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和李鸿昌同志一起工作过,在他直接领导下战斗。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共产党员,是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写下我对他的所知和亲身感受,以此寄托对烈土的怀念之情。
山东省莱芜县(今莱芜市)口镇区太平庄是李鸿昌同志的家乡,这里是抗日革命根据地。1938年,少年时期的李鸿昌就参加了我党组织的革命自卫团。那时,日寇和汉奸气焰嚣张,每年冬春都要向根据地疯狂“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材。根据地处境十分艰难。在险恶的环境里,李鸿昌同志表现得很顽强。他站岗放哨,为八路军送情报,协助武装部队铲除汉奸,作出了许多贡献,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945年8月,二十岁的李鸿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太平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中队 指导员。1946年秋,他被抽调脱产,先后曾任区民政助理员、地委宣传部干事等职。1949年6月李鸿昌同志被选到山东南下干校学习,同年9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六大队,加入了进军大西南的行列。
人民公仆
李鸿昌同志是一个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党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居功骄傲,不向党讨价还价。无论是南下行军途中还是在江川征粮剿匪斗争中,他总是吃大苦,耐大劳,埋头苦干,不知疲倦,充分显示出一个人民公仆的高尚品质。
南下途中,他是六大队大队部事务长,担负着打前站的任务。几千里路的行军,大部分靠的是两条腿长途跋涉,有时还会碰到国民党军残部和土匪的骚扰袭击。李鸿昌同志每天天不亮就提前出发,半路上为部队准备午餐,天黑到了宿营地,要找柴、领米、买菜。他经常一个人扛一百多公斤大米,被同志们誉为“大力士”、“老黄牛”。六个多月行军,他不怕流汗,舍得出力,把大家的生活管得有条有理,为别人操劳,总是乐呵呵的。到云南后,他被分派到江川县台桥一区任征粮中队副队一长兼第二分队长,带领分队的同志进驻前卫村。他十分尊重地下党的同志,和征粮中队队长,原地下党区委书记槐可荣同志合作得很好,经常主动到区政府汇报请示工作,槐可荣同志也时常到前卫村找他研究问题。主要负责人的团结一致,领导方法得当,措施有力,带动了全区同志共同努力,很快打开了征粮工作的局面。
李鸿昌同志没上过几年学,靠刻苦自学掌握了不少文化知识,并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征粮当中,他既是分队领导,又是普通队员,凭着熟练的珠算和一手较好的毛笔字,总是亲自动手算账、写征粮榜,受到同志们的钦佩。他尤其善于做群众工作,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心理,体贴群众疾苦,深受群众爱戴。他身材高大,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大大军”。
英勇抗敌
1950年5月上旬,槐可荣同志调任县委秘书,李鸿昌同志被任命接替台桥区委书记职务。这个时期,由于邻近的华宁县金绍云股匪暴乱,台桥区的征粮工作遇到困难,被迫中断。上级指示,征粮队的任务主要是抗击敌人,保护公粮,
5月12日凌晨5点多钟,金匪出动数百人向我台桥区袭击,在赵官乡杀害我五名同志,这就是"5.12"事件。
在前卫乡,工作队也被匪众包围,情况危急。李鸿昌同志沉着冷静指挥同志们抗击猖狂进攻的匪徒。当时前卫驻守的征粮队不足二十人,在李鸿昌同志领导下,团结一心,机智顽强地反击,数百名匪徒硬是没能攻进防地一步。紧张激烈的战斗足足进行了七个多小时,我方没有一个同志伤亡。后来,县委副书记黄河清同志率领基干队,县护乡团一部,从两路赶来增援,匪徒被迫退到赵官,前卫解围。当晚,黄河清、槐可荣、公安局长张达等同志,认真分析研究了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为了集中兵力保卫首脑机关,经县委批准,李鸿昌同志率征粮队离前卫返回县城。
光荣牺牲
"5.12"事件发生后,上级命令暂编三十四团速进江川剿匪,金匪退缩大街、海浒一带。为配合行动,5月13日,江川县委迅即组织一支一百多人的武装工作队进驻台桥区。李鸿昌同志带领一批同志返回前卫,配合剿匪。暂编三十四团驻在前卫一带。李鸿昌同志大力发动群众,碾米、送烧柴,供应剿匪部队。不料暂编三十四团团长王耀云等人,居心叵测,忘恩负义,暗中与金匪勾结,于5月23日傍晚,公然裹胁所部叛变为匪,与人民为敌,抓捕我革命干部。李鸿昌以及黄河清等许多同志,卒不及防、落入魔掌。当晚约十点多钟,被叛匪杀害于台桥区的豹子洞山上。他们大义凛然,面对敌人屠刀,坚贞不屈,英勇牺牲。李鸿昌同志当时年仅二十五岁。
不多久,人民解放军在地方部队和广大群众的配合下,追击并全歼了叛匪军,先后活捉了金绍云、王耀云等匪首,依法镇压了他们。
李鸿昌烈士永远离开我们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迈进。人民永远怀念你,安息吧,李鸿昌同志!
(甘玛向烽火HOME提供资料)