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学装换戎装,满腔热血上前方”。1937年,15岁的他投笔从戎,满腔热血踏上抗战征程;1939年,17岁的他肩负重任,转战兵工建功立业……他就是93岁高龄的原电子工业部部长张挺。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张挺老部长接受了《中国电子报》记者的采访,回忆起70多年前他亲历的难忘抗战烽火岁月。
张挺,山西省忻县东楼村人,1922年出生,早年考入山西省立忻县中学,15岁投身革命,参加八路军,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他身经百战,英勇顽强,置生死于度外,曾身负重伤,荣获大功。建国后,他历任兵工厂厂长,国家工业部门副司长、司长、副部长、部长等职务。此外,他还担任过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商会会长。
改“珽”为“挺” 满腔热血投笔从戎
1922年9月11日,张挺老部长出生在晋北名镇——忻县东楼村,父亲曾是当地一所高级小学的校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富裕的生长环境,陶冶出他勤奋向上、坚定正直的优良品质。7岁上学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高小,而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张挺老部长回忆说,那时学校里有一位思想进步的常老师经常向同学们传播爱国思想。当常老师讲到国破家亡、东北人民在铁蹄践踏下的悲惨情景时,同学们无不义愤填膺。而当常老师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时,同学们又精神振奋,恨不得立即行动起来,投身到抗日潮流中。常老师的启发和引导让少年张挺对国家的安危、民族的荣辱有了初步认识,他和同学们自发组织成立了“抗日救国会”,经常出入于城里城外张贴标语,宣传抗日救国。张挺老部长回忆说,“抗日救国会”在当时的群众中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张挺把常老师的话记在心间:“为了抗日救国,就必须好好学习,才能为国出力。”他学习更加努力,更加发奋,常常闭门不出,手不释卷,博闻强记,博览群书。1937年,高小毕业后参加全县各区高等学堂会考,他竟名列榜首。他的名字登在当时的《山西日报》上,在忻县教育界轰动一时。
成绩如此出色,本该继续成就学业,张挺又是如何走上抗日前线的呢?张挺老部长忆起他的参军经历。他说,1937年2月他考入山西省立忻县中学,并在这里第一次目睹了八路军的风采,产生了参加八路军的强烈愿望。此后不久,“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烽烟四起,人心惶惶,学校被迫停课。“面对破碎的山河,热血男儿岂能熟视无睹?”8月的一天,八路军一一五师宣传队来到忻县中学,宣传抗日救国纲领,动员民众积极抗日。听了八路军的动员,15岁的他更加热血沸腾,立志参加八路军,投身抗日,报效国家。但是转眼之间,八路军已全部开拔,不知去向,他下决心即使徒步到延安,也要找到八路军。
张挺老部长回忆说,打定主意后,他先到太原向父亲辞行,但在去太原的路上也是千难万险:交通阻断,推着一辆破自行车整整走了两天,途中还遭遇日军轰炸,见到父亲时已经精疲力竭,狼狈不堪。幸运的是,他在太原结识了一位名叫张维汉的长者。张维汉知道他有抗日的抱负,就给他讲了很多革命道理和知识,不但赠送他许多书籍,还亲自把他送到了革命队伍。
1937年10月的一天,张挺终于来到八路军兵站报名,从此投笔从戎,开始了他的军旅抗战生涯。满腔热血的张挺特意把父亲自幼给他起的名字“张珽”改为“张挺”,以表示自己在革命征程中,不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能挺得住的壮志雄心。
英勇顽强 在战火中成长
张挺老部长回忆说,参军后经过短期培训,他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三营十连做文书。在开拔之前,部队同意张挺向家人辞行。父亲看到一身戎装的儿子甚为高兴,但更是担心和不舍。张挺说:“在爸爸的商行中,我被人称为三少爷,吃得好,穿得暖,不用经受任何苦难。但是我们面临的是日寇的侵略,山河破碎,国不安,家不宁。我是个热血男儿,岂能只顾自己享受,不为国家效力?” “我选择的这条道路,可能是布满荆棘,曲折坎坷,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但为了国家民族,必须有一批肯于献身的仁人志士,才能挽救危亡。所以我要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抗战到底,相信这是一条光明大道。”
战争是残酷的,对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张挺老部长回忆起他参加第一场战斗的情景:“我第一次打仗,思想上实在紧张。”“连长说:‘准备全连拼,指导员你也拿起刺刀去杀鬼子!’这时,我看到司令部机关的后尾还没有完全转移,即同第一排战士一起冲下山去,和日本人拼杀起来。全连战士一鼓作气,杀死二三十人,敌人再不敢近前。有了这一次战斗中的锻炼,接着在鲁南天宝山区和费县地区参加的几次反扫荡战斗中,便再也不感到紧张了,不管遇到怎样强大的敌人,思想上均无所畏惧。”
