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生翰墨追昔话淮海(文/淮海战役纪念馆魏天梅)

hnsyr 发表于2017-09-16 13:44:24

       任秀生的父亲是家乡农民自卫军的会首,思想进步,受父亲的影响,这个家庭先后有14人参加革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大家庭。

       抗日战争时期,任秀生一直战斗在淮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17岁的他就担任了分区的后勤部长,被大家称为“娃娃部长”。那个年代,怎么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首先要取得群众信任,筹粮时,老百姓不愿意收打的“白条”,担心将来打水漂。任秀生想出一个办法,他设计一种“小粮票”,注明斤两、部队番号、经手人,大约有肥皂盒那么大 刻在蜡板上交给供给部油印,盖上方形公章,从老乡家里筹粮,用粮票抵付,待人民政权建立,可以此抵交公粮。

       解放战争外线出击时期,我军的粮食供给主要靠自筹,困难重重。因为此时的形势与抗战时期大不相同。抗战时部队少且分散,筹粮相对容易;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一个纵队就有几万人,人民的负担增加了,新区(新解放区)又处在敌我拉锯状态,这些都增加了筹粮工作的难度。如何解决?统筹分配粮食。比如,一个团两三千人,住在几个村子,由团长负责统筹协调几个村的粮食,既要保证部队不饿饭,保持战斗力,也要保证部队之间的团结。那时候筹粮还要依靠各村原有的保、甲长,我们派人监督,防其舞弊搞鬼。沿用抗战时期的做法,各师供给部刻印正规收据,条件好的时候用石印机来印刷,让老百姓交粮交的放心。

       外线出击聊城时,天气转凉,部队的棉衣却送不上来。任秀生筹划到一些布匹和棉花,规定好颜色和式样,在漯河附近,以师为单位,自己动手加上发动群众,两三个礼拜就解决了棉衣的问题。

       淮海战役发起以前,华野供给部分为前方与后方两大块。前方供给部比较精炼,随部队行动,及时了解前方需求,后方供给部则秉承前方供给部的意志,负责前方部队的供给。

       任老回忆,那时候粮食供应主要有三种办法:一是各纵队到驻地后向粮站领粮;二是参战部队每人要背米袋,装三到五斤粮食;三是每个纵队配备300辆独轮车,推着粮食随部队行动。

       由于当年没有统一的货币,山东解放区用的是北海币,华北解放区用冀币,河南用中州币,币值不等,情况复杂,比如:一斤猪肉,北海币要500元,冀币则要1500元,相差几倍,这是战争形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怎么解决?采取轮训干部的方法,让他们先了解掌握我军筹粮的政策、方法,向人民群众宣传我党政策,让他们了解人民军队和人民政权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从思想上解除人民群众的顾虑。

       淮海战役结束后,任老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审计处处长,主持修订《三野进军江南供给预算》和《三野审计工作条例草案》。

回忆往事,任老说,战争年代供给工作的艰苦程度,很多人并不了解,而这些与战争的胜负息息相关,是取胜的重要保障。

采访结束,任老为我馆题诗留念:

                            淮海战役近在即,

                            粮弹被装筹备急。

                            权理后供责任重,

                            所幸奔忙未误期。

浏览:84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