不打白;打援不打点。”习仲勋爱说的一句话“老张给我打!”。正是在陕甘宁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习仲勋的培养下,父亲的游击支队由少到多、由弱到强。而后他的游击队编入红一方面军林彪、陈光领导的红一军团。1937年7月在八路军115师历任重机枪班长、排长、连长、旅部管理员等职。参加了直罗镇、平型关等著名战役。1938年12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立功十几次。

1947年3月,蒋介石把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其重点进攻方向之一就是陕甘宁边区,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陆房。当时,国民党军在西北战场有23万人,主要是第l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嫡系将领胡宗南指挥的部队,装备精良,盛气凌人。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则不到3万人,而且装备极差,补给困难。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以整编第l军、第29军所属6个整编师15个旅共约l4万人,分别从洛川、宜川出动,指向延安。彭德怀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身份部署延安保卫战,掩护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转移。西北野战军教导旅、警备第3旅、第l纵队等部在延安以南的临真镇、金盆湾、牛武、茶坊等地构筑纵深阵地,依托有利地形,进行抵抗。国民党军以近百架飞机、大量火炮掩护进攻,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父亲所在的西北野战军警备第3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英勇作战,节节抗击。父亲带一个尖刀班,缴获溃逃敌人一个连的武器,11年后再立大功一次。

父亲带着浓厚的河南口音,常说的一句话:“俺投奔共产党的队伍最中了”。

他说在红军部队中,大家都是兄弟。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首长你都看不出来。因为首长比战士穿的还破,好一点的衣服都让给了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好吃的都让给他这样岁数大的,或者伤病员。官爱兵,兵拥官,战斗劲头足足的。

父亲还深情地说:现在的电影中,红军战士穿着浅灰色的军装,非常整齐。要是按照当时真正的红军战斗中,我们穿的衣服,恐怕无法上镜头,有衣服穿的是少数,大部分穿羊皮、牛皮、麻袋做的筒子(编者:纵观各地军事博物馆的军装,五花八门。充分印证了老红军张治海的说法。)。夜里行军,白天打仗,行军中麻袋磨破腿部,只好脱了光着身子行军,那样破麻袋筒子也舍不得扔掉。还有的战士是从敌人的尸体上的衣裳扒下来就穿。再苦再难大家一条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经过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父亲无怨无悔。党需要他到哪里,他就革命到哪里,从不打折扣。

1944年12月,父亲由于身体原因,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山东省东海县(今属江苏省)人民武装部,从事地方武装工作,带领东海县的民兵连,白天从事农业生产,夜里带领基干民兵巡逻站岗,为保卫刚刚建立的东海县红色政权,粉碎国民党残余武装反攻,消灭了多个垂死挣扎的地主富农的还乡团。受到了山东省军分区的立功嘉奖。父亲的嘉奖状不少于几十张,他没有当宝贝留给后人。他看到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困难,主动捐献出了自己的伤残证,不再享受政府补贴。最后把自己准备成家用的几块银元也捐给了东海县人民武装部。

今天我们能看得到只是党和政府对他的照顾证据。1947年在东海县人民武装部,从事地方武装工作期间,认识了山东省苍山暴动领导人、烈士徐腾蛟的大女儿徐国鸾。徐国鸾,1931年出生。小时候就帮助妈妈给地下党组织送信送饭。1952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济南市第一速成学校”。她正是看中了父亲对党的忠诚,志同道合,才和他结为夫妇的。母亲2010年病故。享年91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曾经征求他的意愿,是否回到河南省老家,他说:党员就听党指挥,哪里需要那里去。父亲把青春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年岁月奉献给茌平县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1949年1月,父亲调入山东省藤县税务局稽查工作。他不挑肥拣瘦,身为老红军却任五榴村检查站站长;黄沟镇税务事务所长等最基础的工作。

原茌平县副县长丁诺回忆,张治海老前辈从不居功自傲。1950年张治海任山东省农业厅种子公司稽查股长。丁诺在其下任干事。

1951年3月张治海调入山东省供销社批发站秘书科长;

1954年12月,张治海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山东省地方经济工作,调任博平县生产资料经理部经理;

1956年博平县并入茌平县,张治海改任茌平县供销社基建科科长。

1958年12月,张治海升任茌平县商业局饮食公司经理。饮食公司经理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职务。

中国革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老红军张治海做到了。1981年4月28日张治海因患心脏病在茌平县病逝,享年78岁。就连他的骨灰也安放在他呕心沥血的茌平大地。

浏览:150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通途
    通途
  • 放飞梦想
    放飞梦想
  • 颜神之子
    颜神之子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