“初战吕梁黄土地,又上巍巍太行山”。张挺老部长回忆说,1937年10月平型关战役后,疯狂的日军攻占太原并南下,很快侵入临汾一带,直至风陵渡。1938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三四三旅开赴吕梁山区,向敌人侧后发起进攻,在午城、井沟、白儿沟三战三捷,重挫顽敌。1938年9月,八路军在汾离公路首战油坊坪、再战西公岭、三战薛科里,战果丰硕,切断了敌人的供给线。1938年冬,一一五师奉命开辟山东抗日战场。参军仅一年的张挺,随部队昼夜行军,翻介山、越同蒲、过太行,战胜风雪严寒,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进入鲁南地区。途中,在抗日前线的太行山常村,张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次次战斗,让张挺经受磨练,不断成长。他作为连里的文书负责给大家上文化课,给战士们写信,帮助司务长记帐。同志们很欣赏这个年轻的战士,很敬重他的才干。随即,张挺到师供给部任上士文书。
“战争岁月献青春,战火铸就志更坚”。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张挺任一一五师供给部政治指导员,1941年冬,日伪军纠集5万多人向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但在部队行动时,张挺却患了重病——疟疾和伤寒并发。重病的张挺实在跑不动了,对战友说:“我不行了,你们跑吧。能活一个就是一份抗日力量,你们一定要跑出去,早一天病愈,早一天抗日。”就这样,张挺赶走了战友,一个人躲在附近山洞里。饿了,掏出几块煎饼啃;渴了,仰起头喝两口洞顶上滴下来的水……在大扫荡持续了四十多天里,凭借着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和民族大义,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忍耐力,在战友和当地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熬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战胜了疾病,躲过了扫荡,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找到了部队。
临危受命 兵工战场建功立业
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张挺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参加创建敌后小型兵工厂。那时的他也不过是个刚满二十岁的小伙子,身体还没有从扫荡时的病痛中完全恢复过来,依然很虚弱,而且连兵工厂是个什么样儿都没见过,但当领导任命他为兵工厂政治指导员时,他还是二话没说,挑起了重担。从此,他的革命征程掀开了兵工戎涯的新篇章。
张挺老部长回忆说,当时滨海地区的抗战条件异常艰苦。一无技术,二无人才,三无机器,四无材料。他同厂长一起想方设法解决困难。他们请乡间的几位铸锅师傅帮着做手榴弹壳,请有经验的鞭炮师傅教他们用芒硝、硫磺等原料配制火药,请老木匠做木柄,再设法制造拉火管……,纯然靠白手起家组建了六七十人的小型兵工厂。
张挺老部长回忆说,那时职工的报酬极其低微,但谁也不计报酬得失,一心想着制造更多更好的武器。他同战友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了手榴弹、地雷、枪榴弹,源源不断地供给前线。由于兵工厂对山东抗战的突出贡献,曾受到了罗荣桓政委的表扬。“这一段经历,对决定我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生活道路关系极大。”张挺老部长感慨地说。
1944年,张挺调到山东滨海二军分区和二师后勤处,先后任组织干事、政委,并参加了收复鲁南重镇的临沂战役。1945年9月,张挺奉命随部队进军东北,并坚决服从时任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华的命令,出任自卫军后勤部兵工科科长。就这样,他又由战斗部队步入兵工行业。
张挺回忆说,当时在后勤部设兵工科,目的就是直接创建军工企业,有了在山东创办兵工厂的经验,这次他干起来顺手多了。他上任后很快选定离开安东200多里的新开岭地区,一下组建了三个工厂。1946年3月,张挺奉命担任新开岭兵工总厂厂长兼政委。
张挺老部长还谈到新组建的兵工厂先后接收了投降的3000多名日本人,其中有一些技术人员,有的还是级别很高的技术专家。这些人刚开始工作时抵触情绪很大,通过做思想政治工作,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感化,肯定他们的技术,关心他们的生活,人为我用,让他们在枪弹炮制造方面充分发挥了作用。张挺老部长还提到,在新开岭兵工总厂,中方和日方人员后来结成了很友好的关系。这些日本人回国后,一直对张挺老部长念念不忘,有机会他们相互看望,过年过节寄明信片问候。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为了我国兵工事业的发展,张挺老部长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48年的一天,张挺在组织一次新型武器试验中不幸负重伤,头部和肺部被炸伤,至今头部仍留有弹片,后来被国家定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为表彰张挺的突出贡献授予他“大功章”和“艰苦奋斗奖章”各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工史也为他写下了不朽的一笔。
“年岁已过九十三,忆及当年在战场”。张挺老部长一再强调,学习和研究抗战历史,正确认识昨天、精准把握今天、努力开创明天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他说,这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一次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应该居安思危。这对青年一代尤为重要!
(《中国电子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